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01
最近的深圳樓市又惹火,眾籌、打新、代持成為熱詞,堪稱花式炒房新高度。華潤城四期開盤均價13.2萬元,建面96-207平方,起步價1200萬,最高2980萬。無須贅述,剛需盤撕下了遮羞布。
11月24-26日,項目預售1171套,引來近萬人搶購,搖號選房,全部清盤。原因是銷售價與板塊二手房均價18萬元產生倒掛,巨大利差買到就賺500萬。
1000萬元剛需盤什麼概念?擱在杭州可以在錢塘江買個大平層,在三線城市徐州雲龍湖附近可以買個墅類產品了。
圖片來源網絡
沒有人會傻到有錢不去賺,有錢沒錢都衝向了新房市場。
普通高層住宅,容積率高、公攤高,最低總價1200萬元,剛需哪來的錢?一位購房人說,慶幸自己搖到號,特別感謝父母的支持,接下來還房貸的壓力並不小。
政策向無房戶傾斜,有的無房戶手握「房票」沒錢買,而有錢人沒資格,那就鑽政策空子,眾籌打新,應運而生。有房票為代持人,代持費15-50萬,憑資格賺錢。
「限房價、競地價」,既促進開發商積極拿地又防止炒地,既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又支持剛需自住需求。政府得利,開發商讓利,購房者得「便宜」,皆大歡喜。
02
看似一舉三得,但炒房亂象不禁引起人們質疑深圳樓市調控不力。
近日,新華社發表了時評《抑制樓市「打新熱」需要「硬核」舉措》,表示了對樓市萬人搶房、打新套利亂象的熱切關注。
新華時評指出:
近來部分城市樓市火爆,一些網紅樓盤甚至出現「萬人搶房」「眾籌打新」現象,「打新熱」背後,新房、二手房價格「雙軌套利」浮現,樓市調控問題兩次引起關注。
歸根結底,一二手房價格「雙軌制」,變成了炒房客的套利工具,調控相生相殺,極具諷刺。花式炒房,屢禁不止,深圳有關部門還能坐得住嗎,該出重拳了。
新華時評建議:
增加供給、新房限價之外,加強對持有環節的調控,讓稅收槓桿發揮更大作用。建立科學合理的房地產稅制度,通過市場化手段抑制投資投機行為,或許能收釜底抽薪之效。
機構統計,深圳1-10月賣房超11萬套,新房僅佔比30%,市場交易量以二手房為主流,開徵房產稅,二套房徵收1.5%稅負,高於租金回報率1.44%,將倒逼多套房持有者拋售,緩解新房供應壓力。
增加供給、新房限價,專家怎麼看?
近日,清華大學經研院院長李稻葵表示,當前房地產調控還是不到位,「勁兒使反了」,可能方向有問題。房地產調控最好的方法是增加供給。
五道口是北京房價最高的區域之一,近些年開發100多萬平方,多用來蓋清華科技園了,只有20、30多萬平方住宅,剩下的都是寫字樓等等,北京房價不高才怪。
水宜認為,深圳的情況更為嚴重。2020年三季度,寫字樓空置率上升至29.7%,創歷史新高。寫字樓過剩,超70%的居民卻住在城中村。土地資源有限,寫字樓與住宅供地配比不當,成為深圳的硬傷。
對於新房限價,經濟學家樊綱怎麼說?
樊綱的6個錢包買房論仍有爭議。他曾在房地產論壇,最近也在說住房市場限購、限貸、限售、限離婚各種限都可以,但不能限價,「限價等於破壞了市場機制。」
水宜認為,政府限房價無錯。如不限價,開發商坐地漲價先炒,控房價更難,只不過炒房者的身份變成了房企。且仍由開發商隨意漲價,有錢再炒地王,樓市泡沫吹大了,一旦崩盤危及金融系統性安全。
03
要摘掉「炒房帶頭大哥」的帽子,深圳只能實行房產稅,別無捷徑可走。
深圳的炒房貫穿於全年,疫情期間炒二手房,有的小區套均漲價300萬。去長沙取經後,7.15調控升級史上最嚴深8條。不料,眾籌打新熱卻在攪動市場。央媒喊話了,深圳不能無動於衷,理應有所回應。
假如房地產稅徵收試行:以家庭為單位,人均居住面積60平米以下住房免徵,不論居住面積1套免徵。2套住房的,超過人均居住面積60平米部分,按市場評估價1.5%/年稅率徵收。
水宜認為,「無論居住面積1套房免徵」有待商榷。如家庭1套別墅300平米,超出面積部分可適當加徵,房產稅是富人稅,佔用土地資源,買得起別墅理應納稅。房產稅硬核警示投資者,有多套房並不划算。
遏制眾籌打新,深圳要施以重拳。一是對無房戶購房,要延長限售年限,加大炒房成本。二是嚴格審核無房戶資金來源,銀行流水除了直系親屬,其他的一律取消搖號資格。對違規代持人記入誠信檔案。
抑制樓市投資投機,深圳要打出「組合拳」,增加供給、新房限價之外,儘快試行房產稅。採取科學化、精細化政策和措施,遏制打新熱潮,成為穩樓市的標杆。
我是 不逐流、有態度、有見解、有觀點,數據背書。感謝大家分享、點讚和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