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中國十大人口最多的縣,有六個在安徽省,不過安徽並不是人口最多的省。在全國人口大省中,廣東排名第一,人口為10999萬人;安徽排名第八,6195.5萬人,那麼廣西有多少人呢?廣西統計局發布的信息顯示,2016年末, 廣西常住人口為4838萬人,每平方公裡204人,比全國平均水平多60人/平方公裡,是全國人口稠密地區之一。
博白縣,古稱白州,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是廣西人口最多的縣。它的總面積為3835平方公裡,並不大,然而目前的人數卻已經達到了兩百萬左右。可能有些難以置信,畢竟一個小縣城而已,人數達到了設市的標準,然而很可惜經濟跟不上。很多人對博白人的評價是不太好的:很野蠻,沒素質,不講理。對此,老徐覺得很可笑,莫名其妙。可能這是以前的流言影響吧,有些地方招工甚至拒絕博白人。為此,我們需要了解博白的歷史文化,其實博白是一個歷史名稱,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徵服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博白縣地屬象郡。博白1949年12月1日解放,1958年劃歸為玉林市管轄。
作為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縣,她是沿海與內地的交匯點,具有西部的東部、西部的沿海區位優勢,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總面積 3835 平方公裡,人口 185 萬,是廣西第一人口大縣,也是中國少有的人口超過150萬的大縣,博白縣具備撤縣建市的條件。博白因盛產空心菜而被稱為「空心菜之鄉」;素有「桂圓之鄉」的稱譽,是博白乃至廣西最著名的土特產之一;博白還曾獲得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 、「中國雜技之鄉」 、「中國桂圓之鄉」等榮譽稱號。博白人傑地靈,自古以來人才輩出,下面小編就跟大家來介紹一下出現在史上的幾個博白名人!
王力:享譽「中國近百年來最偉大的語言學家」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博白縣博白鎮岐山坡村人,中國語言學家、教育家、詩人和翻譯家,為中國政協第六屆常委、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一級教授。
中古漢語 有 平上去入 四個 聲調 ,而 入聲 在現代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了。博白話不僅保留了 古漢語 中的 陰平 、 陽平 、陰上、陰去、陽去,而且還保留了 入聲 的古老形式,聲母 24個, 韻母 46滾, 聲調 10個,保留了《廣韻》的語音系統。1932年回國後,任清華大學、廣西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山大學、嶺南大學教授,並任中山大學、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不少鴻篇巨著被譯為美、英、法、日、俄等國文字,列為研究生必讀之書和漢語基礎課教科書,成為舉世矚目的學者,享譽「中國近百年來最偉大的語言學家」。
朱光:曾任廣州市市長,廣東省委常委、副省長、國務院對外文委副主任,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等職。
朱光(1906-1969),原名朱光琛,博白縣松旺鎮茂山村人,曾任廣州市市長,廣東省委常委、副省長,國務院對外文委副主任,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等職。1927年參加 廣州起義 ,不久即到上海 從事革命活動, 1939年任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秘書長;1940年至1945年任一二九師宣傳部長, 冀南軍區 冀魯豫 軍區政治部主任;抗戰勝利後,先後任 嫩江 省委副書記,軍區副政委、西滿軍調部第36小組組長、 齊齊哈爾 市委書記、東北局城工部秘書長, 長春 市委書記。
長徵途中,朱光反對 張國燾 帶領紅四方面軍西進不北上的錯誤做法,遭到張國燾的打擊報復,被定為 羅章龍 右派分子。由於朱光寫得一手好字,又能繪畫,張國燾才把他留下來,關在保衛局,朱光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的《廣州好》、《珠江之歌》等詩詞以及「綠化長堤,美化廣州」,「要把廣州建設成為華南工業基地」的城市建設思想,給廣州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0年朱光離任赴京時,廣州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朱錫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朱錫昂(1887-1929),字識星,博白縣沙河鎮上垌村人。1907年考入廣東高等工業學堂。其間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薰陶和激勵,朱錫昂積極參加反清救國運動,秘密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著名的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後,歷任玉林五屬中學校長、南寧府立中學校長、鬱南縣知事、廣西省議會秘書長等職。1923年,朱錫昂重新回到玉林五屬中學擔任校長,多次拒絕廣西當局要他出任廣西教育廳廳長的邀請。由於辦學成績卓著,1924年朱錫昂被選派到日本、菲律賓考察教育。東渡日本後,他與留日的中國共產黨員接觸頻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1925年初,朱錫昂經惲代英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9年,朱錫昂等人在玉林縣新橋榕木根村籌劃端午武裝暴動,不料被國民黨軍警派兵包圍。被捕後,黨組織多方營救,憤怒的人民群眾到玉林縣政府示威抗議。國民黨當局害怕人民群眾的力量,朱錫昂秘密槍殺,此為震驚玉林的「榕木根事件」,朱錫昂時年42歲。玉林當地修建朱錫昂烈士墓。如今,朱錫昂烈士陵園已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及烈士紀念日前後,很多人祭掃。
作者:徐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