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門聯合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 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

2020-12-25 健康界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2年建設國家森林康養基地300處,到2035年建設1200處,向社會提供多層次、多種類、高質量的森林康養服務;到2050年,森林康養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森林康養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分的森林康養服務。

《意見》指出要豐富森林康養產品,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大力開發中醫藥與森林康養服務相結合的產品,推動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繁育及利用,加強森林康養食材、中藥材種植培育,森林食品、飲品、保健品等研發、加工和銷售;要繁榮森林康養文化,積極推進森林康養文化體系建設,深入挖掘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森林文化、花卉文化、膳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鄉土文化;要建設森林康養基地,依據林業、健康、衛生、養老等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建立健全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標準,推進森林康養基地建設等。

《意見》要求加強組織指導,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要強化森林康養服務質量和綜合管理,民政、衛生健康、中醫藥等部門在職責範圍內做好相關指導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點支持森林康養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森林康養數據監測、森林康養文化傳播以及水、電、路、網絡、通信、公廁、林間步道、全民健身等基礎設施建設;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各類林業、健康、養老、中醫藥等產業基金進入森林康養產業;健全共建共享機制,支持有相關資質的醫師及專業人員在森林康養基地規範開展疾病預防、營養、中醫調理養生、養老護理等非診療行為的健康服務。

以下是《意見》全文

關於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

林改發〔2019〕2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民政廳(局)、衛生健康委、中醫藥局,內蒙古、大興安嶺森工(林業)集團公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民政局、衛生計生委,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機構、各直屬單位:

森林康養是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以促進大眾健康為目的,利用森林生態資源、景觀資源、食藥資源和文化資源並與醫學、養生學有機融合,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的服務活動。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是科學、合理利用林草資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有效途徑,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措施,是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戰略選擇,意義十分重大。為促進森林康養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為統領,以服務健康中國和促進鄉村振興為目標,以優化森林康養環境、完善康養基礎設施、豐富康養產品、建設康養基地、繁榮康養文化、提高康養服務水平為重點,向社會提供多層次、多種類、高質量的森林康養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化,協調發展。嚴格執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強化林地用途和森林主導功能管制,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統籌考慮森林生態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科學確定康養利用方式和強度,實現生態得保護、康養得發展。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據資源稟賦、地理區位、人文歷史、區域經濟水平等條件及大眾康養實際需要,確定森林康養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規劃布局,突出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實現布局合理、供需相宜。

堅持科學開發,集約利用。充分利用和發揮現有設施功能,適當填平補齊,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重複建設,不搞脫離實際需要的超標準建設,避免急功近利、盲目發展,實現規模適度、物盡其用。

堅持創新引領,制度保障。運用多學科多領域的新成果,加快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規範,強化服務保障,實現規範有序、保障有力。

堅持市場主導,多方聯動。立足市場需求,以產權為基礎,以利益為紐帶,推進全面開放,吸引各類投資主體和社會力量參與,實現部門聯動、統籌推進。

(三)發展目標

培育一批功能顯著、設施齊備、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的森林康養基地,構建產品豐富、標準完善、管理有序、融合發展的森林康養服務體系。到2022年,建成基礎設施基本完善、產業布局較為合理的區域性森林康養服務體系,建設國家森林康養基地300處,建立森林康養骨幹人才隊伍。到2035年,建成覆蓋全國的森林康養服務體系,建設國家森林康養基地1200處,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森林康養專業人才隊伍。到2050年,森林康養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森林康養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分的森林康養服務。

二、主要任務

(四)優化森林康養環境。遵循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理念,科學開展森林撫育、林相改造和景觀提升,豐富植被的種類、色彩、層次和季相。結合功能布局,有針對性地營造、補植具有康養功能的樹種、花卉等植物。著力打造生態優良、林相優美、景致宜人、功效明顯的森林康養環境。

(五)完善森林康養基礎設施。依託已有林間步道、護林防火道和生產性道路建設康養步道和導引系統等基礎設施,充分利用現有房舍和建設用地,建設森林康復中心、森林療養場所、森林浴、森林氧吧等服務設施,做好公共設施無障礙建設和改造。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將森林康養公共基礎、健康養老等設施建設納入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六)豐富森林康養產品。以滿足多層次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休閒遊憩等森林康養服務。積極發展森林浴、森林食療、藥療等服務項目。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大力開發中醫藥與森林康養服務相結合的產品。推動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繁育及利用。加強森林康養食材、中藥材種植培育,森林食品、飲品、保健品等研發、加工和銷售。依託森林生態標誌產品建設工程,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優質森林康養品牌。

(七)建設森林康養基地。依據林業、健康、衛生、養老等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建立健全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標準,推進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基地建設要選址科學安全、功能分區合理、建設內容完整、特色優勢突出。按照「環境優良、服務優質、管理完善、特色鮮明、效益明顯」的要求,創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康養基地,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建立森林康養基地質量評價和動態管理制度。

(八)繁榮森林康養文化。積極推進森林康養文化體系建設,深入挖掘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森林文化、花卉文化、膳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鄉土文化。鼓勵創作森林康養文學、書法、攝影、音樂、影視等文化產品。強化自然教育,提高公眾對森林康養功能的全面認識。推廣森林康養文化,倡導健康生活理念。

(九)提高森林康養服務水平。完善服務標準和技術規範,加強標準實施和監督管理。引進先進經營理念,探索運用連鎖式、託管式、共享式、職業經理制等現代經營管理模式,提升運營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強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服務品質。開展森林康養環境監測,實時發布生態及服務數據。加強安全防護和引導,強化應急處置,確保安全運營。

三、保障措施

(十)加強組織指導。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要強化森林康養服務質量和綜合管理,民政、衛生健康、中醫藥等部門在職責範圍內做好相關指導工作。按照「特色突出、符合實際、布局合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銜接林業、健康、養老等發展規劃,科學制定森林康養產業規劃,明確發展重點和區域布局。規範森林康養市場行為,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大力宣傳森林康養,推廣品牌、基地和創新模式。鼓勵各地舉辦以森林康養為主題的公益活動,提升森林康養的社會影響力。

(十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級林業草原主管部門要積極協調有關政府部門,各級民政、衛生健康、中醫藥等部門要加大對森林康養產業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森林康養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森林康養數據監測、森林康養文化傳播以及水、電、路、網絡、通信、公廁、林間步道、全民健身等基礎設施建設。對森林康養基地開展的林相改造、補植補造、森林撫育等按政策給予支持。創新機制模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支持引導經營主體投資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各地可探索建立政府引導基金,以融資擔保、貸款貼息、項目獎補等方式,大力培育森林康養龍頭企業,鼓勵貧困地區發展森林康養產業,促進就業增收、脫貧致富,支持返鄉下鄉人員、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和小農戶參與森林康養服務工作。

(十二)加強用地保障。依法依規滿足森林康養產業用地需求。利用好現有法律和政策規定,對集中連片開展生態修復達到一定規模的經營主體,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治理面積從事康養產業開發。在不破壞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可依據《國家級公益林管理辦法》利用二級國家級公益林地開展森林康養活動。認真落實《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合理利用農村未承包的集體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灘涂發展養老產業。

(十三)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各類林業、健康、養老、中醫藥等產業基金進入森林康養產業。將森林康養產業項目納入林業產業投資基金支持範圍。積極爭取和協調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及有關商業金融機構長周期低成本資金支持。對符合政策規定的森林康養產業貸款項目納入林業貸款貼息範圍。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社會資本以合資、合作、租賃、承包等形式依法合規進入森林康養產業,引導其與林場、合作社、農戶等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支持社會力量結合森林康養資源建設特色養老機構。

(十四)健全共建共享機制。加強部門溝通協調,建立健全協作機制。鼓勵地方推進森林康養與醫療衛生、養老服務、中醫藥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互促共贏。鼓勵地方探索依法將符合條件的以康復醫療為主的森林康養服務納入醫保範疇和職工療養休養體系。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在森林康養發展要素保障、審批手續等方面給予支持。支持有相關資質的醫師及專業人員在森林康養基地規範開展疾病預防、營養、中醫調理養生、養老護理等非診療行為的健康服務。

(十五)強化科技支撐。鼓勵森林康養基地與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加強科學研究、新技術新產品研發與應用推廣。推進「網際網路+森林康養」發展模式,打造森林康養大數據平臺,與國家生態大數據平臺實現對接和數據共享。推廣運用人工智慧、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和裝備,實現智慧森林康養。

(十六)加強人才培養。將森林康養專業人才培訓納入相關培訓計劃,支持高校和職業學校建設森林康養相關學科和專業,培養實用型、技能型專業人才。探索開展森林康養從業人員能力水平評價工作,培養一支懂康養業務、愛康養事業、會經營管理的經營型人才隊伍和技術優良、服務意識強、職業操守好的康養技術人員。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民政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

國家中醫藥局

2019年3月6日

相關焦點

  • 河南欒川:發展高質量森林康養產業
    近年來,欒川縣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優勢,致力於探索打造獨具欒川特色的森林康養產業,推動縣域森林康養產業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引領了「欒川旅遊」轉型升級。》,打造伏牛山旅遊度假康養示範區和全國知名休閒度假健康養生基地,創建欒川縣國家森林康養基地(或欒川縣國家森林康養示範基地),從而在全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中走在前列,率先發展。
  • 幕阜山森林康養基地入選首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四部門公布了96家第一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湖南5個基地入選,平江縣幕阜山森林康養基地榜上有名。發展森林康養是科學合理利用林草資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有效途徑,是實施健康中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措施。建設國家森林康養基地,是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具體舉措,通過提供優美的康養環境、安全的森林食品和優質的康養服務,對促進國民健康、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 2020生物醫學國際論壇暨中醫藥康養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發布會在深圳...
    2020生物醫學國際論壇暨中醫藥康養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發布會在深圳舉行10月10日,2020生物醫學國際論壇暨中醫藥康養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發布會在深圳福田會展中心舉行。作為2020生物醫學國際論壇的同期活動,中醫藥康養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以下簡稱「論壇」)的舉辦,旨在貫徹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和產業發展政策,響應深圳市《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2020-2025)》文件精神,推動中醫藥學術傳承創新及事業產業振興發展。
  • 耕育田園、山林康養自然人文融合助力康養農業發展
    張建華校長發言,紅安縣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山川秀麗、空氣清新、地貌奇特、天然氧吧,山林地區負氧離子含量較高,紅色文化底蘊也是康養旅遊基地的優越本條件,應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康養產業。把武漢和周邊的需求康養群體引進來,把綠色發展、紅色發展、康養基地、民宿、健康食材與他們對接好,把「生態產品」變成品牌產品。
  • 中國·濟南泉鄉康養產業發展論壇舉行專家學者齊聚南部山區共話...
    論壇上,業界頂尖專家學者深入分析全國康養產業發展形勢,解讀康養產業發展政策,研討康養產業發展技術,為南部山區架起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橋梁,打通了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的渠道,進一步促進南部山區生態保護與群眾增收共贏,為南部山區踐行「南美」城市發展布局,助力「五個濟南」建設提供了智慧引擎。
  • 充分發揮醫保支付槓桿作用,助力我市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調查分析我市中醫藥產業發展現狀、優勢、制約因素的基礎上,融合大健康產業、中醫藥強市發展戰略,以發揮醫保支付槓桿作用為著力點,探討解決當前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有關問題。充分發揮我市九宮山、藥姑山、黃袍山優越自然生態條件和文化底蘊,結合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將中醫藥元素融入到九宮山、藥姑山現有旅遊發展中,形成以名山為代言的道地中藥材產業格局。二是打造中醫藥集散交易品牌。聯合借鑑恩施「富硒」、十堰「武當藥谷」、黃岡「李時珍」中醫藥產業集群成功經驗,依託鹹寧一市跨三省、交通發達的地理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中醫藥貿易物流,成為鄂東南中藥材重要交易地、集散地。
  • 大力發展以黃精為龍頭的中醫藥產業 夯實鹹寧大健康產業底盤
    中醫藥不僅能治百病,而且許多中藥材具有藥食同源的屬性,可用於膳食,調養身體,治未病。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對健康產品的需求也急劇增加,這就給中醫藥振興發展、新興醫療快速成長、健康食品提檔升級、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健身康體消費升級提供了巨大市場和廣闊機會。
  • 大別山康養論壇耕育田園、山林康養助力生態扶貧
    張建華校長發言,紅安縣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生態資源極為豐富,是一個康養文旅的好地方,發展潛力巨大。農業康養產業為城鎮居民提供康養消費,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和消費能力,可以為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促進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他認為,康養產業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自然環境優越是發展康養旅遊的首要條件。
  • 四部門聯手發文,推進國家康養基地建設,產業再迎政策紅利
    7月30日從衛健委網站獲悉,國家衛健委、民政部等四部門近日發布關於開展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按照「環境優良、服務優質、管理完善、特色鮮明、效益明顯」的要求,建設一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
  • 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 走上傳承創新發展路
    傳統中醫藥與旅遊融合發展   近年來,南寧市高度重視中醫藥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發揮全市82家國家A級景區的優勢,推廣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項目。   利用大明山良好的山地森林環境,不斷完善山地森林養生保健設施。推進金花茶公園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建成全球金花茶基因庫。
  • 第三屆東北亞中醫藥暨康養產業博覽會現場專訪
    9月20日,第三屆東北亞中醫藥暨康養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中醫藥博覽會)在吉林省長春市召開。本屆中醫藥博覽會以「新時代、新傳承、新發展」為主題,以「傳承中醫藥文化,發展中醫藥事業」為宗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結合中醫藥健康產業的綠色發展、養生文化、跨境採購等先進理念和行業前沿科技,開展系列展覽展示、會議論壇和經貿活動。
  • 吉林省中醫藥暨康養產業國際交流雲洽談會日前舉行
    在第三屆東北亞中醫藥暨康養產業博覽會舉辦之際,9月21日,吉林省中醫藥暨康養產業國際交流雲洽談會於長春市舉行。由吉林省貿促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等單位主辦這次雲洽談會,以」雲「為媒,旨在促進中醫藥國際多元合作,促進吉林省與各國各地區間未來在中藥材栽培、加工、製作等領域開展更為深入密切的合作,加速吉林省中醫藥產業布局海外。本次雲洽談會,主會場設在長春市,在日本、韓國、泰國、香港、澳門分別設有5個分會場。
  • 《黑龍江省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印發:打造千億級營收中醫藥產業
    (責任單位:商務廳、發改委、工信廳、各相關市地政府)  (五)促進中醫藥大健康服務加快發展  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促進中醫藥服務在醫療、養生保健、特色康復、健康養老、文化旅遊、服務貿易等方面不斷延伸,不斷增強中醫藥發展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構建多元化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  1.加快發展中醫醫療服務。
  • 八部門聯合發文,支持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中醫藥產業
    《方案》指出積極穩妥開展港澳外用中成藥審評審批、港澳藥品醫療器械在大灣區內地生產等試點工作;憑藉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化區位優勢,推進中醫藥標準化、現代化、國際化等。《方案》明確支持在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中醫藥產業。一是簡化外用中成藥註冊審批流程。
  • 康養旅遊 方興未艾
    對此,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對康養旅遊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如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推出一批以中醫藥文化傳播為主題,集中醫藥康復理療、養生保健、文化體驗於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產品。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大量資本正在躍躍欲試進入康養旅遊領域,撬動康養旅遊市場。
  • 康養產業蓬勃發展 各企業機構發揮優勢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需求
    本屆博覽會以「健康生活、科學養生、幸福養老」為主題,以展示成果、推動交流、促進合作為宗旨。不僅吸引了來自國內外在健康養老領域具有標杆效應的企業機構,同時也給煙臺市本地醫療機構提供了展示自我和交流發展的平臺。
  • 梅州借力生態稟賦和資源優勢集聚發展延伸鏈條,加快大健康產業...
    借力生態稟賦和資源優勢,促進產業有機融合,朝著粵港澳大灣區的「最美後花園」「最佳康養地」的目標,梅州邁出堅實步伐。  ●本報記者 黃 科  通 訊 員 劉 暢  攝影記者 鍾小豐  發揮南藥資源優勢加快產業「突圍」  在廣東華清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梅片樹進入採收時節。
  • 發展康養產業 山西大有可為(下)
    未來的5年、10年,山西必將會湧現出更多康養城市,對此我們一定要從基礎做起、分步實施。」 山西資源稟賦獨特、資源優勢突出,有基礎、有能力建設更多康養小鎮和康養社區,逐步實現康養產業全域發展,滿足群眾需求,真正打造好「康養山西、夏養山西」品牌。
  • 中國·濟南泉鄉康養產業發展論壇在南部山區舉行
    此次論壇以「悠然南山 康養濟南」為主題,由山東省醫學會、南部山區管委會、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聯合主辦,分為主論壇和三個平行論壇,邀請了13位業界頂尖專家學者進行精彩演講,深度解讀康養產業發展政策,並與15家企業籤訂框架合作協議。
  •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
    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對于堅持中西醫並重、打造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模式,發揮中醫藥原創優勢、推動我國生命科學實現創新突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互鑑和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