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博物館/看展
好些人都會被「陽春白雪」「古董」
等固有刻板印象勸退
一旦你願意花點時間去認真了解
或許會遇見不一樣的奇趣
時隔三年,接地氣的展覽再度回歸
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文化展
荔枝
絳紅的外表,瑩白的內裡
透過荔枝主題展品180件/套
無論從自然、藝術還是生活等角度
都會讓你對這嶺南夏日佳果有新的認知
甚至作為嶺南名片,形成產業,推進文旅融合
01
南國佳果
——大自然的饋贈
講述荔枝的產地分布、品種培育、加工保存與物流運輸情況,重點介紹廣東荔枝產業發展概況。
不同荔枝品種
荔枝入藥記載
《雜症藥方》是民國早期廣東民間藥書,裡面記載了用「黑葉荔枝蔃」止牙痛的偏方,而黑葉荔枝正是廣東特有的荔枝品種之一。
用荔枝入藥在嶺南地區是很常見的。不過,畢竟是來自民間的偏方,不一定對所有人群都有效,其作用也有待考證。
廣東荔枝產業有發揚陽光哈
「產業+文化+旅遊」
02
共享美好
——御前坊間的喜
講述荔枝作為世人皆愛的美味佳果,從南到北、從宮廷到民間,人們對它的喜愛和利用。
粉彩折枝花果紋墩式碗
外壁飾以荔枝、石榴、桃子,寓意多子、多壽
荔枝悄無聲息地潛入古人的生活當中,從宮廷的進貢珍品、生活用器到民間品茶、聞香、聽劇,都能尋見荔枝的蹤影。
清 金屬胎雕漆荔枝紋小碗
廣東省博物館藏
碗外壁口沿、圃足均飾回紋,腹浮雕折枝荔枝紋一周,每顆荔內填不同錦地紋。
清雕漆雙柿紋蓋盒
廣東省博物館藏
清乾隆雕漆雙桃紋蓋盒
廣東省博物館藏
清 藍釉蓋豆
廣東省博物館藏
中國古代向來使用青銅製造祭祀用器。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宮廷禮儀和祭祀活動中,以官窯瓷器取代傳統青銅禮器。
清 雍正釉裡紅折枝花果紋瓷天球瓶
廣東省博物館藏
腹部飾荔枝、石榴、桃子。底部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款。
03
輕紅淺碧
——藝術創作的靈感
講述古往今來的藝術家將荔枝作為創作源泉,百藝繽紛。
展廳一角
從故宮借來了明朱瞻基《三鼠圖》卷
特意製作了情景裝置,以營造更好地觀展氛圍
明朱瞻基《三鼠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朱瞻基為明朝第五位皇帝,擅詩文書畫。
此卷分三幅,第一幅紙本水墨《苦瓜鼠圖》系宣宗28歲喜得長子後所作,鼠、瓜寓意「多子」。
第二幅絹本工筆設色《鼠石荔圖》,石旁栓一隻大口吃紅荔的小鼠。
第三幅磁青紙本「食荔鼠圖」,用強烈的黑白對比,突出一隻正在食紅荔的白鼠。
白鼠絨毛以絲毛技法堆染疊加,眼睛則仿佛被鮮荔映紅,對其神情、姿態細微之處的表現反映出畫家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天然情趣,並擁有嫻熟的畫技。最後為明憲宗題詩。經《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清彩繪木雕荔鏡記雀替
廣東省博物館藏
雀替是位於梁與柱相交處的建築構件,在力學上具有加固功能,在美學上具有裝飾效果。
此彩繪木雀替來自於廣東潮汕地區,浮雕《荔鏡記》中的五娘投荔場景。《荔枝記》又名《荔鏡記》、《陳三五娘》,是廣東潮汕地區及福建閩南地區最為經典的傳統劇目之一。五娘與婢女在樓上賞夏,巧遇陳三,因此拋下荔枝以示愛。
宋影青印花粉盒
廣東省博物館藏
粉盒是古代女子存放脂粉、香粉的化妝盒。唐宋時期已非常流行,是古代女子的日常生活用品。
此粉盒蓋飾以並蒂雙荔枝,暗含著古代女子期望成雙成對、共結連理的美好心願。
清 居巢《荔熟蟬鳴圖》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居巢(1811—1889),晚清廣東著名畫家。原名易,字士傑,號梅生、梅巢、今夕庵主等。廣州府番禺縣隔山鄉(今廣州市海珠區)人,山水、花卉、鳥禽,皆雅秀,草蟲尤精。
居巢與居廉為堂兄弟,並稱「二居」。「二居」繼承了惲南田以來的沒骨畫法,對「撞水撞粉」畫法進行創造性發展,在近代嶺南畫壇上具有裡程碑式意義。其花鳥畫題材以嶺南風物為主,所繪動植物超過兩百種,包括荔枝、龍眼、香蕉等嶺南特色佳果,以及各類花草蟲魚。
荔枝相關主題書畫作品一覽
富有生活氣息的古樸佳作,恬靜清雅
「明四家」之一沈周的《荔枝蒼鵝圖》
「荔枝是書畫和廣繡作品裡常見的題材,這幅《荔枝蒼鵝圖》就是傳世最早的關於荔枝的畫作之一。」
清代揚州畫派代表人物華喦的《鸚鵡荔枝圖軸》
容漱石 年年有利圖
「皇室喜歡荔枝圖,是希望能多子多孫,但是明代以後特別到了清代,荔枝就被賦予了更多的寓意。」
在民間,特別是嶺南地區荔枝畫,「則包含了一層求財求利的意思。比如《年年有利圖》,這與嶺南地區重視商業、經濟繁榮有一定關係。」
一味地從傳統器物學角度
闡釋文物並不可取
展覽想呈現的遠不止
關於荔枝的藝術作品、名家故事
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
荔枝已經完全融入嶺南百姓的生活中
可以入菜、入酒、入藥
更可作為情感連結的紐帶
串起故鄉情
1
展覽: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文化展
展期:2020年9月29日 至 2020年12月6日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三層 展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