金毓敝的《東北通史》作為東北通史的開篇之作,最重要的是為後世東北史研究提供了結構性的框架蓋吾理想中之東北史其繁當不下四五百卷,其體當依用章氏之法以歷代東北之大事為紀,用編年體,先舉要語為綱,引群籍之語分注於下為目,首尾貫穿,按籍可求,一也;再綜往代東北之人物為傳,凡屬前代之鄉賢,有專傳,有和傳,除烈女方伎流寓之外,不別立其他名目,二也;以一方之輿地,政事,制度,典籍,民俗,匯為若干類,而為之考,三也;其頭緒紛繁,考所不能詳者,則為之表,四也。這四種編著方法也被後來的廣大通史著作所採用。金毓敝編著《東北通史》注重地理與民族,並結合當世金石材料對文獻進行考證。
首先,金毓敝先生以民族和地理為標準,將東北歷史劃分為了六個階段:第一期上古迄漢魏,為漢族開發時代;第二期晉迄隋初,為東胡夫餘二族互競時代;第三期隋迄唐高宗,為漢族復興時代;第四期唐武后迄元末,為靳鞠契丹女真蒙古迭相爭長時代;第五期明初迄明亡,為漢族與女真爭衡時代;第六期清迄現當代,為東北諸族化合時代。其劃分標準自成一家之言。其次,關於民族的重要性,金毓敝先生多次在著作中指出:「東北史者,東北民族活動之歷史也,無東北民族,則無所謂東北史,故述東北史,必以民族居。
五部通史的歷史意義及今後研究課題對於邊疆史的研究歷來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它關係到一個民族和國家的主權、領土、興亡,因此,東北史的研究既是歷史問題,又是現實問題,通史類著作出現的意義尤顯重要。首先,這五部東北通史共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民族史的絢麗畫卷。民族起源發展與興衰、民族文化與交流、民族碰撞與融合、民族對流與衝突,一幕幕鮮活的民族活動史躍然紙上,為我們更好地理清民族發展脈絡、民族所創建的地域文化提供了翔實的資料與全新的視野。
其次,五部東北通史作為邊疆史學,梳理了歷史時期東北疆域沿革,內容上的貫穿古今使得各個時期疆域伸縮變化、建制變遷顯得更加清晰,為了解歷史上東北亞地區的國家經濟文化交往、國際關係變遷提供了可能,也為現當代更好地處理東北亞國際關係格局、建立各國睦鄰友好關係創造了條件。最後,五部東北通史的大而通的特點,豐富和完善了東北史研究的內容,進一步填補了東北史研究領域的多項空白,突出了東北史在中國歷史當中、東北亞歷史當中的重要性。
一個學科是否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主要是看有沒有宏觀的系統性的著作及完善的理論體系。而隨著多部東北通史的出現,東北史逐漸具有內容上的系統性、理論體系上的完整性。五部東北通史雖然涵蓋範圍廣、時間長,但仍有薄弱之處,因而今後繼續對東北史進行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從東北亞地理布局來看,東北地區位於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核心地帶,西面是蒙古,北面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東南面是朝韓半島,又與日本隔海相望,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當今,東北地區與周邊國家在疆域上、經濟文化聯繫上都是極為密切的,因此,東北亞各國學者對東北史都有所研究。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的領土,倘若我國學者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則如金毓敝先生所說「譬之居家。室中之藏,士田之籍,牛馬蕃息之數,戚黨隆殺之等,主人概不之知,而其鄰人或素昧平生之士,登其庭入其室,開其筐緘,一一而探索之,分類而晰載之,細大不捐,如數家珍,吾知其家之敗可立待,且將葷其所藏以入於他人也。」關於東北史研究的理論問題,則應該繼續所有創新。
五部東北通史各有其特點,其他東北史的書籍、論文也是如此,有著許多的獨到的見解。關於東北史的分期、體例、民族等問題,表面上看來眾說紛紜,但是應當注意到若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標準去看問題,所得到的結果定然不盡相同。
從文化角度、民族角度、政治角度、經濟角度、區域角度、發展程度角度等多角度多方面去研究東北史,才能使得東北史的內容日臻豐富,擴展人們的視角。因此,在研究東北史時,多注意研究方向與角度的創新,創新出不同的角度去寫東北史,這樣才能夠百家爭鳴、擴寬思路,在爭論與論證中推動東北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