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又漲了,房子的話題又熱了,大家討論的聲音又大了起來,大家討論的焦點是:該不該買房?房子價格會不會再漲?
人們之所以會討論這個問題,是源於人們對房價的預測。但包括很多專家在內的人一直有個誤區,就是在判斷房價運行趨勢是,往往會忽略房子的一個特性——奢侈品特性。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這個現象,就是當別人問你住在哪裡時,那些住在特別好的小區的人,他講話的聲音都是特別大的。小區高檔,環境不錯,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這個現象背後的邏輯是什麼?體現的就是房子的奢侈品特性。按照這個特性來定價時,那不能像我們思考大米、蔬菜這種商品的定價模式了,而是要沿著奢侈品定價的模型來定。
奢侈品有什麼特性,就是特別貴,一般人消費不起,所以它往往是身份的象徵。就像你開勞斯萊斯出門和開大眾出門,時完全不同的象徵和體驗,前者很大程度上是有錢人,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後者可能只是個普通人。
所以,我們經常會講房子有居住的功能,還有投資的功能,就是說房價上漲,我買了之後,一定可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所以可以不管現在價格多高,只要它的趨勢是一直往上的我就可以買。
但很多人可能一輩子就買一套房子,那居住就是這個房子最重要的功能,他也不指望能把房子高價賣出去。我們會發現隨著離城市越遠,它房價越來越低,或者說小區品質比較差一點的,它房價也會低。為什麼很多人一定要買新房,不買那些老舊小區的房子,畢竟它比旁邊開發的新房要低很多。這其實就體現了房子的奢侈品定價的特性。
這個就造成了國家對於房價的調控路徑,我認為有問題的。正常應該是這樣的:那種高房價的地方房價再高也是合理的,因為那些地方本來就是寸金寸土的,就應該按照奢侈品的特性來定價。比如黃浦江邊的房子,你可以把價格定得高高的,你可以收更高的稅。所以像這樣地方的房子,你別指望房價會跌得很低,因為它的購買人群不一樣,這是全球甚至全世界的富豪聚集的地方,是他們在買房子,這些錢對他們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對於一線的房子,有些人說漲的太高了,但經過比較你就會發現,其實真的不算高。我們拿上海的房價和紐約的房價來對比。
在紐約的豪宅,非常貴,每平方米如果折合人民幣,大概會到30萬到80萬人民幣之間。而上海還真的沒有那麼高的價格,二三十萬,算是很高的了。為什麼兩個城市的房價會差別這麼大?原因是很簡單的,紐約是全世界的富豪在那裡買,上海是全國的富豪,那房價的定價肯定會按照這些富豪們的思維來定價。
所以在房子上,這種奢侈品的特徵,大家一定要去考量,如果你不把這個想清楚,你根本就想不清楚房價怎麼一回事。我們說上海都是全國的富豪,在上海買房子,那對某個省份的省會來說,就是整個省份的富豪在那買房子,所以省會的房價會比省內其他城市的貴一些,但一定會低於一線城市的,就是因為購買的人群不一樣,定價自然是不一樣的。不然都按照一線城市的房價來定了,那房子都賣給誰呢?所以這些其實都是由市場來調控的。
而對於普通的房子,這個其實是真的是政府需要關心的問題。因為這個不是奢侈品,它更多的就是居住功能,這個的話其實就是我們政府努力的方向,一定要保證它的數量,然後它才會有更低的一些價格。所以這個時候就會有一個叫土地的制約性問題。所以要把土地這個問題給解決掉,房價就能得到一定的控制。
備註:本文由洪大編輯展影撰寫,文中觀點僅代表其個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