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林子人編輯 | 黃月1
『思想界』欄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周被熱議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為大家展現聚焦於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衝突。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美國大選中民調不準的問題和家長群的爭議。
美國大選中的民調爭議:四年之後,主流民調又「翻車」了嗎?
美國當地時間11月7日,包括美聯社、《華爾街日報》、路透社、CNN和福克斯等在內的多家媒體稱,拜登在賓夕法尼亞州擊敗總統川普獲得20張選舉人票。這使得他獲得的選舉人票數超過270張,將成為第46任美國總統,為持續數日跌宕起伏的選情畫上了一個句號。
對民主黨及其支持者來說,這恐怕並不是一場「揚眉吐氣」的大選。四年前,川普在美國主流民調普遍看衰的情況下逆風翻盤擊敗希拉蕊。四年後,根據主流民調數據,民主黨原本希望在大選中取得壓倒性勝利。根據大選前三天的綜合民調,拜登在全國層面領先川普大約8%,在搖擺州領先大約3%,但現實是,選情極為焦灼,一份關於10個關鍵州的民調報告顯示,在票數統計已經超過85%的時候,民調對川普的支持率平均低估了4.5%,與四年前的關鍵州民調預測偏差保持一致。
當地時間2020年10月17日,美國波士頓,芬威公園被改造成一個提前投票的地方。(投票來源:視覺中國)據《華盛頓郵報》的一篇報導,拜登競選團隊過於相信大選前的民調,在紅州下了重註:在大選前最後一周,拜登親自前往俄亥俄州和愛荷華州拉票,但這兩個紅州被川普輕鬆拿下,並未如願「翻藍」。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民主黨顧問坦言,「我們在一個並不是現實的現實中執行計劃,我們的根據是那些顯然並不反映真實情況的數字。」這位匿名民主黨顧問表示,競選團隊內外的民調專家實際上都越來越難以在各個選民團體中獲得連貫一致的回覆,這讓他們的結論越來越依靠推測。
這是否意味著2020年美國大選民調「再次翻車」了?數據分析師、政治專欄作家David Byler在《華盛頓郵報》刊文認為,在選票完全清點完畢之前,下這樣的結論還為時尚早。雖然拜登的支持率被證明是高估的,但此次大選的結果依然大致落在了主流民調和預測的「概率範圍」之內。「概率範圍」的存在是有原因的:民意調查總有未知因素存在,抽樣調查的方法註定了民調只能提供一系列的可能性,而非精準預測。「民調設計可能是有缺陷的,量化模型可能失敗。」Byler指出,「但它們依然是我們理解美國社會的想法、觀點和感受的最佳工具。」
《雅各賓雜誌》以《在2020大選後,民調已死》為標題刊文嚴厲批評民意調查已經過時。文章指出,現有民調的真正問題是,隨機取樣的民意調查通常以電話採訪的形式進行,而如今越來越少的美國人願意接陌生來電了。根據2019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每100個來電中,被接通的只有6個。這意味著民調的樣本池正在縮小,數據的真實性將由此發生扭曲。
也就是說,雖然民調樣本號稱隨機抽取,但其實並不隨機:如果是電話調查,受訪者要有電話、願意接電話,且願意花時間參與調研;如果是網絡調查,受訪者要有網絡,願意接受邀請且花時間參與調研。上述限制條件將民調參與者偏向了白人、年長的、以英語為母語的選民,然而這些選民越來越難以反映大選的真實情況。從民意調查實施伊始,西班牙語選民就被忽視,但2020年大選證明了西班牙語選民是最大的未知因素之一。
《雅各賓雜誌》批評認為,雖然民調的價值在下降,但民調報導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這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媒體為了讓大選報導更吸引人,更娛樂化,需要民調作為一種刺激手段;第二,民調機構向媒體高管販賣民調的價值——民調數據不僅是民意的監測,也能為確定的候選人製造共識。
當地時間2020年11月3日,美國俄勒岡州,2020美國大選投票舉行,民眾陸續投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包剛升在接受《新京報·書評周刊》採訪時指出,通過民調來預測政治選舉的結果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今年大選一個特別的困難點在於,大量川普支持者會隱藏政治立場,「在美國,除了少數幾家保守派意義上的媒體,大多數主流的電視和平面媒體都是批評川普的。面對這樣的外部輿論環境,支持川普的選民就更傾向於隱藏自己的政治立場。」
包剛升還提到了現行美國大選民調難以反映現實情況的其他問題。投票率在不同選民群體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也就是說,即使民調的抽樣準確,但川普和拜登支持者的投票率可能是不同的。另外,在選舉人團制度下的計票規則中,民調在統計技術上使用加權方法未必有效。舉例來說,很多民調只有一兩千個樣本,分布到每個州的樣本是非常少的,但只要有1%的選票偏差就可能決定這個州所有選票的歸屬,而每個州的選舉人票數又有所不同。
2016年大選後,民調產業和民主黨內部都反思了民調為何失真的問題,人們普遍認為,一個重要因素是民調忽略了教育水平的維度,大學以下教育水平的選民更傾向於支持川普,然而這部分選民的立場並未反映在民調中。今年許多民調都調整了策略,將教育水平納入變量中,但一些觀察者指出,此次大選在種族變量上出現了盲點。在關鍵搖擺州佛羅裡達,拉丁裔選民幫助川普贏下了該州;在德克薩斯州,墨西哥裔選民讓川普保住了優勢。據CNN11月5日發表的全美出口民調(exit poll,指調查機構在投票站出口處對剛剛走出投票站的選民進行的一項調查 ,通過直接詢問選民投給誰來預估選舉結果),川普在多個關鍵搖擺州拉丁裔選民中的支持率已經超過2016年的水平,拜登的表現則不如希拉蕊。界面新聞刊發的《在佛羅裡達站川普,亞利桑那挺拜登:拉丁裔選民到底愛誰?》一文指出,拉丁裔不會因為種族不公問題而天然地站在民主黨這邊,「由於其來自的國家、在美國居住的時間長短、所處的社會環境、在美國的經歷不同,拉丁裔選民有著複雜多樣的訴求。」
這提醒了民調專家要更加審慎地去辨別不同選民群體的訴求和立場。《華盛頓郵報》援引了在本次選舉前成功預測川普將在愛荷華州領先7個百分點的民調公司Selzer & Co.的經驗。該司創始人J. Ann Selzer將成功歸功於她對愛荷華州的了解以及她針對不同選民群體的有效推測。不像其他民調將教育水平作為重要變量,Selzer看重年齡和性別對選民投票傾向的影響,並根據國會選區單獨考察該州各個地區,以此更好地理解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區別。
家長群引發爭議:家長和學校要如何建立和諧關係?
近日,江蘇家長吐槽家長群的一條視頻引發了網絡熱議。在視頻中,一位戴著眼鏡和口罩的父親對著屏幕質問:「你們上課不用心教,下課叫我幫忙批改作業,那我要你們幹什麼」「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後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視頻中的激烈怒吼引起了家長們的強烈共鳴,讓「家長群」竄上了微博熱搜。在封面新聞一場針對16萬人的調查中,85.6%的網友認為家長群沒必要存在。
家長們苦家長群久矣,在社交媒體上鮮有發聲的老師們也是一肚子苦水。公眾號「全現在」就家長群爭議一事採訪了三位一線老師,發現家長群對老師們其實也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受訪老師表示,在家長群出現前,學校給家長傳達消息都是通過書面形式,獲得反饋往往要等到幾天後;家長群雖然讓溝通效率變高了,但也大大加重了老師的負擔,「學校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都要放到家長群去通知,無形中加長了我工作的時間。有時候家長在群裡問問題,如果不理他,心裡也彆扭;但如果理了,很多家長可能會沒完沒了地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章援引相關數據指出,家長群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老師勞動與薪資不匹配的境況。據瓦爾基環球教育集團基金會的統計,中國老師每周實際工作時間至少有40小時,在全球範圍內處於偏高水平,中國老師平均收入卻偏低——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鑑》,2018年中國教育行業國有系統內職工的年平均收入是87031元。實際薪酬不僅遠低於大多數發達國家,甚至低於馬來西亞、印尼和印度。
與此同時,老師在家長群裡對家長提出各種要求也有現行教育體制的因素:許多地區加大了對教師的德育工作考評,它們也往往是學校宣傳工作的一部分,但對缺乏設計和動手能力的小學生來說,手抄報之類的德育作業往往就需要由家長代勞,雖然老師自己也明白這些作業對學生來說沒什麼用。另外,雖然國家層面在要求「減負」和素質教育,但家長依然十分看重孩子的學習成果和分數,家長的焦慮日積月累,與老師的矛盾一觸即發。
「中青評論」刊文指出,家長群的爭議實際上早就存在,且有關部門已多次發聲要求對家長群進行規範管理。2019年,教育部在回復政協委員提案時明確提出「教師不得通過手機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業」。浙江等省份相繼出臺規定,明確學校不得在家長群裡布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通過打卡提交文化學科作業等。近日,太原市教育局提出,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讚轉發各類信息等。
文章作者認為,教育部門命令禁止老師通過家長群「遙控」家長,卻依然有老師讓家長批改作業,這恐怕與當下社會的教育氛圍有關。教育競爭日趨白熱化,所有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落於人後,對很有可能影響孩子前途的老師,家長們當然會如履薄冰地全力配合。家長群的困境,在於誰也不願第一個退出競爭,視頻中的那位家長之所以引發共鳴,正是因為他做了很多其他家長不敢做的事。
《三聯生活周刊》刊發的《「雞娃」家長群:焦慮中產的教育爭奪戰》一文有助於我們理解家長焦慮形成的背景。文章援引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李春玲的觀點指出,當下中國城市的「雞娃」主力是「新中產」群體,在中國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中,階層下滑的恐懼和精英階層的特權擠壓都讓中產壓力重重,狠抓子女的教育、幫助子女抓住優質教育資源以獲得社會地位的某種保障,是他們紓解焦慮的唯一方法。
2015年06月27日,鄭州市興華中學校門前的隴海中路快速通道大橋下,一個私人教育培訓班的老師正在給學生家長「講課」。(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教育領域的激烈競爭也是我國經濟結構間接導致的。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高等教育逐漸從經營教育轉為大眾教育,每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都在創新高。然而中國當下的經濟結構並沒有準備好接納這些蜂擁而至的中產後備軍: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例依然偏低,難以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保證他們順利躋身中產的就業和升職機會。另外,中國擁有較高學歷的勞動者又不願意退出就業機會較少的高端服務業,「將就」著從事製造業、農業這些「低端」行業,導致的結果就是教育領域的焦慮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從小學到大學,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每一步都不敢踏錯。
在看清家長群困境背後的成因後,社會是否提供了有效化解矛盾,構建更和諧家校關係的途徑呢?前高中語文老師蔡朝陽在接受「新京報·書評周刊」採訪時指出,和諧的家校關係取決於雙方都知道對方的價值,在自己的框架內不越界。具體而言,學校要承擔傳道解惑的責任,家長要承擔家庭教育和輔助學校教育的責任,學校把過多學習任務壓到家長身上,就是一種越界和老師的失職。從這個角度來說,蔡朝陽能夠理解視頻中那位家長的憤怒。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家長也應該給予學校更多的信任,明白學校和老師應該比普通家長更懂教育,而不是發生了一點不愉快就認定老師是在針對自己的孩子。
蔡朝陽認為,急功近利的社會氛圍讓許多家長忽視了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搶跑」其實對孩子並不好,過度焦慮也是因為家長對教育、學校、童年、兒童這些概念缺乏正確的認識。「學校是孩子的一個生活空間。現在很多家長把好學校單純地理解為:這所學校好,是因為這所學校可以讓孩子的考試分數比較高,以後能夠讓他考清北、考985。但這是我們對學校這樣一個空間的錯誤理解。學校是一段旅程,是一個讓很多小夥伴在一起共同成長的環境。如果能夠認知到這一點,那麼焦慮也會顯著地減輕。」
參考資料:
「Polls fall short again, raising red flags about future contests」, The Washington Pos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election-polls-misses/2020/11/05/3e559656-1ed8-11eb-ba21-f2f001f0554b_story.html
「It’s too early to trash the 2020 election polls」, The Washington Pos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0/11/04/too-early-to-trash-2020-election-polls/
「After the 2020 Election, Polling Is Dead」, Jacobin Magazine
https://jacobinmag.com/2020/11/2020-election-polling-dead-biden-trump/
《無論誰贏了大選,主流民調都輸了|專訪包剛升》,新京報書評周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UxOTc4Mw==&mid=2650505967&idx=1&sn=68ced0071768927f862703fea9bd317f&chksm=bef86ea7898fe7b181bb1de58a087131a2d928e58eef8386757d6935824c8bb316dae4e68b4a#rd
《在佛羅裡達站川普,亞利桑那挺拜登:拉丁裔選民到底愛誰?》,界面新聞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228350.html
《教師訪談:被嫌棄的「家長群」》,全現在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DcyOTYyOA==&mid=2247493403&idx=1&sn=2776d4e624659470860d156ca184662d&chksm=fa4ff8e8cd3871febd87836b7eb499435aaf45c8b78d33e2c34a153501bb6e61ace3516b5acf#rd
《退出家長群能否打破教育的僵局》,中青評論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g4MzQwNg==&mid=2649832082&idx=2&sn=dfd92f1f37d025671bbd77fa992ded8a&chksm=878ba2f3b0fc2be5ec41a40057e7f401496c5ec131dc689c904257f97044b24f0a827cd81fce#rd
《「雞娃」家長群:焦慮中產的教育爭奪戰》,三聯生活周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Tc5MTU3NTYyMQ==&mid=2650771909&idx=1&sn=8c3fa31cb9351de6992d23d9bae09e50&chksm=5afd80ef6d8a09f9dc898442313826ab700adb7742ff928fe92789022ad70b8d792a019cb009#rd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理想的家校關係是怎樣的?》,新京報書評周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UxOTc4Mw==&mid=2650505816&idx=1&sn=9dcdcc15a794e99d00c0ae8cd4c60a54&chksm=bef86e10898fe7063128d031f3d6017c8e9c460c20287546b4150e983d51ab9fb9c0db1aecd8#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