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起源發展與興衰,文化與交流,一幕幕鮮活民族活動史躍然紙上

2020-12-22 洋陽洋帶您了解歷史

金毓敝的《東北通史》作為東北通史的開篇之作,最重要的是為後世東北史研究提供了結構性的框架蓋吾理想中之東北史其繁當不下四五百卷,其體當依用章氏之法以歷代東北之大事為紀,用編年體,先舉要語為綱,引群籍之語分注於下為目,首尾貫穿,按籍可求,一也;再綜往代東北之人物為傳,凡屬前代之鄉賢,有專傳,有和傳,除烈女方伎流寓之外,不別立其他名目,二也;以一方之輿地,政事,制度,典籍,民俗,匯為若干類,而為之考,三也;其頭緒紛繁,考所不能詳者,則為之表,四也。這四種編著方法也被後來的廣大通史著作所採用。金毓敝編著《東北通史》注重地理與民族,並結合當世金石材料對文獻進行考證。

首先,金毓敝先生以民族和地理為標準,將東北歷史劃分為了六個階段:第一期上古迄漢魏,為漢族開發時代;第二期晉迄隋初,為東胡夫餘二族互競時代;第三期隋迄唐高宗,為漢族復興時代;第四期唐武后迄元末,為靳鞠契丹女真蒙古迭相爭長時代;第五期明初迄明亡,為漢族與女真爭衡時代;第六期清迄現當代,為東北諸族化合時代。其劃分標準自成一家之言。其次,關於民族的重要性,金毓敝先生多次在著作中指出:「東北史者,東北民族活動之歷史也,無東北民族,則無所謂東北史,故述東北史,必以民族居。

五部通史的歷史意義及今後研究課題對於邊疆史的研究歷來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它關係到一個民族和國家的主權、領土、興亡,因此,東北史的研究既是歷史問題,又是現實問題,通史類著作出現的意義尤顯重要。首先,這五部東北通史共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民族史的絢麗畫卷。民族起源發展與興衰、民族文化與交流、民族碰撞與融合、民族對流與衝突,一幕幕鮮活的民族活動史躍然紙上,為我們更好地理清民族發展脈絡、民族所創建的地域文化提供了翔實的資料與全新的視野。

其次,五部東北通史作為邊疆史學,梳理了歷史時期東北疆域沿革,內容上的貫穿古今使得各個時期疆域伸縮變化、建制變遷顯得更加清晰,為了解歷史上東北亞地區的國家經濟文化交往、國際關係變遷提供了可能,也為現當代更好地處理東北亞國際關係格局、建立各國睦鄰友好關係創造了條件。最後,五部東北通史的大而通的特點,豐富和完善了東北史研究的內容,進一步填補了東北史研究領域的多項空白,突出了東北史在中國歷史當中、東北亞歷史當中的重要性。

一個學科是否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主要是看有沒有宏觀的系統性的著作及完善的理論體系。而隨著多部東北通史的出現,東北史逐漸具有內容上的系統性、理論體系上的完整性。五部東北通史雖然涵蓋範圍廣、時間長,但仍有薄弱之處,因而今後繼續對東北史進行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從東北亞地理布局來看,東北地區位於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核心地帶,西面是蒙古,北面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東南面是朝韓半島,又與日本隔海相望,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當今,東北地區與周邊國家在疆域上、經濟文化聯繫上都是極為密切的,因此,東北亞各國學者對東北史都有所研究。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的領土,倘若我國學者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則如金毓敝先生所說「譬之居家。室中之藏,士田之籍,牛馬蕃息之數,戚黨隆殺之等,主人概不之知,而其鄰人或素昧平生之士,登其庭入其室,開其筐緘,一一而探索之,分類而晰載之,細大不捐,如數家珍,吾知其家之敗可立待,且將葷其所藏以入於他人也。」關於東北史研究的理論問題,則應該繼續所有創新。

五部東北通史各有其特點,其他東北史的書籍、論文也是如此,有著許多的獨到的見解。關於東北史的分期、體例、民族等問題,表面上看來眾說紛紜,但是應當注意到若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標準去看問題,所得到的結果定然不盡相同。

從文化角度、民族角度、政治角度、經濟角度、區域角度、發展程度角度等多角度多方面去研究東北史,才能使得東北史的內容日臻豐富,擴展人們的視角。因此,在研究東北史時,多注意研究方向與角度的創新,創新出不同的角度去寫東北史,這樣才能夠百家爭鳴、擴寬思路,在爭論與論證中推動東北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文化節日,從起源到發展
    通過節日這個窗口,亦可把握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脈絡。我們說說從起源到發展吧。新舊交替的強烈反差導致西南民族節日發生了一次較大程度的躍升、劇變,即從起源到發展的過程並非循序漸進,而是在現代化的強烈衝擊下,對舊的節日形態、觀念及習俗進行了較大的改組,注人了新鮮成分,形成新舊交替並存的格局。
  • 臺灣原住民走進貴州校園交流民族文化傳承
    臺灣原住民走進貴州校園交流民族文化傳承 2015-04-22 21:33:27『三月三』節」活動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同胞參訪團走進貴州首所臺資創辦公益性學校——貴州盛華職業學院,交流「三月三」民族文化節傳統。
  • 「絲路請柬」——甘肅民族文化交流走進柬埔寨活動在蘭啟幕
    啟動儀式現場新甘肅客戶端蘭州12月18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 蘇家英)北京時間今日上午10時,通過網絡視頻連線,「絲路請柬——甘肅民族文化交流走進柬埔寨活動」分別在甘肅省省城蘭州市和柬埔寨首都金邊市啟幕,線上多媒體展覽全球也同步上線
  • 《花山》《刀安仁》再現民族文化瑰寶
    ▲音樂舞蹈詩《花山》。張愛東攝徐曉晴攝從8月16日開始,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演出劇目陸續亮相北京的各大劇院,56個少數民族演員帶著各自濃鬱的民族風格綻放京城舞臺。上周末,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音樂舞蹈詩《花山》與來自雲南省代表團的傣劇《刀安仁》為北京觀眾展示了壯族舞蹈的剛勁和熱情以及傣劇的典雅和優美。
  • 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
    每日一書 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 「日本人」自畫像的系譜 本書旨在從歷史學的角度研究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以及它的發展軌跡,並且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其功能和作用。 「日本人」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稱自己為單一的、純粹的民族的呢?那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動機呢?
  • 譜寫民族文化新篇章——對話民族文化傳承人
    記者一行走訪等豐喊、二古城等少數民族村寨的時候,通過近距離對話民族文化傳承人,在他們身上,尋得了「雙融雙促」下的民族文化新篇章。傣戲牽手黨建 發展傳揚共譜新篇在瑞麗市姐相鄉暖波村等豐喊村民小組沿路漫步時,一棟高大優雅的傣式三層建築引起記者的注意。「這是新建的綜合文化活動室!」
  • 中國少數民族節日體育發展研究
    節日文化以節日為載體,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適應生產、生活的各種需要和欲求而創造出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文化不斷地修增和傳承,愈益豐富多彩。節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動、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氛圍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為深厚底蘊;以特定時間、特定地域為時空布局;以特定主題為活動內容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 讓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讓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2020-12-08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世界文明古代國家—民族宗教的起源與儒家文化
    國家民族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我把這個世界史上的文明古國的國家民族宗教跟大家介紹一下,然後我們再介紹一下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宗教跟哲學、科學、藝術等等的關係。為了讓這些人相信的,於是就強調人的罪惡感,求神去赦罪,向神贖罪的這種個人性宗教性活動因此就得到了更多地強調,這就是發展的一個階段。古代巴比倫的這個宗教的演變歷程就非常生動的就體現了人類從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宗教最後演變為國家——民族宗教的一個過程。
  • 你知道旗袍的起源嗎,它是由哪兩個民族服飾文化融合的呢?
    原問題:現代旗袍是由哪兩個民族的服飾交互交融而成?眾所周知,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最流行的著裝之一,有著其非常特殊的歷史地位。不過旗袍這一華人女性著裝文化,卻在世界上引起了廣大愛好者的研究和推崇。其實旗袍的起源在中國現代是有很大的爭論的,有的人講是漢人和滿人服飾的一種融合後的改良版,有的學者卻認為旗袍是從先秦時代就留下來的一種穿著遺風。不過旗袍流行的時代也非常的特殊,是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盛行的,大街小巷裡到處都可以看到穿旗袍的女士,旗袍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成了中國社會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 我校民族服飾文化展示活動異彩紛呈
    我校民族服飾文化展示活動異彩紛呈 2020-12-15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日本和服發展,看大和民族性格及「武士道」文化融合
    說到日本和服的起源,這就要追溯到西元三世紀的時候了。在大和時代的日本被中原人稱作倭國。倭國皇帝經常派遣使臣到中原王朝進獻和朝貢,進行文化物資交流,同時也把中原的傳統服飾帶到了日本島。因此和服的先祖原型其實就是我們中原的漢服。而一開始的日本服飾是用動物的皮毛和桑麻類植物纖維製成的。日本和服具有美觀、時尚、禦寒等作用。
  • 匯聚民族團結進步磅礴力量——新中國「最年長」運動會的文化融合...
    中央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教授方徵說,舉辦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是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內容,是發展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重要手段,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平臺,是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措施。(小標題)弘揚民族文化,撐起文化傳承「守護傘」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和保護提供了賽事引領、制度保障和行政支撐,也因此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作為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17項競賽項目之一,花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曾流行於廣西壯族等少數民族中。
  • 電視劇《都是一家人》:喜劇演繹多民族風情
    電視劇《都是一家人》19日登陸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同時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視頻三大網絡平臺同步播出,將被翻譯成多種民族語言進行播放。   《都是一家人》講述各民族同胞走出邊疆山寨,走進沿海開放城市創業生活,在相互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結為一家人的故事。
  • 將民族文化注入時尚元素 桂臺高校攜手推動兩地文創產業發展
    蔣雪林 攝   「期望通過桂臺民族文化的創意設計與藝術教育交流系列活動,共同加強桂臺兩地的文化交流,傳承中華文化之美。   當天,第二屆「華夏炫彩」桂臺民族文化設計與藝術教育交流系列活動成果展《盛·筵》暨活動開幕式在廣西南寧舉行。
  • 讓民族之花在校園綻放——寫在芷江三裡坪小學榮獲「湖南省民族...
    副校長劉青梅撰寫的《民族文化在這裡起航》榮獲省級論文評比一等獎,民族文化專幹廖星星等老師撰寫的《心系侗娃、樂在其中》優秀案例榮獲省、市級一等獎;由校長唐剛剛主持的「傳承侗族文化從娃娃抓起的研究」市級課題,2020年4月被評為懷化市「優秀課題」。在此基礎上,該校將民族文化實踐活動與社團活動深度融合,持續發展學生對侗族文化的理解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
  • 大理:加強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記臺灣同胞獻藝漾濞核桃節
    為加強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交往,進一步宣傳漾濞,提升漾濞核桃的知名度美譽度,樹立提高漾濞對外形象,8月31至9月1日,經國家民委港澳臺辦、雲南省民族宗教委幫助邀請,並在省臺辦的關心支持下,來自寶島臺灣宜蘭縣瑪嘎巴嗨文化藝術團的30位阿美族同胞受邀到漾濞共度2019年雲南·大理漾濞核桃節,開展民族文化交流和觀光考察等活動
  • 2020第二屆民族體育文化發展論壇暨《體育文化導刊》專題研討系列...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黨的十九大報告部署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民族工作戰略,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 炎黃文化與民族認同
    三大部落集團融合後,隨著夏王朝的建立,以王朝國家為框架凝聚成了最初的華夏民族。所以,華夏民族從其最初的生成過程來看,它是以炎黃為主幹,又融合了部分東夷、苗蠻等眾多部族集團而形成的,華夏民族在血緣上並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續,而是以中原地區為其共同的地區,由不同血緣關係的人們組成的一個「文化共同體」。在這個意義上,華夏民族在其誕生伊始就是一個文化民族。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樂器的發展
    按照表演形式民族樂器可以劃分為獨奏樂器和合奏樂器,最開始民族樂器主要是用來演奏我國各民族的特色音樂。民族樂器一共可分為吹、拉、彈、打四大類,獨奏樂器有吹奏、彈撥和拉弦三大類,民族樂器中打擊樂一般很少作為獨奏樂器,合奏樂器有清鑼鼓樂、吹打樂、弦索樂和絲竹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