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講究意在筆先,意是主導,是靈魂。任何事情都受意的支配,都是意的繼續與實現的過程,構思是製作的開始,立意是設計的先導,立意是創作的動機與目的,是作品主題思想的靈魂。所以說要提高玉雕藝術的品味,其中立意是不容忽視的關鍵,一件作品如果沒有意的統導,就會失去主題思想而顯得呆板空乏,或陷於技巧的堆砌,或流於自然模仿,從而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藝術價值與光彩。
在玉雕藝術的創作中,不少人把模擬誤認為創作,將技巧誤為藝術,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對一件藝術作品的審美認識。
我根據六十多年從事玉雕藝術的經驗積累與親身實踐,來談一下自己對玉雕藝術創作的體會與認知。一件玉雕藝術品的創作,從立意到製作完成,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感發立意。它是創作者在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材料進行有意的觀察、體驗和發掘中獲得許多為常人所熟視無睹,而在創作者看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創作素材,並把他們不斷的儲存於你的大腦倉庫之中。由於這種不斷的積累和豐富,這些素材在你的大腦思維作用下會產生由此及彼的相互聯繫,和認識上的系統與深化,並導致了你對它們濃厚的興趣甚而在感情上的偏愛。這種興趣與偏愛由一般到強烈驅使你去尋求一種較為完美的抒發與表現形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創作欲望。
作者玉雕作品龍珠
由於某種物象的觸發與啟示(包括從直接的生活中或間接的資料中)觸發了你的靈感,與你早已醞釀但尚未成型的某種追求相吻合而突然迸發出來的一種藝術思維形象,這種感於外而發於內的形式稱之為感發立意。
當你獲得了第一印象並不斷完善之後,利用材料、運用技巧、採用你認為最能表達你這種「意」的形式把它變為可視的藝術形體,這也就是整個的設計過程。
如「龍」,是我國幾千年來代代相傳的神聖之物。在人們長期的不斷創造中,龍成了代表天意至高無上的神物。走進故宮博物院,更是進入了龍的世界。我很喜歡龍,喜歡龍的氣勢、龍的能量、龍的風格,龍能吞雲吐霧,能行風作雨,能在人只能仰望興嘆的浩空獨來獨往而威武雄壯,能翻江倒海而氣勢磅礴,能掌握命運、扭轉乾坤。因此,自古以來龍就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我在設計製作黑石大型「二龍戲珠」時,就是在這種情感指導下,並努力將想像滲透其中,其中兩條一上一下由低至高形成一定的斜角,造成一定的氣勢,龍體以雲帶適當遮擋,以造成龍不全現而餘威無窮之感,龍身肌肉繃緊、反轉騰躍流暢生動。重點強調整體動勢,著力刻畫腿節及面部的骨骼,使其力量能遍及尾稍鱗爪,著力於眼睛與牙齒的刻畫以增強其威懾感,支撐主體的底部浪紋之翻卷與龍體的騰躍協調一致。遮掩龍體連貫全局的雲帶與躍起的浪花則採用鏤空雕法,與主題形成虛實和諧的對比,給人以力量、氣魄、威勢、拼搏的激勵之感。
通過可視的藝術形體,抒發了自身所寄寓的情感並把它傳導給觀賞者,也就是「意」在作品中的體現。這種感發的形式,恰如放射的禮花一樣,只有裝滿充足的能量,一經點燃才能噴發出炫麗的異彩。(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玉雕大師石麟先生講述、哲達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