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8日上午,深圳地鐵7、9號線正式同步開通試運營。深圳市市委書記馬興瑞,市長許勤,市委常委楊洪,市委常委劉慶生,中建總公司董事長官慶,總經理王祥明,黨組成員、股份公司副總裁馬澤平,深圳地鐵集團董事長林茂德、總經理肖民等領導出席通車儀式。
上午九時十分許儀式正式開始,林茂德首先介紹了地鐵9號線的基本情況及建設意義;隨後,官慶致辭,他表示:30多年來,中國建築與深圳特區始終緊密相連、攜手發展,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建築便在深圳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今天,中國建築又以實際行動在深圳地鐵9號線上踐行著「深圳質量」的理念。
官慶介紹:「深圳地鐵9號線今天提前兩個月通車,充分證明了中國建築能夠幹好地鐵。當前,深圳地鐵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中國建築也非常願意發揮央企綜合優勢,為深圳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作出應盡的貢獻。」
深圳地鐵9號線總投資額約232億元,主體工程採用BT建設管理模式,由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施工建設,據出席開通儀式的業內專家表示,這是中國首條由房建企業作為全線路BT模式建設的地鐵,更是國內首條具有開創意義的生態地鐵項目,為國內地鐵建設提供了新的樣本。
深圳地鐵9號線總體形似「幾」字形結構,沿途穿越南山、福田、羅湖三區,是一條連接紅樹林旅遊區、下沙辦公區、梅林居住區以及萬象城、東門繁華商業區,能有效緩解中心區交通壓力的重要局域線。它的開通對實現深圳市「南北貫通、東拓西聯、中心強化、兩翼伸展」的空間發展戰略和「三軸兩帶多中心」城市空間布局具有重要意義。地鐵9號線全長約25.46km,共設車站22座。地鐵最高速度80km/h,列車從紅樹灣站至文錦站單程運行時間約45分鐘。地鐵九號線以「建地鐵就是建城市」為設計理念,7個站實現與周邊大型綜合體、住宅區、公共設施無縫銜接;6個車站出入口兼有市政過街通道功能,可實現24小時過街;全線裝飾以節能環保為理念,一線一景、藝術牆與站點環境相結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充分體現了綠色環保理念。
作為全球最大的投資建設集團、地鐵9號線的BT建設方——中國建築,傾注了其在技術領先、資本雄厚、生態環保等方面的全球實力,開創了地鐵地下施工與地表生態同時修復的施工模式,充分保護紅樹林生態體系,並在國內地鐵建設中首次引入光導管建設技術,綠色施工、科學建設,將深圳地鐵9號線建成了「文化之線」、「宜居之線」、「生態之線」,開啟了特區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美好生活。
保護紅樹林自然環境
在9號線紅樹灣南站的站廳裡,記者看到了命名為《我們在這裡》的藝術牆。畫面主體是由三隻黑臉琵鷺構成,它們巨大的身形與遠處深圳灣海岸線風景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傳達出一個清晰有力的信息,「黑臉琵鷺就在這裡,深圳灣紅樹林是它們的棲息地。」
中建南方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說:地鐵9號線僑城東車輛段工程與我國城市內唯一的國家自然保護區——深圳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僅一條馬路之隔,這裡是候鳥的天堂。「施工中如果產生一點點的噪音和汙染,將嚴重破壞候鳥生存環境。對中國建築來說,綠色施工的壓力前所未有。」
據他介紹,2012年7月1日,深圳地鐵9號線開工。在這個創造了無數個世界奇蹟和親手締造「深圳速度」的地方,中國建築決心打造國家級地鐵施工的樣板線,引領綠色施工技術的發展。中國建築的綠色施工技術成果,如一股清風吹進深圳市民的心中,也吹到了候鳥的樂園。
為了打造國家級綠色施工樣板地鐵線,項目開創了地鐵地下施工與地表生態同時修復的施工模式,充分保護紅樹林生態體系。中國建築從頂層設計入手,做到方案先行、責任到人、獎罰兌現、強力推進。運用共建聯控、綠色成果推廣、紅樹林小課堂等因勢利導的方式,在9號線上颳起了「綠色低碳旋風」,增強了全員綠色施工意識,員工自創的綠色施工小革新就有200多項。
在施工現場,設有自動噴霧降塵系統;無處不在的雨水收集器、太陽能路燈、太陽能與空氣能熱水裝置;與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渾然一體的減噪圍擋和降噪擋板;綠色施工的規範和標準隨處可見,推進綠色施工的標語和口號引人注目。這裡沒有大聲的喧譁,也沒有施工的過度嘈雜,凡是影響鳥類的噪音和汙染都力求控制得最低。
僑城東車輛段施工現場綠色施工綜合技術的充分應用,不僅少砍珍貴的紅樹植物2000多棵,還及時恢復因施工造成的地表植被環境損壞,使候鳥與工地和諧共處,而且每年節水、節電、節能、節材達400多萬元。
據介紹,2013年8月15日,紅樹灣站施工現場舉行了9號線首個「地鐵開放日」活動,40名通過媒體選出的市民代表被眼前乾淨整潔的施工現場震驚,原先對工地髒亂差的映像化為烏有。近兩年來,僑城東車輛段項目部迎來了由深圳地鐵集團組織和市民自發的觀摩活動超過1000批次,最多時一天要接待五、六個團隊,從省內外慕名而來的參觀者絡繹不絕,項目部為此成立了「小蜜蜂」綠色志願服務隊。
「地鐵9號線紅樹灣南站是最靠近紅樹林保護區的車站之一,該站將成為遊客乘坐地鐵前往紅樹林的重要站點。黑臉琵鷺棲息在這裡是深圳生態環境良好的標誌,地鐵9號線的施工建設也向市民及遊客傳達了最美好的生態保護意識。今後在地鐵運營工程中,也會優化保護措施,加強對紅樹林的生態保護。」深圳地鐵集團負責人說。
首次引入光導管建設技術
「我們還在地鐵建設中首次引入光導管技術,車站公共區域充分引入自然光,在地下空間營造自然景觀,大大減少了燈具數量及降低照明用電,環保節能。同時將自然光從地面引入地下,塑造了一個最為舒適且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車站。」深圳地鐵集團負責人表示。
深圳灣公園站北邊為深圳歡樂海岸,南側是濱海生態公園。在車站的公共區域充分引入自然光,在地下空間營造自然景觀,車站標準段寬28.4m,主體上方有寬約16m路中綠化帶,因此車站及地面均有良好設置採光系統條件,為減少頂板開孔,保證裝修方案的效果,中部設置兩個7.9m×3.5m採光天井,兩側各設置3個2.6米直徑的陽光導入系統,採光系統覆蓋範圍約500㎡。使該範圍內大大減少了燈具數量及降低照明用電,環保節能,同時將自然光從地面引入地下,塑造一個最為舒適且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車站,讓人類回歸大自然,帶來經濟價值及社會價值。據介紹,同樣的技術在僑城東車輛段也進行了設計施工。
同時,在設計施工中,地鐵9號線還體現了海綿城市、還綠與民的設計理念。比如,筆架山停車場的建設,停車場建成後將地面恢復成高標準體育公園,還綠於民,同時給市民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休閒運動場所。為節約用地,停車場採用盡端式布置,總停車能力24列位。如今,筆架山停車場恢復成體育公園。
據透露,地鐵9號線還採用集中供冷技術,減少了冷卻塔建設用地,減少了冷卻塔對環境及居民的影響;減少了與城市規劃部門協調工作量;減少了熱環境汙染和噪聲等。比如,園嶺站「一拖五」集中冷站,採用「無觸點邏輯」控制技術,此技術在全國地鐵列車首次大範圍使用,解決了傳統車輛的多種電路隱患。
國內最先進的環保列車
據深圳地鐵集團負責人介紹,9號線的生態鏈不僅表現在設計、施工等過程中,9號線的列車也是生態環保的。列車上的空調機組全部採用變頻控制技術,製冷量可自動進行等級調節。地鐵9號線列車由中車長客公司設計生產,採用了國內最先進的控制系統,確保列車運行的安全性,同時採取了空調變頻控制技術等新工藝,提升了乘坐舒適性。
地鐵9號線列車採用了國內最寬敞大方的A型鋁合金車體,6輛編組模式,最高時速每小時80公裡。全部採用中車長客自主研發的CW4000型轉向架,它是目前國內最成熟的轉向架產品。列車所採用的控制和管理系統(TCMS)可以將列車的通信管理、控制與故障診斷、信息顯示和事件記錄等功能融為一體。這樣可以隨時監控車輛的運行情況,系統具備完備的故障自診斷和冗餘切換功能。
據了解,地鐵9號線列車上的空調機組全部採用變頻控制技術,不僅能夠減小室內溫度波動,實現客室及司機室內更高的舒適度,而且能夠節約能源、避免浪費。每臺機組內安裝有兩臺光等離子空氣淨化裝置。
官慶強調,中國建築作為全球最大的投資建設集團,已經把基礎設施作為集團的優先發展方向,下一步將舉全集團之力,加大各方面的資源投入,做大做強基礎設施業務,特別是地鐵板塊。
責編: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