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這間30年老店裡,藏著廚師和食客默契的「舌尖密碼」

2020-12-23 直播海南

歡迎繼續關注國慶特別策劃《一城一景一味》。每當我們提到一座城市的「味道」,我想大多數人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不是摩天大廈、瓊樓玉宇,而是晨光熹微中的熙攘叫賣聲,是昏黃日光裡款款而上的一縷炊煙,是走一路吃一路的地道家鄉味。今天的節目,我們把視線投向海口最古老的一條街道,在新舊記憶的交錯中,探尋隱秘小巷裡讓人慾罷不能的老味道,回看海風吹拂了哪些奮鬥的容顏。

飯香不怕巷子深,更何況,這裡是海口,是一座看得見繁華,又聞得到煙火的歸鄉。如果有人問起,該如何為海口下一個定義,相信每一個老海口人的內心深處,都會浮現出一條又一條被時光浸潤過的,呈現泛黃印跡的老街巷。老海口的味道似乎從來都不會明晃晃地擺在你的面前,它需要你走街串巷,聞著辛辣的香氣,走進甜蜜的日常。

海口水巷口街辣湯飯店 老闆 姚虹:這家店是從我爺爺那一輩開始做的,65歲,1991年那年開始的,到現在應該有將近30年。爺爺大概做了5年,因為年紀大了,體力也沒有以前那麼好了,他就把生意傳給了爸爸,爸爸也做了幾十年,我們長大了覺得可以接手做就接手做,是我聽我爸媽說爺爺做辣湯飯的時候,整條水巷口的街我們是第一家。

嘗一口辣湯,胡椒的濃鬱從喉嚨滑進胃,然後湧上心頭。既然被稱為辣湯飯,「辣湯」自然當仁不讓地當了菜餚中的主角,按照一定比例放入胡椒熬煮出來的辣湯,鮮香辛辣,暖胃驅寒,能讓你熱力四射。湯裡混雜著豬肚、豬心、豬腸、豬舌、半肥瘦豬肉,常常帶給食客驚喜,一碗辣湯,配上一根臘腸、一塊煎蛋、一碗米飯,這,就是老海口的「豪華早餐」。

海口水巷口街辣湯飯店 老闆 姚虹:4點半起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開始放水煮開,我們會把今天要用的那些豬雜把它的品種分開,豬肚、豬舌、豬心、粉腸、瘦肉這些東西都是要分次序來放的。然後就會把我們自己的配方放進去一起熬,豬肚大概也要煮四五十分鐘,豬舌的話半個鐘頭,豬心的話就二十分鐘,一旦時間煮長了豬心就會導致很硬,就沒有嚼勁,豬肚就會太軟,吃起來不脆,豬舌就會吃起來軟趴趴的吃了讓人害怕,所以都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去把控好它那些材料,讓它以最好的口感呈現給大家。我們家的臘腸是從跟我們合作了差不多將近三十年的老爺爺那裡訂來的,一直都沒有變過。

記者 賈雲天:要說起來這辣湯飯可是小賈初來海口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食物之一,當然留下的印象除了氣氛之外,最核心的肯定還要是味道,咱們不要被這辣湯飯一碗看上去清湯寡水的湯所迷惑,咱們眼前能看到的食材包括豬肚、豬舌還有酸菜,但其實咱看不見的是在湯裡面調配的濃稠的白胡椒,也正是辣湯飯裡面辣字的由來。喝上一口辣湯飯的湯,湯汁剛剛一入口第一勺進去,只會讓咱們感覺嘴裡一陣的鮮香,但是這個湯如果進去了半碗之後,你臉上的汗液就會不由你控制地流下來,這個時候就一定要配上飯吃,一口湯,一口飯,這是標配。另外既然是作為一代老海口人心裡揮之不去的記憶和味道,這裡面的每一樣食材都肯定是有講究的,比方說另外一個就是這個臘腸。要說起臘腸可能很多朋友,尤其是一些外地的朋友們會覺得有一些乏善可陳,覺得臘腸的味道還不是大同小異,但這個臘腸可不太一樣,剛出了那個鍋就進了這個碗。這樣的臘腸咬上一口,不僅唇齒留香,而且唇齒留油,大家也能看得見,而且吃這個臘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點,因為它的汁非常地豐富,你咬上一口稍不注意油汁就有可能直接竄出去,當然雖然說臘腸裡面全都是油,但是它並不膩,這樣的兩根臘腸嚼進嘴裡,我估計嘴裡大半天的時間,臘腸的味道這股鮮香的肉質感會一直盤旋在口中。這一整碗的辣湯飯入了胃,小賈覺得從早上到下午四點,咱們的嘴裡和胃裡都是滿滿當當的滿足感,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雖然說這碗辣湯飯的來源是一個非常親民的食品,不過人家的做工照樣是非常衛生和講究的,在充滿著白胡椒湯汁味道的浸泡之下,為它賦予了一層桀驁不馴的靈魂,這一碗價格不貴的辣湯飯流傳了30年,也填滿了幾代老海口人的胃。

姚虹的店裡最近安了兩臺空調,不過每個房間的風扇依然是主力,三四十平米見方的三個房間裡,食客們吃的大汗淋漓的景象早已司空見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辣湯飯店每天提供著唯一的菜品,已經過去了30載。從以前的早餐供應,到如今的一日三餐客不斷,時光在這家店裡打了個褶皺,卻沒能改變這裡的一絲味道。姚虹的爺爺說,辣湯飯早先是水巷口旁邊碼頭的工人,和東門市場進貨的賣魚婆最愛的早餐。因為豬雜便宜又飽腹,辣湯禦寒又辛香,吃完辣湯飯再去幹工,就會變得元氣滿滿。食客天不亮就來尋覓吃食,廚師自然更要早起點灶爐。

海口水巷口街辣湯飯店 老闆 姚虹:開心,幹嘛不開心,有錢賺,剛起初的時候爸爸是不願意讓我們去接觸這些東西,做餐飲這一行的話會特別地累,累到沒有時間去照顧家庭了。爸爸說那你想要做嗎,你考慮清楚你再跟我說,你接著做你就要做一輩子,要不然你就不用做,因為你做了你就要傳下去一定要把它做好,你做的不好就等於砸了自己爺爺的招牌。

最初,由姚虹和妹妹接手做餐飲,讓父親有些猶豫。但姚虹天生有著一股子闖勁,她天天圍著幾十平米的店面轉,用半年時間硬生生學下了獨門廚藝。敢闖敢試的姚虹,做到了父輩的期望,也保留著堅守和傳承。

海口水巷口街辣湯飯店 老闆 姚虹:為什麼一直在這家小店裡面賣,是因為傳承吧,因為這裡有太多的故事,然後又有爺爺的痕跡,就會覺得說把它做好是應該的,味不能變,因為我爸爸也是手把手地教我,可能到時候我小孩長大了我也會手把手地教他。

姚虹成了第三代傳承人,爺爺過世了,留給姚虹的是一份老手藝的心,和一群老海口的胃。老味道滋養著老海口人,辣香的氣味也和無數段人生黏合在一起。跟食客們太熟了,以至於哪位食客進店,不用點單,姚虹就能知道對方的那碗辣湯飯裡,哪些配料多放,哪些配料不要。「見人下菜譜」在姚虹這裡,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師傅和食客之間的默契就在這一刻變得生動起來。歲月飛逝,但老味道永遠不會丟失,它的背後是親情和愛的寄託。如今,姚虹的兒子儼然成了第四代傳承人,在店裡,他會招攬客人,會喊工人收碗,老店裡的老顧客迎來了一張稚嫩的新面孔,老店也迎來了老味道的新傳承。

海口水巷口街辣湯飯店 老闆 姚虹:味道都沒有變過,而且我們的食客也沒有變過,像我們店鋪在這裡做了那麼久,我們也不想搬遷因為有很多的老顧客,有些老顧客他只認地方。

顧客:它那種辣是我們海南人比較容易接受,它不是很刺激的辣,會冒,我們都冒(冒汗)對,很舒服,他煎的蛋也很嫩。

顧客:肚子吃了特別舒服,感覺暖暖的,很提神 一下子讓你覺得好舒服,整個肚子、胃全都暖了,一天都有勁了。

顧客:第一個開心,第二個爽。

顧客:18歲的時候就過來這裡吃了(記者:一直吃到現在?)對,我今年51歲了(記者:30年,哇,老粉絲了)到老的時候我們一直懷念這個味道的。

辣湯飯裡像是寄託著某段時光。從碼頭工人到上班族,從早餐到三餐,從青蔥到老去,從「老海口人」到「老闖海人」。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隨著號角聲響起,來自全國各地的十萬熱血青年、改革闖將,紛至沓來。而這其中的大部分人,來到海口的第一站,就是三角池。這裡的牆壁被稱為「人才牆」,上面時常貼滿自薦書、招聘信息等,也被許多「闖海人」稱為「夢開始的地方」。如今,三角池的湖邊,豎立著一塊「闖海魂」碑石,上面寫著「船往天涯去,風從南海來」。是啊,那一年,天涯海角成了許多青年競相創業的樂土;那一年,風起正當時,無數人的激情和夢想被點燃,義無反顧踏上瓊島,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碧海藍天。已經退休的王太喜,時常會來到「闖海魂」碑石旁轉一轉,每每這時,他總會想起剛上島的那年、那時、那刻。

「闖海人」 王太喜:毛筆寫的或者列印的貼在牆上,這有一面牆(當時在這)這個地方寫的就是一些企業在這招聘,應該大概在這,10來米,成百上千(人)你像我1988年1月份來,來的時候我在海口待了那麼多天,天天這都爆棚了,特別是傍晚的時候這裡聚集的人很多,因為他在內地都有單位、機關、事業、企業,基本都是這些人才。很多人就是戶口,工作什麼都不要了,他到海南來不是為了謀生,大家看到了市場經濟,看到了經濟特區這麼一種前景,所謂闖海南不僅是闖瓊州海峽自然之海 更重要的闖的是市場經濟之海。

當時的王太喜,在三角池附近,看到了一份報紙,正是這份報紙帶給他上島的第一份工作。30年來,王太喜從報紙雜誌記者到總編輯,從企業職業經理人到高校教師,豐富的工作經歷,將他和海南緊緊連在一起。拓荒闖海悲歡淚,道路回看韻味長,在「闖海魂」碑石上的後半段,還寫著「熱島灑汗血,成敗皆英雄」,但闖海人並不畏懼失敗,他們前赴後繼地投身海南這片熱土的建設中來。如今,百萬人才進海南,一批批「新闖海人」懷揣著對美好的執著與熱忱,在海南這片熱土上播種理想的種子、揮灑青春的汗水,凝結出屬於他們與海南的時光故事。

「闖海人」 王太喜:在這些「闖海人」身上體現了一種敢闖敢試,敢為人先這種精神,海口的城市變化,海南的發展變化也和我們「闖海人」有關,這也是我們對海南發展做的一點應有的貢獻,我們為此也感到很榮幸。

從「邊陲小島」到「改革開放新窗口」,海南的成長史承載著一代代人的奮鬥史。他們是碼頭起早貪黑的工人,是堅守老味道的傳承人,是敢為人先的「闖海人」。他們,用自己的光和熱助力海南的發展;海南,用旺盛的生命力反哺著他們的夢想。如今,緊抓自貿港的時代契機,海南開始全方位,深度對話世界,擔當起了探索美好新時代的先鋒。時代在變,與海南一路走來的我們,初心與使命不變。最好的時光,在奮鬥的路上,與時代共奮進,致敬美好新海南!

編輯:林虹銳

校對:王小輝

審核:鄭偉

直播海南(ZBHN66810110)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海口這家連招牌都沒有的小炒店,熱鬧30多年了……
    這是紀錄片《人生一串》裡的一段旁白。而這樣的一幕,在海口大同裡的一家小炒店裡同樣上演著。這家開了30多年的老店,起初是露天大排檔,1995年左右搬到大同裡的店鋪後,食客們追隨至今。幾十年如一日的熱鬧,靠的是一種「默契」。
  • 鄭州一家十幾年老店,遭食客質疑衛生問題,網友:做人不要太飄
    鄭州有很多老店,它們陪伴了幾代人的青春成長,很多老鄭州人獨愛老店的美食,覺得那是舌尖舍不下的味道。既然是做餐飲,那麼口碑最為重要,如果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砸了老店的招牌,那可就得不償失了。在鄭州西郊前進路的劉記全羊肉燴麵泡饃,也是西郊人民經常愛去的一家老店,可就在近兩年食客們和網友們卻在頻頻吐槽這家店,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跟著小編來看看吧。這家店從外觀來看,店面挺大,也不是很破舊,不太像個老店。招牌是清真的主打色,綠色,挺顯眼比較好找,裡面挺敞亮挺大的。
  • 【海口美食推薦】舌尖上的海口丨大馬風情舌尖之旅
    特色小吃、滋味燒烤,重磅熱菜、貓山王榴槤甜品,現場製作飛餅和喇沙等經典美食站點等!  馬來西亞美食節在海口香格裡拉開啟  特邀廣州香格裡拉大酒店的馬來西亞大廚,為海口食客打造地道的馬來西亞風味美食  讓廣大食客不出國門,便可享受一次舌尖上的馬來西亞之旅。  為深入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魅力
  • 探店:海口私房菜創意料理,專注瓊菜美食文化
    >約上三五知己,或是獨自大快朵頤也不失為一種樂趣熟知古姑姑的老粉們最近應該發現,我們的老店環境全面升級了! 驚豔味蕾的新菜,只有老店供應 本次升級的菜單上,大部分僅供老店獨家供應,尤其是以下4道,值得每日安利3000遍(愛你3000遍....)!
  • 海口鴻記港之味廚師團隊亮相澳門旅博會 打造海南味道
    文昌雞、東山羊、和樂蟹、清補涼......現場,由海口鴻記港之味廚師團隊烹飪的海南招牌名菜名點齊亮相,引來好評連連。南海網記者沙曉峰 攝  海口鴻記港之味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會介紹,「海南廚房」的廚師團隊,由其公司的骨幹廚師團隊挑梁,負責將海南的四大名菜「搬」到澳門旅博會。  行政總廚梁國標透露文昌雞、和樂蟹粥作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亮相。為了保證口感地道,原料都是從海南直接空運到澳門,並租借當地的專業廚房對食材進行保鮮,前前後後試驗多次,才在澳門有了純正海南味兒。
  • 舌尖上的夜海口| 騎樓小吃街「裕大甜品屋」:夜市裡的那一屢清涼
    這些年,蔡仁文除了打造「椰子芒果糕」,也根據不同食客的口感接連創作出「紅豆雙皮奶」、「椰奶紅豆糕」等甜品。如今,該檔口平均每天能銷售甜品近300份。精緻可愛的甜品讓人慾罷不能,多少人願意躺在甜品裡,讓甜味一絲一絲進入心裡。」因為愛好甜品製作,蔡仁文之前在廣東學習了兩年的甜品製作,那兩年時間,他不僅學習了製作甜品的基本功,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想法。  學有所成的蔡仁文回到海南,他想把這份甜蜜在海島上綻放。2015年,他的「裕大甜品屋」檔口在海口騎樓小吃街開張。
  • 「文明餐飲」蔚然成風 海南海口「舌尖上的節儉」成新風尚
    8月12日11時,海口網記者在國貿一家餐廳內發現,餐桌上均貼有「文明餐桌公約」,在牆壁醒目處張貼了「文明餐桌」「用公筷公勺 防疾病傳播」等宣傳標語。此外,服務員隨時提醒著食客吃多少點多少,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 鄭州開了近30年的羊肉湯老店,食神蔡瀾曾專門來吃,老吃家都知道
    許多美味的市井小店一般都藏在小巷子裡,老吃家們一般都深諳這個道理。就像在鄭州,好多開了很久的老店和家常菜館都開在居民區裡面。事實上,「高門臺」其實是大家的俗稱,其實名為宋老三蘇肉老店,這家老店的地址在法院東街和管城街交叉口向東20米路南。
  • 這家30年的老字號雲吞麵老店,憑手打竹升面登上《舌尖上的中國》
    第三期的傳統雲吞麵店推薦中,這次推薦一間上過電視螢屏的「網紅」店相信各位愛吃的老廣都看過《舌尖上的中國》其中一集介紹的廣州竹升面據說這一家就是片子中的原型>就是本期的主角——吳財記面家僅憑藉一碗雲吞麵,得到《舌尖上的中國》導演的青睞那就是硬實力最好的詮釋,街坊們一致的優良口碑即使店面形象太老,也能吸引大量慕名而來的食客越來越多 當麵店面積不夠大了,為滿足廣大食客,
  • 頂尖廚師都用這個方法吸引食客
    現在,一些頂級廚師和藝術家正利用食物本身,通過講述故事來更好地展現菜餚,一個靈感來源、一次親身經歷、一段舌尖記憶、一篇神話傳說等,這也是餐飲趨勢之一。世界名廚 Massimo Bottura(馬西莫·博圖拉)的餐廳就充滿了故事。
  • 海口這家私房菜別具風味
    為了讓食客們能有更好的體驗感,老店最近做了一系列升級,環境進行了改動,用餐的包廂或多或少都和以前不太一樣了。 菜品升級 鮑魚花膠燜文昌雞、白切東山羊等讓食客讚不絕口的招牌菜,都是出自店裡這位瓊菜名師之手,每一道都注入了地道瓊菜的精髓。為了能讓食客們吃到更豐富的菜色,大廚還對菜品進行了升級,搭配出了許多你意想不到的新奇組合。
  • 自嘲運氣不好屢遭搬家的老店,讓食客追著吃的原因是啥
    實際呢,人家可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老店,到現在已經幹了將近二十年。它主打川菜,有些菜品還根據河南人的口味進行了改良,而且聽說還有隱藏菜單。| 小店人氣 |7分中午吃飯的時間,店裡大概做了四五桌食客。看起來人氣一般,很大可能和剛裝修完有關。
  • 海口博愛南路豬腳飯:老街小巷裡的「古董」美食
    海口博愛南與文明路交叉路口那家豬腳飯店即是如此:走過路過,不想錯過;一旦錯過,只恨飯點已過。  「老闆,給瓦搞過豬腳判,判上面給瓦胖一點豬腳積。」網友@明兮浩瀾GPZ用海南普通話惟妙惟肖地表達:豬腳飯上一定要放點豬腳汁,讓味道滲進每一口咀嚼中。  千萬不要嫌棄老街店鋪的陳舊,因為只有這樣的環境才適配如此佳餚。
  • 華人廚師:用美食迷住食客 讓世界愛上中餐
    華人廚師,讓世界愛上中餐  鄭雨珂  在美國紐約法拉盛的殷老頭火鍋店裡,一桌當地食客正對著眼前一大鍋紅油辣子無所適從,火鍋店老闆殷正權笑著走來,手把手地教他們用起筷子。
  • 南陽這家10年良心老店,憑藉1碗「碰頭面」俘獲無數食客的心!
    大頭還是第一次聽說,原來是燴麵和餃子兩摻,就叫做「碰頭」,夠新鮮的!他們家的分量都超級大,一碗麵足夠一個男生吃飽,女生都有可能吃不完,真是實在。食客都是直接閉著眼點。燴麵筋道,夾一塊頭肉塞進嘴裡。肉質滑嫩有嚼勁,再嗦口面,有滋有味,最簡單的滿足莫過於此。相比於燴麵,炒拉條又是另外一種味道,更多了一絲辣味兒。
  • 紐約華人廚師:用美食迷住食客 讓世界愛上中餐
    華人廚師,讓世界愛上中餐鄭雨珂在美國紐約法拉盛的殷老頭火鍋店裡,一桌當地食客正對著眼前一大鍋紅油辣子無所適從,火鍋店老闆殷正權笑著走來,手把手地教他們用起筷子。一片笑聲中,當地食客終於用筷子品嘗到了川渝美味,跑調的四川話誇讚著「巴適」、「安逸」,其樂融融。海外中餐館生意越來越火殷老頭火鍋店的老闆殷正權是重慶人,2003年到美國後從事專業廚師工作。
  • 在豬肉瘋漲的日子裡,這家30年的老店說來吃都是老客戶,不能漲價
    廈門老市區八市大元路有這麼一家頗受街坊鄰裡喜愛的【聰輝同安封肉】,三代人做這道同安封肉,做了30多年了~ 近來豬肉大漲,感人的是這家店的封肉完全沒有漲價,老闆含淚買肉,說來吃的都是二三十年的老客人,不能漲價。同安封肉,小份18,超級良心的價格!我們人多,所以點了三個小份的封肉。封肉燉煮軟爛,筷子一夾即能切開肉。肥而不膩,在燉煮時,豬肉裡的油脂大多被逼出了,成了碗裡油水。和封肉一起燉煮的,除了標配的香料包,還有香菇、蓮子、蝦仁等佐料。鹹香味美的封肉,真的是下飯神器!
  • 胡辣湯上了《舌尖上的中國》後火了 食客排隊到深夜
    2007年同為29歲的小夫妻倆在杭州汽車北站旁花園崗村開出第一家胡辣湯店,一開業生意就好,開計程車來吃的河南老鄉越來越多。後來城中村改造,搬過好幾次,但食客卻沒少。「我們搬到這裡,他們就跟到這裡,生意還越搬越好。」祥園路是去年8月搬來的,每天凌晨零點營業到上午9點。他們一直平靜的經營著自己的生意,但最近卻因胡辣湯上了《舌尖上的中國》火了。
  • 血型竟然藏著飲食密碼?
    你的血型藏著你的飲食密碼。則是第二個出現的血型,在公元前2.5萬年至1.5萬年之間,當時,我們的祖先慢慢轉變為以種植穀物和馴養家畜為生AB型,它的出現還不到100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免疫系統所能夠接受的食物,是你幾千年前的祖先膳食中的主要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說,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你的血型藏著你的飲食密碼。
  • 海口騎樓老街區裡,有條「寶藏小街」,晚上逛好吃又好玩
    你能想到的海口美食,這裡都可以找到。品類繁多的美食中,我最鍾愛這裡,方形的蒸籠屜裡面有蝦餃、排骨和雞爪等,這才是茶文化中的精髓。寬敞的大廳裡經常是「滿坑滿谷」,特別是在下午茶的時間裡,點上一壺烏龍茶,來上幾樣點心,約上三五好友,度過最愜意的休閒時光。我就在這裡坐了1個多小時,一個人的下午茶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