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01
就在部分北方城市「取消限購」傳聞四起之際(參閱《北方城市上演集體自救?》),南方卻再次出現了「萬人搶房」的熱潮,引來央媒的集體關注。
近日,深圳南山區某網紅盤開盤,最低價格1000萬起步的房子,獲得有效登記號達到9687個,凍結資金高達339.05億元。開盤後僅半天,1171套房源就全部售罄。
這波萬人搶房,最令人震撼之處,不在於近萬人去搶1000多套房子,而是這一樓盤均價超過13萬元,想要搖號登記至少要有350萬的現金用於驗資。
即便如此,搶房熱度依舊居高不下。
更關鍵的是,據透露,「眾籌打新」「借票代持」層出不窮。一些已經有了多套房的人,付錢去借「房票」進行認籌,亂象可見一斑。
究其根本,在於新房價格倒掛,樓市打新成了穩賺不賠的遊戲。
雖然均價超過13萬,但周邊二手房均價高達18萬,一套房動輒四五百萬的差價,由不得購房者不蠢蠢欲動。
02
面對這一現象,新華社評論指出:
十幾萬元一平方米的商品房儼然成為火爆「投資品」,「打新熱」背後的買房牟利現象顯然與「房住不炒」理念背道而馳,抑制樓市「打新熱」,需要「硬核」舉措……
建立科學合理的房地產稅制度,通過市場化手段抑制投資投機行為,或許能收釜底抽薪之效。
無獨有偶,這兩天,網絡上再次流傳深圳房地產稅試點方案的消息。
根據消息,人均60平或家庭1套房為免徵面積,2套房以上超過人均60平方的徵收稅率1.5%,第3套房徵收稅率2.5%,第4套房徵收稅率4.5%。
雖然這一傳聞有板有眼,但連有關部門的名字都搞錯了,且在8月份就被闢謠過,真實性顯然存疑。
但在中國,無風不起浪,且不論真假,這一傳聞能夠廣泛傳播,就足以說明許多東西。
03
作為中國內地房價最高城市,背靠先行示範區的特殊定位,深圳會不會成為房產稅的先行者?
並非沒有可能。
我們要區分「房地產稅」與「房產稅」,房地產稅是包括土地、房產在內的一系列稅收體系,既包括房產稅,也包括土地增值稅等稅收。
所以,全國版的房地產稅,離開徵確實仍有距離。雖然「穩妥推進房地產稅」多次寫入官方文件,且不動產統一登記、全國住房信息聯網、70年產權續期問題都已解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然而,房地產稅要遵循「稅收法定」原則,全國人大尚未就房地產稅立法,更無任何可執行的細則,甚至連房地產稅如何徵收都各執一詞,這就決定了房地產稅不會一蹴而就。
不過,地方版的房產稅卻早已有之。
早在2011年,上海、重慶就已試行開徵房產稅,一直持續到現在,每到年末,有房一族還會收到政府關於繳納房產稅的通知。
不過,這兩地的房產稅只能說是初級版本,普遍存在稅基較窄、免稅面積較大、稅率偏低等問題。
比如上海,只針對新購買的二套及以上住房徵收,過去買房的存量房源不徵收,第一套房也不徵收,人均60平方以下的也免徵;稅率僅為0.6%,且可按70%價格徵收。
而在重慶,只對高檔住房和別墅徵收,普通住房也不徵收。
◆2011版上海、重慶房產稅試點
所以,將近10年過去,這兩地的房產稅試點並未擴容,國家層面轉而推進房地產稅。
04
回到當下,深圳等個別熱門城市有沒有先行先試房地產稅的可能?
注意,深圳有一個身份是「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先行先試正是義務所在。深圳完全有條件,在上海重慶房產稅版本上更進一步,為全國版房地產稅探路。
畢竟,今天與10年前的樓市可謂有天壤之別。
大多數城市房價都已翻了兩到三倍,深圳房價從當時的1萬多元攀升到近7萬元,中心區從當時的3萬多元攀升到如今的10-20萬元,房價早非當初可比。
同時,根據央行報告,4成家庭擁有兩套及以上住房。
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住房擁有率為96.0%,有一套住房的家庭佔比為58.4%,有兩套住房的佔比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佔比為10.5%,戶均擁有住房1.5套。
這還是全國情形,在一線城市,擁有兩套甚至更多的房子的家庭可謂不計其數。
如果房地產稅剛需免徵,那麼直接抑制投機,並非沒有空間。
更關鍵的是,連深圳主管部門都主動提出了這一點:
對於房價上漲,準備了很多手段。比如在交易環節,對高價房採取少槓桿、高利率、高稅收等手段,與普通住房差別化;在持有環節,接下來也可以考慮房地產稅的問題。
所以,深圳很有可能會成為吃螃蟹者。畢竟,作為先行示範區,反炒房本就是義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