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同時也是世界的。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上古時代,人類文明是在不同的地區獨立地產生出來的。這種文明,可稱為最初的文明或第一代文明。在這些第一代文明的基礎上,通過各民族之間的繼承、交流、借鑑,形成大小不同的文化圈和層層迭壓的「文明世代」。據英國考古學家丹尼爾的研究,屬於「獨立起源的文明」或第一代文明的,全世界共有九個,它們分別是:古埃及、兩河流域、中國、印度、愛琴一米諸斯、南俄、美洲的奧爾梅克、瑪雅、查文。
這九個文明的歷史命運是很不相同的。古埃及的文化現已後繼無人,美洲的奧爾梅克、瑪雅、查文沒有能經受住歐洲殖民主義浪潮的衝擊,已經瀕於滅絕。兩河流域、愛琴一米諾斯、印度文明經過多次的民族入侵,深深疊壓在後起文明世代的底層,基本上成了考古學研究的對象。唯有中國文明得到了最為連貫的繼承和發展。這方面最雄辯的證據是文字。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按一般規律,語系不同的民族繼承或輸入了前代文明文字系統的直接結果,即為拼音文字或準拼音文字的出現。而漢字系統卻沒有經歷這樣的變遷。中國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並且是其中得到最為連貫的繼承和發展的文明。
中國文化的發展並不限於中國本土,它還擴散到東亞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形成中國文化圈或東亞文化圈。從公元前4世紀到19世紀中葉,中國一直是這個文化圈的中心。漢字自公元前4世紀後,相繼傳入朝鮮、越南、日本等國,成為通行於這些國度的唯一公用文字,以及國際間交往的通用文字。儘管東亞各國在其後的發展中參照漢字創製出本國文字,但漢字在東亞地區仍是具有權威性的文字。隨著漢字的流傳,中國的典章制度及哲學、宗教、科技、文學藝術亦傳播於各國,形成具有共同文化要素的中國文化圈。這個文化圈,與西方基督教文化圈、東正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並稱為世界五大文化圈。
世界文化發展的歷史證明,各民族的文化和各文化圈的文化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它們對於世界文明的貢獻也大小不等。在這個意義上,存在所謂文明中心和文明中心的轉移。大體言之,在世界文化史上,文明中心已經歷了三次大轉移。在奴隸制時代,文明發展水平最高,對世界文明貢獻最大的是古希臘和古羅馬。在封建制時代,文明發展水平最高、對世界文明貢獻最大的是中國。在資本主義時代,文明發展水平最高對世界文明貢獻最大的是屬於西方基督教文化圈的西歐和美國。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