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基於把人類文化看作是人類適應自然、社會及人與自身心理、人與人關係的產物,並受時空條件制約的動態發展觀點,節日必然要有一個從生成到發展演變的過程。一且節日賴以產生的社會生活土壤及心理需求發生了變化,節日本身的形態,無論節日觀念,還是節日習俗,都會發生變異。通過節日這個窗口,亦可把握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脈絡。
我們說說從起源到發展吧。新舊交替的強烈反差導致西南民族節日發生了一次較大程度的躍升、劇變,即從起源到發展的過程並非循序漸進,而是在現代化的強烈衝擊下,對舊的節日形態、觀念及習俗進行了較大的改組,注人了新鮮成分,形成新舊交替並存的格局。
這種演化複合型發展形態的節日如今比比皆是,多為「舊瓶裝新酒」模式,在遵循民俗文化傳統模式、心理慣性,以及恪守古老神聖的民族精神等「法規」之外,涵加進了與外部世界並無二致的現代生活方式、消費娛樂方式及觀念,乃至於薈萃東西方文化的價值觀。當然,價值觀念的嬗變作為文化變遷的深層次,是悄然進行的。
如果不是深人分析當代民族文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變遷大趨勢;如果不是對西南民族節日中的大量習俗、觀念作微觀研究,從而發現其變異的苗頭;如果不是從尊重文化傳統並加以改造的立場出發,這種價值觀念的嬗變,是很難發現的。
因為這種本質(即節日主題、節日觀念)上及外形(節日習俗)都已變異的發展形態的節日,對於偶爾涉足民族節日,僅只引發些許好奇、驚喜之情的觀光客來說,似乎未曾覺察其變化,然而對於本民族人士,卻意味著某種程度的告別傳統,邁向現代生活。這正如潑水節、火把節、目腦縱歌、鼓社節等在老一輩民族傳人眼中,現今的與傳統的確實有著天壤之別,而外族人和本民族年青一代卻因無法比較而誤為古來如此。
這類發展形態的節日在神話原型的表現上屬於第三層次,服從於這一層次所規定的變異趨向。因此,在神話原型的第一和第三層次之間互相聯結,即可描述西南民族節日從起源到發展的躍遷、劇變,這一過程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第二層次所要求的漸變、過渡。
認識到西南民族節日這一從起源到發展的劇變、躍遷過程,充分重視這一特殊性,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在封閉自守和少有交流、撞擊的固有民族文化模式中,在缺乏外部強烈的衝擊的情況下,西南民族節日幾千年來一直處於節祭未分的初始形態,而一旦出現現代化的世界性文化變遷趨向,出現科學文化這一徹底打破封閉,崇尚交流、借鑑的時代精神和世界大同模式,就能產生異質的巨大迫力,從而劇烈地震蕩傳統,打破傳統的封閉、保守,引發西南民族文化總體上的變遷, 通過前面七章的分析,我們得知,西南民族節日大多淵源於各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及祭典禮儀,這至少代表了一個總的趨勢。
在神靈世界涵蓋萬有的階段,因祭天、祭祖、農業祭祀、生殖祭祀與曆法及年節等因素而形成了「節日」, 由祭祀而節日,或由集會而節日,這些並非現今嚴格意義的、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的「節日」,乃是西南民族節日的初始形態,這可以作為其起源的階段。在此階段上,祭祀或「節日」的主題明確,祭祀觀念或節日觀念的表現須通過神話原型與節日及祭祀操作禮儀、習俗的緊密配合。我們著重分析了神話原型第一層次上的節日,是因為這一層次概括了絕大多數西南民族節日,這些節日多屬初始形態,即祭祀與節日難以截然劃分的階段。也即是說,西南民族節日尚大多處於人類節日文化的起源階段,這與西南民族文化形態的原始性緊密對應。
而另一方面,西南民族現今正處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現代意識的交雖然說人類文化總是在發展、變異,然而變異的速度、方向卻與外力的性質及程度有關。所以說,在過去小農經濟的制約下,西南民族節日的演變只可能是微小的量變。文化因子的交流、傳播由於受同質效應的束縛,對文化形態只能是小修小補,整合大於離析;只有在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商品經濟等異質力量的衝擊下,才能較大程度地摧毀傳統文化的內在結構,通過大量的文化因子的植人,改變文化形態的構成。只有離析大於整合,才能實現躍遷、劇變,為大規模的文化重組、質變提供契機。
回顧小編和大家說的文化變遷大趨勢,我們完全有理由說,西南民族節日乃至西南民族文化變遷轉型、更新發展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充分認識這一轉機,把握機會,順應潮流,適時適度地對西南民族節日進行改造、挖掘、利用,適應商品經濟大潮,極有可能幫助各民族較快適應現代化商品經濟和科學文化時代。節日的文化功能在民族文化變遷中將突出地顯現出來。
因此,西南民族現今正呼喚著節日,呼喚著商品經濟。一些走在前頭的民族,已在考慮再多恢復一些傳統節日,讓傳統民族文化發揚光大,進一步發展旅遊業,改善交通、通信、住宿條件,使節日在數量上與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並促進其發展。
參考資料《中國西南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