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位於廣西玉林市博白縣頓谷鎮南流江畔石弓灣渡口的一座石山,因陳越王曾於此設宴而得名"宴山石"。
如同甘肅莫高窟,宴石山雕鑿有唐代早期造像。且造像三龕相連,中龕造像為釋迦車尼像,結跏跌塵於仰蓮座上。左右龕坐像為菩薩像,各自兩旁站立者均為女侍。跣足恭立於仰蓮臺上。造型古樸洗鍊,表現出唐代早期的造像特點,它是由浮雕過渡到唐代晚期立體圓雕刻法的新創作。
《寰宇記》卷167博白縣: 「宴石,西越王宴處。」 《輿地紀勝》 卷121鬱林州: 宴石山 「其山皆盤石,壁立峭絕,北臨大江。中有流泉噴激,有二石」。
博白地方史稱唐代在"南交重鎮,八桂門戶」造像,反映了博白的歷史文化,藝術及佛教的傳入,是博白古代文明的標誌。
宴石山是廣西省級風景名勝區,該風景區以宴石山為中心,宴石寺為首景,面積24平方公裡,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
核心區面積7平方千米。周圍群山連綿,層巒疊翠,南流江從景區蜿蜒而過,兩岸翠竹垂柳,綠樹成蔭,構成了奇特美妙的自然風光。
主要景點有堪稱「天下丹霞第一橋」的宴石大仙橋;始建於唐鹹通六年(865)廣西年代最久遠的寺廟——宴石寺;建於東漢廣西最早的道觀——紫陽觀和雕刻於隋末唐初廣西現存最早的摩崖造像等。
宴石寺位於宴石山南麓,唐鹹通六年(865),唐節度使高駢徵南詔,途經此地所建,後經南漢都監劉崇遠擴建,號「覺果禪院」。寺的南面有兩石筍,高數丈,恰似一雙紅燭對寺而燃,構成「燭光照古剎」自然景觀。
宴石寺正門上書有「宴石寺」三字。它的門聯和重門聯為:「宴會群仙地,石開一洞開」、「宴石鐘靈千古秀,仙橋毓秀萬年居」聯首分別嵌上「宴石」和「宴石仙橋」上,把宴石寺、宴石山、宴石仙橋三景融為一體。
故事說:有一位神仙叫陳越王,看到宴石山西枕青波,南連翠嶂;曉則輕雲簇白,晝則遠樹攢青;百丈懸崖,清泉飛灑,澗邊花紅。特別是山頂廣闊平坦,就是擺千把桌酒席也綽綽有餘。於是他在宴石山頂大宴各路神仙及諸侯。
據《粵西金石略》的《新開宴石山記》所載,在宴石山的臨江處曾鑿有約五丈餘高的佛像一座,未窮何年代所鑿,遺憾的是,此巨佛在清末或民國初已坍塌落入江中。
宴石山,集山、水、巖、洞、泉、寺、園於一身,擁有宴石寺、大小仙橋、紫陽觀、沙牛嶺、南流江五個風景區。
著名景點有陸上仙人橋、水上仙人橋、大象飲水、雙鯉躍門、金雞報曉、母豬帶仔、翹首神龜、翻空天馬、仰首蟠龍、長嘯猛虎、威武雄師、梳妝美女、仙女浴池、燃脂雙燭、馬門古灘、宴石虛巖等等。
宴石仙橋又稱姐妹仙橋、大小仙橋。位於宴石山南1千米南流江兩岸。大仙橋長100米,內空最大跨度84.9米,寬6米,高32.3米,厚15.2米,據全國丹霞地貌專家考察認定,該橋為丹霞地貌中跨度、高度、橋面寬度最大的天生橋,堪稱「天下丹霞第一橋」。
還有宴石三烈詞、仙人池、出米洞、三官梯、伏波祠、古城、天馬、石狐、石貓和神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