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文化節日,從起源到發展

2020-12-14 麗麗美妝課程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基於把人類文化看作是人類適應自然、社會及人與自身心理、人與人關係的產物,並受時空條件制約的動態發展觀點,節日必然要有一個從生成到發展演變的過程。一且節日賴以產生的社會生活土壤及心理需求發生了變化,節日本身的形態,無論節日觀念,還是節日習俗,都會發生變異。通過節日這個窗口,亦可把握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脈絡。

我們說說從起源到發展吧。新舊交替的強烈反差導致西南民族節日發生了一次較大程度的躍升、劇變,即從起源到發展的過程並非循序漸進,而是在現代化的強烈衝擊下,對舊的節日形態、觀念及習俗進行了較大的改組,注人了新鮮成分,形成新舊交替並存的格局。

西南習俗在現代影響下

這種演化複合型發展形態的節日如今比比皆是,多為「舊瓶裝新酒」模式,在遵循民俗文化傳統模式、心理慣性,以及恪守古老神聖的民族精神等「法規」之外,涵加進了與外部世界並無二致的現代生活方式、消費娛樂方式及觀念,乃至於薈萃東西方文化的價值觀。當然,價值觀念的嬗變作為文化變遷的深層次,是悄然進行的。

如果不是深人分析當代民族文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變遷大趨勢;如果不是對西南民族節日中的大量習俗、觀念作微觀研究,從而發現其變異的苗頭;如果不是從尊重文化傳統並加以改造的立場出發,這種價值觀念的嬗變,是很難發現的。

現代影響的習俗

因為這種本質(即節日主題、節日觀念)上及外形(節日習俗)都已變異的發展形態的節日,對於偶爾涉足民族節日,僅只引發些許好奇、驚喜之情的觀光客來說,似乎未曾覺察其變化,然而對於本民族人士,卻意味著某種程度的告別傳統,邁向現代生活。這正如潑水節、火把節、目腦縱歌、鼓社節等在老一輩民族傳人眼中,現今的與傳統的確實有著天壤之別,而外族人和本民族年青一代卻因無法比較而誤為古來如此。

這類發展形態的節日在神話原型的表現上屬於第三層次,服從於這一層次所規定的變異趨向。因此,在神話原型的第一和第三層次之間互相聯結,即可描述西南民族節日從起源到發展的躍遷、劇變,這一過程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第二層次所要求的漸變、過渡。

潑水節

認識到西南民族節日這一從起源到發展的劇變、躍遷過程,充分重視這一特殊性,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在封閉自守和少有交流、撞擊的固有民族文化模式中,在缺乏外部強烈的衝擊的情況下,西南民族節日幾千年來一直處於節祭未分的初始形態,而一旦出現現代化的世界性文化變遷趨向,出現科學文化這一徹底打破封閉,崇尚交流、借鑑的時代精神和世界大同模式,就能產生異質的巨大迫力,從而劇烈地震蕩傳統,打破傳統的封閉、保守,引發西南民族文化總體上的變遷, 通過前面七章的分析,我們得知,西南民族節日大多淵源於各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及祭典禮儀,這至少代表了一個總的趨勢。

西南民族節日

在神靈世界涵蓋萬有的階段,因祭天、祭祖、農業祭祀、生殖祭祀與曆法及年節等因素而形成了「節日」, 由祭祀而節日,或由集會而節日,這些並非現今嚴格意義的、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的「節日」,乃是西南民族節日的初始形態,這可以作為其起源的階段。在此階段上,祭祀或「節日」的主題明確,祭祀觀念或節日觀念的表現須通過神話原型與節日及祭祀操作禮儀、習俗的緊密配合。我們著重分析了神話原型第一層次上的節日,是因為這一層次概括了絕大多數西南民族節日,這些節日多屬初始形態,即祭祀與節日難以截然劃分的階段。也即是說,西南民族節日尚大多處於人類節日文化的起源階段,這與西南民族文化形態的原始性緊密對應。

西南民族節日,神話原型影響下

而另一方面,西南民族現今正處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現代意識的交雖然說人類文化總是在發展、變異,然而變異的速度、方向卻與外力的性質及程度有關。所以說,在過去小農經濟的制約下,西南民族節日的演變只可能是微小的量變。文化因子的交流、傳播由於受同質效應的束縛,對文化形態只能是小修小補,整合大於離析;只有在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商品經濟等異質力量的衝擊下,才能較大程度地摧毀傳統文化的內在結構,通過大量的文化因子的植人,改變文化形態的構成。只有離析大於整合,才能實現躍遷、劇變,為大規模的文化重組、質變提供契機。

現代影響少數民族節日

回顧小編和大家說的文化變遷大趨勢,我們完全有理由說,西南民族節日乃至西南民族文化變遷轉型、更新發展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充分認識這一轉機,把握機會,順應潮流,適時適度地對西南民族節日進行改造、挖掘、利用,適應商品經濟大潮,極有可能幫助各民族較快適應現代化商品經濟和科學文化時代。節日的文化功能在民族文化變遷中將突出地顯現出來。

因此,西南民族現今正呼喚著節日,呼喚著商品經濟。一些走在前頭的民族,已在考慮再多恢復一些傳統節日,讓傳統民族文化發揚光大,進一步發展旅遊業,改善交通、通信、住宿條件,使節日在數量上與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並促進其發展。

參考資料《中國西南節日》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其他祭祖節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感覺西南民族祭天、祭祖,從濫觴到演化的過程,都存活在上述各族現實習俗中。除這兩個大類以外,也還存在一些獨具特色的祭祖形態。
  •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習俗
    傣族的拴線禮習俗習俗的內容十分豐富,滲透到人類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表現在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內蒙古自治區組織的「那達慕」大會,這是北方眾多少數民族聚集和貿易的共同場所。潑水節是由宗教節日發展演變而成的世俗節日,過去主要活動是浴佛,今日仍保留著象徵性的儀式,但以相互潑水、表示祝福為主,節日期間有賽龍舟、放高升、丟包、放孔明燈、歌舞慶祝活動。慶典主要在西雙版納舉行,以傣族為主,但已成為佤、基諾、布朗、拉祜、德昂等多民族共同參與的盛大節日。
  • 中國少數民族節日體育發展研究
    由於我們要考察的不僅是當今開展的節日體育,而且還要探究我國傳統節日開展的體育活動,尤其是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所以在下面的討論中會不時出現傳統節日體育,也就是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如蒙古族「那達慕」開展的賽馬、摔跤。同理,從時空的不同角度,也會涉及到現代節日體育,但不作為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
  • 倡議書:過好傳統節日,增強文化自信
    二、弘揚傳統文化,過好傳統節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值得中華兒女為之自豪,我們應該提高自身對本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增強文化知識。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這些都是我們民族傳承下來的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要時刻記得自己的身份,銘記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過好我們的節日,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者。
  • 「薦書」《中國傳統文化概說》:中英雙語,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
    ↑ 點擊圖片,購買本書內容簡介本書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全書分六章:第一章中國歷史,主要介紹中國文明的起源、發展的過程,注重中國歷史、文化、文明起源的獨特性及其發展過程中的關節點,並對一些關鍵歷史與文化問題作了嘗試性探索。第二章中國傳統哲學、宗教及價值觀,重點介紹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與「陰陽和合」兩大核心,「祖先崇拜」、「上天崇拜」、道教、儒教,中國傳統的「和平主義」、「家族主義」及「集體主義」價值觀。
  • 火把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在什麼時間舉行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習俗和民族節日,像火把節、開齋節、潑水節等節日都是少數民族的節日。那麼火把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起始於唐朝南召「星回節」的火把節,經過彝族人民一代代的傳承與發展,如今火把節已經變成了家喻戶曉的節慶。二、火把節的文化內涵火把節所呈現出的民俗文化內涵不可能還是早期那種單一形態,而是複合形態,含括了傳統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包容著宗教、信仰、倫理、歌舞、技藝、民間審美等豐富的內涵。
  • 【網絡中國節 重陽】網絡時代,激活傳統節日的文化基因
    傳統文化的深邃和博大、詩意與精深,可以盡情展示於現代信息平臺之上,也為現代網絡增添厚重與文韻。  中國擁有豐富多樣的傳統節日,春節慶祝新春伊始,萬物復甦;中秋月圓人圓,歡樂和合;七夕祝福有情人,讚美愛情……傳統節日既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積澱,也承載著中國人的信仰與情懷,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基因。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體育遊戲特點
    此類例子不勝枚舉,比較典型的有蒙古族那達慕大會,賽馬、射箭摔跤是必有的傳統三項比賽。朝鮮族在本民族多數傳統節日裡都有打鞦韆、跳板、摔跤、頂甕競走等比賽活動。藏族有賽馬節、沐浴節;苗族有鬥馬節、龍船節;侗族有花炮節、鬥牛節、摔跤節;普米族有跑馬節、轉山會;傈僳族有刀杆節;瑤族有遊泳節;多民族的跳銅鼓、跳蘆笙、郊遊爬山採花等節日,都是以體育遊戲為中心目的的。
  • 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 世界九大第一代文明,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
    在這些第一代文明的基礎上,通過各民族之間的繼承、交流、借鑑,形成大小不同的文化圈和層層迭壓的「文明世代」。據英國考古學家丹尼爾的研究,屬於「獨立起源的文明」或第一代文明的,全世界共有九個,它們分別是:古埃及、兩河流域、中國、印度、愛琴一米諸斯、南俄、美洲的奧爾梅克、瑪雅、查文。
  • 盤王節、哈節、火把節等,這些民族節文化底蘊深厚,傳承至今
    盤王節是瑤族人民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瑤族是中國一支風情獨特的少數民族,其崇奉的盤王為本民族始祖,是瑤族人民祭祀祖先的民間盛大節日。盤王節又稱還盤王願,有單家獨戶舉行的,也有全村人舉行的。盤王節的限期包括三天三夜和七天七夜兩種,其儀式主要分兩大部分進行。
  •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又稱為「新春」或「新年」,一年365天人們盼的就是過年這一天。忙碌了一整年在春節這一天,一大家子人圍坐在桌前吃一頓團圓飯,無論老人還是小孩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快樂。每年過春節的時候,很多地區都會有不同的風俗和習慣,正是這些風格迥異的風俗,才讓春節更加有年味兒。
  • 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摘要 本文追溯了中國傳統色彩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深入分析了傳統色彩文化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和根源,並從民族性和國際性兩方面,闡釋了傳統色彩文化對現代企業形象設計的啟示。  關鍵詞 傳統色彩文化 企業形象設計 啟示      在中國色彩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傳統色彩的形成與發展是和一定的思想觀念相聯繫的,這就是五行學說。以五行學說為根本,產生了極具民族特性的五行色彩文化。貫穿於整個中華民族色彩審美意識之中,並對中國文化、服飾、繪畫、宗教以及諸多方面的色彩應用產生巨大的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知多少?十大代表性事物讓你深入了解
    中華傳統文化的範圍廣泛,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都屬於傳統文化的範疇。傳統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並且不知不覺中融入我們的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以節日、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為載體。今天小編選了十個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向大家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十二生肖
  • 民族起源發展與興衰,文化與交流,一幕幕鮮活民族活動史躍然紙上
    其次,關於民族的重要性,金毓敝先生多次在著作中指出:「東北史者,東北民族活動之歷史也,無東北民族,則無所謂東北史,故述東北史,必以民族居。五部通史的歷史意義及今後研究課題對於邊疆史的研究歷來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它關係到一個民族和國家的主權、領土、興亡,因此,東北史的研究既是歷史問題,又是現實問題,通史類著作出現的意義尤顯重要。
  • 中國彝族文化研究
    彝族的節日文化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史中,語言和文字保留和承載著華夏民族的歷史和發展。承載著不同時期的藝術審美,形成了多元素民族特色文化。彝族人民在休養生息發展的歷程中,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一個字形代表一個意義,文字總數達一萬多個,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大約形成於13世紀。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範方案,確定819個規範彝字,並開始試行。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 服飾就是我們民族追求美的具體化身,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個人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起了中華服飾的文化內涵和設計風格。」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中國宴飲傳統的起源:仰韶文化大房子之謎
    「透過仰韶看中國」系列報導之三    當一個民族向前展望的時候,也在不斷地回望;當一個文明擁抱未來的時候,也在回味初生。小到婚宴、壽宴、朋友宴,大到國家的國宴,千百年的演進,宴飲活動五花八門,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像中國這樣,有著如此豐富多彩的宴飲風俗。那麼,當你在觥籌交錯時,是否也曾想過,中國人的宴飲傳統是從何起源呢?    近期刊登於《中原文物》的《仰韶文化大房子與宴飲傳統》的考古論文,引發了眾多媒體的關注,一度成為微信朋友圈的熱門文章!
  • 猜燈謎、做燈籠、寄心願—— 「我們的節日」傳統文化系列主題活動...
    【摘要】 讓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學經典得到傳承和發揚,在潛移默化中促進提升全民素養,對於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