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厝保護的延平探索

2020-12-24 中國經濟網

  青山如翠,山路彎彎。

  沐浴著冬日暖陽,我們驅車前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生態銀行試點鄉」巨口鄉採訪。車行途中,遠山近嶺滿目蒼翠,沿路民宅土牆灑滿斑駁的陽光,宛如一幅幅金色畫面,溫暖而燦爛。

  巨口是一個國家級生態鄉鎮,下轄11個行政村中有4個中國傳統村落和4個省級傳統村落。這個僅有13000人的山區鄉鎮現存人文歷史遺蹟20多處,完整保存著102座明清古厝和600多座土厝。

  陪同採訪的延平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嘉明介紹說,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下,巨口鄉的這些歷史和生態稟賦為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2018年,延平區被列入「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 開啟了鄉村「古厝生態銀行」建設模式探索,2018年3月,延平區與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啟動「巨口計劃」。

  項目落地,政策先行。延平區出臺的《南平市延平區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十條政策措施》及其實施細則,明確了對「生態銀行」項目的扶持力度以及協助「生態銀行」項目爭取上級資金補助、試點政策等。福建省財政廳下達的首批3500萬元綜改補助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立面改造、民宿改造等項目的獎補,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激發和調動起來,形成了社會資本和農民籌資投勞的多元投入機制。區委、區政府制定了民宿扶持獎勵辦法和村級公益性項目財政扶持獎勵等政策,重點用於鼓勵民宿經營主體提升民宿標準,打造精品和特色民宿。

  有了建設資金,經營人才和運營團隊是項目可持續的保障。「生態銀行」試點涉及生態、投融資、農村等多個領域以及金融、農業、林業、水利、旅遊康養等多個行業,同時還與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密切相關,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要求很高。試點過程中,延平區既注重現有人才的培養提高,通過培訓、交流、掛職等途徑,培養本土專業技術人員,也採取多渠道引才政策,全面整合內外部人才資源,建立人才的綜合開發和服務機制。試點開始後,區裡在巨口鄉設立了科特派工作站,確定了10位科技特派員,建立了福建江夏學院設計與創意學院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開展生態旅遊推介、文創設計、現代農業產業、旅遊特色村等服務,聘請了同濟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國美院、上海阮儀三基金會等一批知名專家學者為科技特派員。與此同時,區裡成立了自然資源運營管理公司,通過對分散化生態資源進行規模化收儲、整合和優化,組建起一家專業旅遊投資公司,由區屬國企出資並吸收巨口鄉及8個傳統村落以閒置資源資產入股進行運營。鄉裡成立的鄉村振興理事會通過出臺獎補政策,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了300多位外出人員回歸家鄉投資創業。

  有了政策和人才,還要有符合當地實際的運營模式和機制。巨口鄉探索了「四個聯結」:與村集體構建發展聯結:成立國企與鄉村資源整合的運營公司;與鄉賢構建組織聯結:由鄉賢發起的鄉村振興理事會發揮其在資金、人脈、資源、威望上的優勢,動員村民參與產業發展、募集資金投資基礎建設、引入社會資源和旅遊客源;與農戶形成利益聯結:鼓勵村民將古民居裝修提升成民宿,由巨福公司進行託管和統一運營,留守本地的農戶可到公司從事勞務工作,實現共享發展效益的利益聯結;與藝術單位形成互利聯結:先後投資2100萬元建設巨口自然學校、寫生基地、藝術家創作基地,吸引眾多文化基金會、藝術院校、藝術愛好者前來開展藝術創作,舉辦一系列藝術活動,在為藝術單位提供寫生基地、活動場所的同時,藝術家們也在巨口留下了上百件豐富的藝術作品。

  延平區委書記、區長趙明正說,「古厝生態銀行」是延平區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一次實踐,也是在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背景下,通過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將生態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一項有效舉措。

  試點還在進行,探索沒有止境。鄉村振興的道路有很多條,符合當地實際、符合村民需求、符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探索必定是有生命力的。(石偉)

  

(責任編輯 :石蘭)

相關焦點

  • 延平:激發古厝活力 做足山水文章
    南平廣播電視臺:柯仙爐 鄭 晟■延平融媒延平區借力古厝生態銀行、水生態銀行、鄉村藝術季、田園綜合體等多種創新模式,把當地自然生態、文化生態、水生態轉化為文旅資源,打造成為金山銀山的龍頭和鄉村振興的橋頭堡
  • 閩北大地:古厝帶著鄉愁記憶醒來
    今日閩北,數以百計的古厝土厝,借力古厝生態銀行、鄉村藝術季、田園綜合體等多種保護與開發形式,煥發新顏與生機,成為當地把自然生態、文化生態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龍頭和鄉村振興橋頭堡。探索從碎片化保護走向集約式保護之路從南平市區沿國道車行一個多小時,來到巨口鄉北坑村。
  • 福建福清市:古厝保護性開發 應擇善而從
    福建福清市:古厝保護性開發 應擇善而從 2020年12月04日 09:17   來源:福建日報
  • 福建古厝改造或許是未來的浪潮
    遠在福建的東形西見設計事務所於近日改造了位於平潭島上一棟荒廢的古厝,將其搖身一變,打造成可供旅人休憩的侘寂之所,名為越寂嵐厝。因此民宿主理人Nicole在請工程師確保了古厝本身的結構安全後,請來了自己的設計師好友李超擔任設計師。平潭的古厝受福建閩南地區的影響頗多,而閩南古厝講求的是光廳暗屋。
  • 《福州古厝》展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福州範本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11月9日至11日連續播出三集紀錄片《福州古厝》,展現精彩各異、歷史厚重的福州古厝以及保護這些古厝的動人故事,用影像生動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 我是福建人,更是閩南人,我叫「古厝」!
    漳州古城(圖片來源於網絡)從地理劃分閩南即指福建南部,系福建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市、區、縣(我國改革開放後,被譽為「廈·漳·泉」閩南金三角)三個地區。「紅磚文化」不止是閩南古厝建築特色的發展與成就的概括,更多是閩南人精神世界相連接的文化。在新時代裡,閩南人要發揚「紅磚文化」,積極參加到保護古厝的行列中,讓古厝永遠綻放,世世永存。
  • 南平市第四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在福建延平開幕
    11月20日晚,南平市第四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在山青水秀的福建延平盛大開幕。本屆旅發大會由南平市委、市政府主辦,以「遇見南平·遇見自己——全方位推動文旅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超越」為主題,創新實行「1+1+N」辦會模式,在延平區、武夷新區、武夷山市三地舉辦。
  • 激活鄉村「沉睡」資產,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的「延平範本」
    南平市延平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在巨口鄉、王臺鎮、峽陽鎮等地推行鄉村文化振興試點,通過搭建三個平臺、堅持三個促進、推行三個模式,探索建立了可複製推廣的有效做法。幾年來,「古厝生態銀行」創新機制,「三堂改書堂」特色做法,「延平鄉村藝術季」品牌活動,「王臺百合特色文創小鎮」等一批文創基地應運而生,創新了新時代傳統村落保護活化、村民精神面貌提升、鄉村文化旅遊融合、文化創意發展的新路徑,為鄉村振興固本培元,激發活力提供特色範本。
  • 南平市第四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2020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將於11月7...
    4日,記者從2020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活動籌備部門獲悉,由中共延平區委、延平區人民政府和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南平市第四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2020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將於本月7日,在延平區巨口鄉開幕。
  • 閩臺優質水稻種植示範區項目在福建延平啟動
    中國臺灣網4月13日福州消息 12日,臺灣宜蘭縣冬山鄉農會南平市恆大米業公司董事長陳立春與臺灣精緻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臺灣宜蘭縣冬山鄉農會總幹事黃志耀籤訂了在「延平現代農業示範區」建立萬畝臺灣水稻新品種示範基地的合同。這標誌著閩臺優質水稻種植示範區項目在福建延平啟動。
  • 你知道福建延平是「理學名邦」嗎?「延平四賢」又是哪四位?
    站在現今的福建延平,放眼這座山城,地處閩江上遊,踞溪山之雄,當水陸之會,遙想延續千餘年的延平府,此乃「理學名邦」也,眼前不由緩緩翻啟一頁一頁的厚重史書。 師生情誼 如果說把河洛理學傳入福建是楊時、遊酢之功的話,那麼,羅從彥則是理學發展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
  • 臺江探索古厝可持續利用新途徑 龍嶺頂片區將再現繁華
    此次保護修復工作梳理了龍嶺頂的歷史脈絡,詳細調研了片區內的文物、歷史建築及風貌建築。據介紹,龍嶺頂片區用地面積約10公頃,總建築面積約5.75萬平方米,其中文物建築約1.2萬平方米、風貌建築約4.45萬平方米、設備用房約1000平方米。
  • 延平西東雙塔
    東塔,位於閩江源頭延平水東鯉魚山,高九丈,實心七層八角石塔,型粗獷,浮雕紋飾線條流暢,塔額題有「民財永阜」「文運遐昌」大字。東塔與夾江相向建於九峰山的西塔遙遙相對,是為「雙塔」。塔雖為單體建築,但延平雙塔極為罕見。因此地為東溪、西溪匯流處,河床複雜,河流湍急,舟過如飛鳥,其中「……黯淡灘,水勢奔湧……但見穹石聳峙,白波山立,石悉沒形……」(《徐霞客遊記》),常常舟覆人亡。明萬曆年間,時任福建督學延平沈太守倡建,由延平府屬七縣官紳商民共同捐資,計耗銀2600多兩。
  • 坂埔古厝: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見證古代宗法制度
    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這些建築就地取材,大多以花崗巖、紅磚相互壘砌,這便是閩南建築技藝中的「出磚入石」。以磚石構建的牆體,不僅堅固耐用,還能防潮防火防蟲害,冬暖夏涼,對於氣候潮溼的福建地區,非常具有實用意義。
  • 延平供電提供優質服務獲錦旗
    東南網訊(記者 吳楊珠 通訊員 林奮凱 張文勇)近日,南平正大歐瑞信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同偉將一面印有「電力助推綠色發展 真誠服務美麗延平」字樣的錦旗送到延平公司,以感謝延平供電公司在該公司治汙項目施工階段提供優質高效的供電服務
  • 那些記憶裡最美的古厝時光の翔安紅磚古厝
    她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紅磚古厝。圖/楊保衛提供      翔安區是大陸距離臺灣地區的金門島最近的地方,最短距離僅1800米。翔安的古厝,既是鄉親們自古以來的精神家園,也是海外遊子寄託鄉愁的地方。
  • 走進開元寺,領略福州古厝之美!這座千年古剎,今日為何貴賓滿座?
    旨在尋訪古厝之美,深入講述福建故事,展示福建之美,全面助力世界遺產大會的順利召開。同時,凝聚社會各方力量,關心關注福建乃至全國古厝現狀與其保護利用情況,助推古厝保護工作發展。福州古厝保護走進2.0時代保護古建築 需凝聚多方共識近年來,福州古厝保護工作馬不停蹄,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行動計劃正在全力推進——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煙臺山四地將聯合申遺;中山堂19年來首次落架大修,力爭在世界遺產大會前完工;鎮海樓上,福州古厝展示館開建;新店古城遺址保護規劃獲批,將建國家遺址公園……
  • 福建有一座水上古村落,紅磚古厝群如迷宮,建築格局500年不變
    在福建,有一座明清時期的水上古村落,一幢幢完美的紅磚古厝整齊劃一,有著極致的對稱美,建築格局500多年堅持不變。01閩南第一村這座古村落就是埭美村,處於九龍江南溪下遊,有保存完整的閩南古建築群,為陳姓聚居地,被譽為「閩南第一村」。從高處望去,埭美村紅磚瓦、灰白牆、燕兒尾,典型閩南建築風格撲面而來。
  • 古厝變身博物館 福州倉山打造一批新名片
    古厝變身博物館,成功打造了一批倉山新名片 喚醒沉睡的公共文化空間 東南網7月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 通訊員 王玉萍 倉萱)6月初夏的每個周末,位於倉山區建新鎮的臺嶼鄉村博物館都會迎來三五成群的市民遊客。
  • 福州市臺江區探索歷史文化遺產司法保護新模式
    摘要: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論述和《<福州古厝>序》重要精神,高質量推進新時代文物資源保護利用工作。臺江法院秉承預防優先、訴源治理司法理念,創新設立全省首個「福州古厝與文化遺產保護巡迴法庭」,探索「三集中、三延伸、三機制」司法保護模式,靠前作為、聯動聯調、化解糾紛,為福州古厝與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