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勁力初探
(文:韋群傑 劉豫堂)
八卦掌作為內家拳法,它是立體於卦名,取象於數理,命名於拳術而創編的。它載象形藝術與技擊於形體寓八卦易理於拳理。故它是集文武為一體的優秀拳種之一。
武術中的許多拳種,都是以縱橫勁為主的,如長拳、形意、通背拳等;也有的是以纏絲勁和抽絲勁為主的,如太極拳等。而八卦掌不但具有以上的勁力特點,還有圓弧勁和螺旋勁以及擰勁等,所以它是集武術諸勁為一爐的。但以縱橫、圓弧、螺旋(滾、鑽)、爭裹、擰勁為其不可缺少的勁力運動形勢。只有這些勁力運動的產生,才能充分地體現出八卦掌運動的風格特點。因此,本文就對這幾個主要的勁力運動進行探討。
一,縱橫勁
「縱橫勁」是兩個力向的力,「縱勁」就是直向的力;「橫勁」是左右或斜向的力。因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兩者合稱為「縱橫勁」。
縱與橫這兩種勁力,在武術拳種中,是最最基本的力,特別是「縱勁」無拳不有,無勢不存;「橫勁」則次之。
八卦掌雖然從外形上的練習形式來看,大都是行圓走轉,然而裡面卻暗含著各種勁力的變化。縱與橫就是其主要的勁力運動之一。縱和橫在八卦掌中,其勁力路線比較短;而且不太明顯,但它卻是八卦掌的各種勁力之源,也是基本的表現形式。八卦掌強調的圓弧、螺旋、爭裹等勁,都是由此奇正的矛盾產生中所發展出來的,並由此而深化。
這種形式,是八卦掌運動最本質,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規律。這個規律的主要特點是:表現為力向的縱橫鉗制,縱橫平衡,縱橫交錯,縱橫變化而至於源出圓弧、螺旋、爭裹等勁,並呈現出協調自然的形態。
例如:八卦掌的行圓走轉,要求裡面的腳要直進,和圓弧相切;外面的腳要內扣,和圓圈線相合。這樣就形成了縱(裡腳)橫(外腳)的勁力運動路線。在轉身換掌時,要求兩腳擺扣清楚,平起平落,這裡的「擺」與「扣」實際上就是一個縱與橫的勁力交錯和變化。
又如姜容集編著的《八卦掌》中的「閉門推月」一勢,就是縱與橫的勁力協調,自然的表現形態。但這種縱橫的勁力運動,在動作中,只能對身體軀幹的某部而言。因為在練習八卦掌時,人體的每一個部位的力向都是不同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後面的幾種勁力也是如此。
二,圓弧勁
「圓弧勁」實際上包含著兩種不同距離的勁力運動。其路線有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兩種。
360°為一周,我們在此稱為一個圓形」,這個圓形用於八卦掌中的勁力運動所走的路線而言,就叫「圓弧勁」。
我們再把整個圓形路線劃分為幾個段每個段付幹勁力運行,就稱「弧弦勁」。
「圓」和「弧」,儘管一個是整圓一個是半圓或不到半圓,但在空間的運行軌跡卻是相似的。所以較難區分圓」與「弧」的勁力運動,一般都把這兩種力通稱為「圓弧勁」。
圓弧的勁力運動的路線形式,在八卦掌中,是每動皆看,每勢皆含直貫穿到動作以及套路的始終。
這種「圓弧勁」在八卦掌的運動中,可表現為二個主要特點:
一是從人體的形態姿勢而言,身體軀千個部位都處在正圓、反圓、半圓之中;
其二是動作路線無處不體現出圓弧形,而且勁力的運動路線較長,很明顯。這些特點主要是由於八卦掌的練習要求所決定的。如:含胸撥背、沉肩墜肘,收腹斂臀、坐胯屈膝,腳掌函空,五指抓地等要求,都是促使「圓弧勁」產生和轉化的一個重要條件。
因此,「圓弧勁」在八卦掌中,是生存最長久,體現最充分的一個勁力運動和形勢。
如八卦掌在換掌時,手臂的動作大都如車輪那樣形成圓圈,因為圓弧轉動較為靈敏,又含有連續不斷的勁力運動獅子滾球」就是「圓弧勁」運動的具體表現和典型的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