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貞—論玉雕創作中的「減法」藝術

2020-12-11 言玉文化

玉雕作品的美,美在她的獨一無二,美在她的與眾不同。從材質的美。到含義的美,到藝術層次的美,都與眾不同。一件玉雕作品的誕生,絕非偶然,需經過原石的挖採、切割、立意取材、設計、打粗胚、細雕、最後拋光而成,用千錘百鍊,精雕細琢形容玉雕的創作過程最適當不過。中國玉石雕刻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歷史長河濤濤數千年,玉石雕刻在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中獨領風騷,經久不衰,其原因大概就是如此。

一、玉石雕刻的形式分類

玉石雕刻的形式可以簡單分為:具象雕刻、裝飾雕刻和抽象雕刻。

具象雕刻,從字面的含義理解就是:以客觀事物作為參照物,以玉石為載體,用雕刻的手法進行刻畫再現。參照的客觀事物一般有人物、山水、靜物。典型的人物雕刻的有佛像、觀音菩薩、著名歷史典故人物等等。山水可以是生活中的風景,崇山峻岭、小橋流水、亭臺樓閣。靜物雕刻就比如常見的平安扣、葫蘆、瓜豆、樹葉等。具象雕刻並非一味簡單的模仿,需抓住事物的精氣神,對其外觀、神態、動作、性格等特徵進行描述,有時需誇張重現,如人物憤怒猙獰的神態。有時需以偏概全,比如山水刻畫圖,就像攝影藝術,只能拍下一角的美景。

裝飾雕刻,在客觀事物的基礎上,添磚加瓦,錦上添花,旨在突出事物的美和價值所在。裝飾的雕刻不在乎起真實性,更注重起美感和質感。在玉雕作品中較為常見的有古代器皿雕刻,屏風雕刻等。像龍多數會裝飾在酒杯、鼎、印章之上,是古人身份和權貴的象徵。蓮花、如意、祥雲、多數裝飾在佛像、觀音身上,代表好兆頭。

抽象雕刻,是玉雕行業一種新近出現的雕刻表現方式。隨著人們審美能力的不斷提高,大同小異的具象玉雕作品逐漸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從追求玉雕的寓意,祈求帶來好運,到追求玉雕作品所表現的意境,追求一種精神上的共鳴。同時,抽象雕刻最考驗玉雕師的創作境界,需要玉雕師具備更高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

二、玉雕創作的手法體現玉雕行業的發展歷程

在前十幾年,玉雕作品因為玉石開採技術有限,玉石產量低,玉石極其珍貴,玉雕師進行創作時多數看石頭畫畫,儘量節省每一塊材料,務求做到物盡其用。在一塊玉石上,儘可能雕刻更多的事物,彰顯作品的豐富性。同時,前期的玉雕師大多從小拜師學藝,逐漸成為一名專業的雕刻技師,缺少專門和系統的理論學習,自學成才,靠積累經驗達到技藝的提升。此時的玉雕作品大多數是臨摹仿古器皿、歷史典故、山水遊玩圖,玉雕師通過運用多種雕刻手法,圓雕、線雕、通雕、浮雕、淺浮雕、高浮雕等多種技藝突出作品的藝術性。這也體現出,當時的玉雕行業正處於萌芽階段,很多新事物出現,處於一個學習、模仿、積累的階段。社會大眾消費者對玉雕作品的藝術性要求不是太高,大多數用以祈福、闢邪、裝飾、送禮的用途。

三、刪繁就簡,做減法藝術

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經濟發展水平在社會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表現。近幾年,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玉石開採水平提高,開採量大大提高。人民群眾的消費能力和審美需求也跟著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甚至是年輕人,願意花錢購買玉雕品,玉雕行業必然就迎來了一場變革。對玉雕師是一個新的考驗。玉雕作品需要有更多地表現形式,更豐富的表現層次,滿足不同的消費群體。玉雕作品呈現一種年輕化,潮流化的趨勢。此時的玉雕作品,需求去掉以往的俗氣,以嶄新的表現形式獲得大眾的好感。表現在玉雕創作技巧上,就是刪繁就簡,做減法藝術。簡單的事物堆砌已經過時,需要玉雕師展開豐富的聯想和強烈的思想共鳴,衝破玉石材質的限制,大膽創作,敢於給作品留白,作品能給人以靈魂上的共鳴和思想上的啟發。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超越於生活之上。是對生活閱歷的提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是對美的修飾和升華。玉石雕刻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寄托在玉石雕刻之中,隨著玉雕機器的進步發展,玉雕師從注重技到重視藝,作品需具備更深層次的藝術表現力才能贏得市場的喜愛。提高作品的文化內涵,需要玉雕師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學中幹,幹中學,學以致用。學習吸收西方文化優秀的部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開拓個人的視野,豐富個人的閱歷,讀萬卷書也要走萬裡路。藝術的追求永無止境,學習的路上永無盡頭,如何推陳出新,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勇於做減法藝術,培養創造性思維,突破玉雕行業發展的瓶頸,是當代玉雕師最迫切最關心的問題。

新時代的玉雕工匠,應該具備敏銳的創新意識,不斷地突破自我,提升自我,在玉雕領域才能獲得更高的評價和更大的藝術成就。同時,需要廣大的市民大力支持我國玉雕事業發發展,使其在新時代的環境下依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林素貞作品欣賞

相關焦點

  • 「細過髮絲、行雲流水」玉雕大師葉福歡的微雕藝術
    葉福歡,楊氏微雕第四代傳人,把微雕融入玉雕是他的創新。玉不琢不成器,葉福歡對玉的理解和設計,加上微雕的巧妙作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在傳統造型中融入時代特色,給現代玉雕藝術帶來一股清新之風。《葉福歡的玉雕藝術》,明天(周日)上午11:10,深圳衛視《溫暖在身邊》播出。
  • 「龍船王」高光烈玉雕藝術鑑賞郵票卡紀念珍藏冊出版
    廣州日報記者9月28日從高州市獲悉,近日,《中華文化名家高光烈玉雕藝術鑑賞郵票卡紀念珍藏冊》已正式出版發行。該紀念珍藏冊以郵票、電話卡為載體,展示和宣傳了高光烈先生的優秀作品。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一級大師、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高光烈先生是南玉雕刻藝術的領軍人物,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石雕刻藝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 玉雕大師以「二龍戲珠」講解,如何感發立意製作玉雕藝術品
    任何事情都受意的支配,都是意的繼續與實現的過程,構思是製作的開始,立意是設計的先導,立意是創作的動機與目的,是作品主題思想的靈魂。所以說要提高玉雕藝術的品味,其中立意是不容忽視的關鍵,一件作品如果沒有意的統導,就會失去主題思想而顯得呆板空乏,或陷於技巧的堆砌,或流於自然模仿,從而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藝術價值與光彩。
  • 臺灣玉雕大師——黃福壽
    作品《歡天喜地》獲得文建會國家傳統藝術中心第二屆「傳統工藝獎」雕塑類優選,並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現代館展出,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典藏。作品《生生不息》獲得文建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第三屆「傳統工藝獎」雕塑類三等獎,參與國立故宮博物院現代館和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等巡迴聯展,並被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選為代表之一,於法國巴黎臺北新聞文化中心展出;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典藏。作品《梁祝》被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專案典藏。
  • 玉雕:論觀音的一百種姿勢
    在當代佛教文化依舊炙手可熱,在玉雕中佛教題材更是數一數二的存在,特別是觀音題材受到大眾的廣泛追求。玉雕觀音題材受到追捧一方面是佛教文化的影響,一方面是寓意的作用。
  • 名家推薦|海派玉雕大師翟全剛作品欣賞
    玉雕藝術師承海派玉雕文化協會會長、著名玉文化學者孫敏先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人事教育部授予國家一級/高級玉雕技師中國國際現代藝術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華民族傑出藝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協會理事單位,海派玉雕大師
  • 南陽玉雕 三分天下有其一(圖)
    ,加快玉雕產業的快速發展。 論起玉雕產業的發展,南陽人首先引以自豪的是南陽的「鎮市之寶」———「南陽獨玉」。 1999年由南陽獨玉製作的河南省贈送澳門特別行政區稀世珍寶「九龍晷」,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令世界各國嘉賓稱讚不已。
  • 臺南再添4位臺灣藝術大師 泥塑、剪黏、玉雕、木雕各有千秋
    華夏經緯網12月1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文化部門日前公告新增8位傳統藝術大師,其中4位為臺南傳統工藝大師,分別為泥塑杜牧河、剪黏陳三火、玉雕黃福壽與傳統木雕蔡德太。目前臺南共有10位藝術大師,顯示臺南擁有珍貴文化資產。
  • 玉雕設計 | 到底有多厲害?
    而好的設計要求玉雕設計師具備紮實的繪畫功底,有豐富的創作經驗以及更高的時間成本。不僅僅是上班的時候想著創作,就連下班,吃飯,走路,睡覺都會想著,就連生病了,也會時時刻刻惦記著玉雕創作。,它的美於形態、色彩、意境,然而意境是對玉雕作品整體評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即玉雕設計的好壞也成為作品好壞的標誌之一。
  • 王夫之的詩歌創作論
    王夫之細緻論說到育辭與意旨表現的相互關係。他將「意」視為詩作藝術表現的靈魂之所在,認為「無意而著詞」,詩作藝術表現必然缺乏內在的流轉之勢,如「蹇驢負重」,不見生彩。王夫之提倡意至詞隨,主張在自由的創作情境中人乎藝術表現的極致。其《唐詩評選》評孟浩然《鸚鵡洲送王九之江左》又云:「以言起意,則言在而意無窮;以意求盲,斯意長而育乃短。言已短矣,不如無言。故曰『詩言志,歌永言』。
  • 半月談|玉雕:琢而成器的別樣傳承路
    於是,應用自身紮實的西洋美術功底和藝術修養,楊曦改變傳統的人物雕刻、工筆畫法風格,用虛化和簡約的設計手法表達實體,創造了「虛實結合、簡化具象」的創作新思路,在玉雕界樹立了自己的風格。事實上,不光是楊曦,隨著市場審美取向的變化,整個蘇州玉雕界都在謀劃轉型。2008年,蘇州玉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復興曙光乍現。
  • 怎麼樣才稱得上玉雕大師?
    《合縱玉界》一個有話題、有溫度的和田玉愛好者交流平臺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一件璞玉只有和文化與藝術融為一體,才有可能成為一件驚世絕豔的作品,而玉雕就是賦予玉石全新蛻變的途徑。因此,收藏級的玉雕作品,工藝往往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考量標準。
  • 銳光玉雕——新時代的青年玉雕師丨2018紀錄片&新作分享丨
    而在獨具匠心的玉雕師手中,玉石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詮釋,讓人傾心相待。銳光玉雕銳光玉雕工作室創立於2014年,由青年玉雕師方澤光、黃銳藩先生所創辦。銳光玉雕主要擅長雕琢人物、禪意文化、花鳥、動物、山水等各種雕刻。
  • 玉露為徑,波瀾不驚——玉雕大師房旭
    房旭,1995年出生於安徽阜陽,玉雕師、工藝美術師、青年玉雕設計師。多年來一直從事玉雕藝術的研究與創作,創作出眾多優秀作品,深受藏家愛好者好評,作品多次獲得業內大獎。
  • 玉雕大師任喜珍:用作品說話,用思想傳播
    2005年,任喜珍來大連市做玉雕工作,同時受聘於大連工業大學,任玉雕專業教授,帶學生學習玉文化,研究各派玉雕工藝技法,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盡綿薄之力。2013年,任喜珍出任大連市玉文化研究學會會長職務,為推動玉石文化,普及玉雕知識,賞玉文化盡心盡力。
  • .把和田玉雕成摩託車,這個酷酷的玉雕師在想什麼?
    他便想著能否將自己一些時尚前衛的設計思路融合到玉雕這門傳統的技藝中去。他想要給和田玉換一件「新衣服」。離開了玉雕行業後,徐凱幹過商場的美工,畫過廣告牌,還搞過動漫。他,似乎離玉雕越來越遠了。這是他對於工作室名字的解釋,也是他對於玉雕匠人的理解。
  • 「繪畫死了」之後一論攝影術的發明對藝術創作思維的影響
    藝術和技術並不是對立無關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和背景下可以相互影響甚至轉化的,我們應當正視並接受技術對於藝術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也不能忽視藝術在這一進程中的能動作用,並且據此探索符合時代發展的藝術創作。,越,3 來越多的藝術將會被設計為終將像照片那樣,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攝木對於傳統繪畫藝術的挑戰,是從約定俗成的審美趣味和創作思維開始的。攝影術製造的圖像本身不一定就是藝術,但它製造的圖像卻改變了藝術家的創作思維,給藝術家帶來創作靈感。在十九世紀,也就是攝影術發展的早期,就有許多畫家把人體照片作為繪畫的素材。
  • 玉路為徑,波瀾不驚——玉雕大師房旭
    房旭,1995年出生於安徽阜陽,玉雕師、工藝美術師、青年玉雕設計師。多年來一直從事玉雕藝術的研究與創作,創作出眾多優秀作品,深受藏家愛好者好評,作品多次獲得業內大獎。目前名揚四海的玉雕大師以50後、60、70後為主,而在他們之後新生代的青年才俊們正在悄聲崛起。房旭便是其中更具代表的一位。房旭大師作品欣賞對於玉雕這門手藝,房旭可謂家學淵源。房旭的父親就一直從事玉雕行業,兒時起房旭便跟隨父親耳濡目染玉雕文化,可以說玉雕早就深深根植在房旭心裡。
  • 我是玉雕師,和田帶黃皮白玉料創作《乘龍觀音》成品太漂亮了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大家好,歡迎觀看《玉雕說》——玉雕主題創作過程分享。喜歡玉雕的朋友記得訂閱關注我們,每天我們會分享不同玉雕創作過程!今天小編與玉友們分享和田帶黃皮白玉料創作《乘龍觀音》創作過程:這一片小籽粒開出來的和田白玉,保留了一些皮色作為俏色創作時使用,白玉乾淨細膩,但有少許紋裂,背面則乾淨完美。
  • 技藝高超的玉雕爐瓶醫生
    揚州玉雕爐瓶器皿   在眾多精美的玉器工藝品中,器皿造型的玉器被稱為王者,其是玉雕作品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大項,具有王者的風範。我國玉雕前輩、北京「玉器四傑(怪)」之首的潘秉衡老藝人曾說過:器皿是玉器的正宗,體現著玉器工藝中多樣而又完整的技藝結構。器皿造型的玉器藝術造型特殊,功能作用多樣,技藝結構完整,具有濃鬱的民族色彩和氣派。造型上,它同時具備方、圓、菱、橢圓等形;線面上,複雜多變,有直線、弧線、平面、球面之多;技藝上,同時有圓雕、浮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手法;裝飾題材上,有人物、花卉、鳥獸以及集合圖案等,極其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