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天津12月6日電 (記者 王浩)日前,天津市教科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天津市梅江中學、天津博物館三方協作,在天津博物館報告廳以現場與線上相結合的形式舉辦了「基於『館校合作'的歷史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研究」的網絡精品教研活動。
天津市的初高中歷史教師,北京和河北省的部分教師,以及天津對口援助的甘肅部分地區教師通過網絡收看直播,
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劍萍,天津市教委中小學教育處處長喬盛,天津博物館黨委副書記張玲,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主任趙福樓、副主任趙詩輝,河西區教育局和教育中心的相關領導等線上線下3000多人
參會。
活動現場播放了
「館校合作」合作歷程回顧宣傳片,還舉行了館校籤約、授牌、捐贈儀式。在展示環節,梅江中學歷史學科組長李方做了發言,現場還播放了《殷契重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特展講解視頻以及《一片甲骨驚天下》
微課視頻,梅江中學師生與來自
天津博物館的張夏老師、
天津市教科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的羅金永老師共同
就基於「館校合作」的歷史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路徑
在現場進行探討,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歷史室主任戴羽明做了現場點評。
天津市教科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自2013年開始,努力開發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有機融為一體的「歷史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2019年5月,課程教學研究中心歷史學科教研室申報的《基於天津歷史場館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專項課題研究,在2019年10月榮獲「天津市教育成果獎重點培育項目」。目前,該項目已經與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指導的「京津冀博物館進校園示範項目」順利對接,將研究繼續向縱深發展。此次活動不僅展示了師生研討活動,也對該項目進行了中期總結。
長期以來,天津市課程教學研究中心中學歷史學科教研室根據天津市教委對地方課程的要求,組織全市各學校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各種類型的歷史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早在2012年,梅江中學就與天津博物館建立了「館校合作」聯動關係。2015年,在青島國際信息化大會上,梅江中學展示了「館校合作」的學習成果;2016年8月,梅江中學在天津博物館幫助下組建了「天博課堂創新實驗室」,共同開發系列校本課程,逐步建立起校內外課程資源的轉化機制,實現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
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要求通過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開展學習,促進博物館資源與課堂教學、綜合實踐有機結合。為促進天津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提升天津市中小學場館課程的開發水平,2020年10月14日,天津市教科院課程中心綜合實踐活動室與天津市博物館共同組織召開了天津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基地校場館課程建設研討會。來自全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員、109所基地校的主管領導和骨幹教師走進天津博物館,聚焦場館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