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玉雕:琢而成器的別樣傳承路

2021-01-12 新華社客戶端

半月談記者:劉巍巍

「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玉器製造中心,連清代內務府造辦處都不得不仰仗蘇州玉工。

如今,蘇州集聚玉雕從業者10萬多人,數以千計的玉雕工作室「穿街過巷」,玉雕產值達數十億元,走出了一條別樣的非遺傳承路。

「蘇州玉雕技藝在產業中活化傳承,可以說迎來了最好的時代。但要真正恢復到歷史上的巔峰時刻,還需培育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其中,開拓創新。」蘇州玉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曦說。

2019年4月19日,第十一屆中國「子岡杯」玉雕精品展在蘇州市開展 楊磊/攝

空飄細雅蘇作工

遊走蘇州古城區,時不時就能遇見一個玉器店。尤其是到了十全街一帶,更是三兩步便可「撞」上一間。推門而入,玲瓏奇巧、精緻溫潤的大小玉器琳琅滿目。如果運氣好,還會碰上店裡的玉雕師傅正在創作。璞玉在玉雕師的手中慢慢有了形狀、有了靈氣,泛起柔光……這個過程何嘗不是一種美的享受。

蘇州並非盛產玉石的地區,緣何玉器集聚?

「這便是蘇州傳承千年的玉雕工藝魅力。」蘇州市玉石文化行業協會會長陳健說,蘇州因玉石雕刻的高超技藝,自古便是玉雕繁盛之地。考古發掘證明,六七千年前蘇州地域已有玉石雕刻品出現。及至春秋時期,吳國玉工造出鸚鵡首拱形玉飾和雙系拱形起脊玉飾,顯示了高超的技藝水平。

玉不琢,不成器。據宋代範成大所修《吳郡志》載:早在唐、五代時期,蘇州就有琢玉工場和知名藝人。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一書,更是盛讚蘇州玉工:「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至清代,天山南北交通無阻,玉材來源增多,玉器生產更加發展,至道光年間進入全盛期。

「當時從專諸巷、天庫前、周王弄,到王樞密巷、石塔巷、回龍閣,幾乎比戶可聞沙沙的琢玉聲。據統計全城有200多家琢玉工場,藝人近千人。」陳健說,明清時期,蘇州玉工人才輩出,賀四、劉諗、王小溪、陸子岡等均憑琢玉技藝名震京師,飲譽天下。

「尤其是陸子岡,不僅玉雕技藝玲瓏奇巧,還首創詩書畫印入玉設計,再造了蘇作玉雕的風格。」陳健說,據《蘇州府志》載:「陸子岡,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瓏奇巧,花莖如毫髮。」

記者採訪了解到,蘇州玉雕具有空、飄、細、雅的技藝特點。空,指虛實相稱,疏密得當,使人不覺繁瑣而有空靈之感;飄,乃造型生動,線條流暢,使人不覺呆滯而有飄逸之想;細,是琢磨工細,構思精巧,使人不覺粗獷而有巧奪天工之嘆;雅,謂詩書畫印入玉,提升了玉器的藝術層次。

清代乾隆年間,宮廷專設造辦處琢玉坊,多次召集蘇州玉工赴京製作玉器。乾隆御製詩文集中曾寫下大量讚美蘇州玉工的詩篇,「專諸巷中多妙手,琢磨無事太璞剖」等名句流傳至今。

2019年4月29日,玉雕匠人在工作室裡創作 楊磊/攝

別樣傳承復榮光

多位老玉雕匠人告訴記者,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蘇州在全國玉雕界仍具有很大影響力。在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蘇州玉雕依託原有的技術及加工力量,主要仿製中國歷史上不同風格的作品,以花鳥、爐瓶、人物、山子雕為主要品種。其特徵是在雕刻工藝上沿用蘇州明清時期傳統技法,缺少時代感,產品主要銷往海外。

改革開放後,一些優秀技術人才在國有企業待遇不高,紛紛離廠,成立自己的工作間,使得蘇州原有的整體玉雕力量變得渙散。在2009年以前的數年裡,蘇州玉雕界基本不參與全國活動,對外交流也較少,從業人員銳減。

「上世紀八十年代,海派玉雕遠遠超越蘇州玉雕,無論在設計還是雕刻功力上,都是蘇州無法企及的。」楊曦還記得,自己技校畢業後進入蘇州玉雕廠沒多久,獲得了一次去上海玉雕廠學習的機會。「第一次站在上海的車間裡,突然有一種井底之蛙的感覺,原來玉雕還能長成這樣。」

1992年,楊曦和很多同行一樣,離開玉雕廠開始自主創業。受當時大環境影響,他依舊走仿古路線。但隨著市場上仿古玉雕越來越多,蘇州玉雕遇到了發展瓶頸。

「蘇州玉雕是時候創新了,我們要擁有屬於這個時代的玉雕。」一位臺灣客戶的建議和楊曦的念頭不謀而合。於是,應用自身紮實的西洋美術功底和藝術修養,楊曦改變傳統的人物雕刻、工筆畫法風格,用虛化和簡約的設計手法表達實體,創造了「虛實結合、簡化具象」的創作新思路,在玉雕界樹立了自己的風格。

事實上,不光是楊曦,隨著市場審美取向的變化,整個蘇州玉雕界都在謀劃轉型。2008年,蘇州玉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復興曙光乍現。

「應該說,蘇州玉雕的傳承之路有別於許多非遺項目,它是由市場主導的。」陳健說,這一別樣的傳承路徑,最直觀的表現便是蘇州玉雕開始活躍起來,對外交流增多,在頻繁交流和持續探索中增強品質,擴大影響力。

2008年,由陳健主導的蘇州市玉石文化行業協會成立,並於2009年開始舉辦玉石文化節,2011年又創設每年一次的中國玉石雕刻「陸子岡杯」精品展。「通過一系列交流活動,宣傳了蘇州玉文化,傳承了蘇作玉雕藝術,助力了蘇州玉雕出精品、出人才。」陳健說。

在各方努力下,近十年來蘇州玉雕推陳出新,一大批玉雕人才快速成長。他們不僅傳承了蘇作特點,還融入創新元素,形成「新蘇作」風格。

蘇州,開始重新進入我國玉雕界「C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玉雕從業者、創業者在這裡集聚,蘇州古城內十全街、相王弄一帶,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玉雕集聚之地,園林路、齊門路成為蘇州玉雕工作室的品牌街。

繼往開來路漫漫

在外界看來,這無疑是蘇州玉雕最好的時代。然而,蘇州玉雕技藝的傳承人們,卻沒有這麼樂觀。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瞿利軍是70後,18歲開始接觸玉雕。「現在的環境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節奏快,一個風格、一個類型的生命力和消費周期,往往只有一年。」瞿利軍說,這是對當下玉雕技藝傳承人最大的挑戰,因為要不斷創新和攀登,壓力不可謂不大。

對此,楊曦也有同感。「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工藝變化,而是要有思想、悟性、功底和探索精神。」楊曦說,當下就玉雕技藝本身來說,許多年輕從業者還只是停留在生產階段,談不上玉雕創作,更談不上創新。「要培養一個令自己滿意的徒弟,真的很難。」

玉雕作品,可以容納繪畫、雕塑、書法、石刻、當代抽象藝術等多種藝術門類。在玉石資源極為寶貴的情況下,如何通過精工巧作,塑造獨特的藝術品,是當代玉雕人必須面對的挑戰,而這需要跨界合作和培養複合型人才。

「傳統玉雕人才培養大多採用學徒制,雕刻材質、手法和設計題材也大多一脈相承,這和需要突破傳統、貼合時代的玉雕發展趨勢是不相適應的。」陳健說,時代呼喚的是既懂技藝、又懂設計的複合型人才。

為此,蘇州市玉石文化行業協會近年嘗試與美術學會、教育部門合作,舉辦「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高級工藝美術師」培訓班,幫助玉雕手工藝人拓展審美視野、提升繪畫能力。同時,吸引已經具備美術和設計功底的人才走進玉雕行業,讓他們了解玉、喜歡玉,從而加入這一非遺技藝的傳承隊伍。

玉雕傳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19年第12期)

相關焦點

  • 寫實恣意 寄懷浪漫:明代玉雕"魚化龍"賞析
    直至明代,統治者在皇家內府設立玉作坊,琢玉才有了較大的發展。《天工開物》記載,良匠雖集京華,工巧首推蘇郡。名師輩出,琢玉大師陸子剛,名聞朝野,作品多留名款,可說玉雕名作留款的濫觴。後來仿製者,莫不刻上「子剛」款,充斥市場。   時代玉器的風格,徹底擺脫了商周兩漢以來的程序化、圖案化的遺風。饕餮紋、乳釘紋、雷紋、獸面紋等極少出現,而趨向和崇尚寫實的風格。特別是出現許多大型的圓雕作品。
  • 銳光玉雕——新時代的青年玉雕師丨2018紀錄片&新作分享丨
    而在獨具匠心的玉雕師手中,玉石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詮釋,讓人傾心相待。銳光玉雕銳光玉雕工作室創立於2014年,由青年玉雕師方澤光、黃銳藩先生所創辦。銳光玉雕主要擅長雕琢人物、禪意文化、花鳥、動物、山水等各種雕刻。
  • 雕刻界的裡程碑——上海玉雕廠
    和 田玉的雕刻發展至今,遠遠離不開老一輩匠心雕刻師傅們的代代傳承,他們在玉石雕刻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新高,創下了玉石界的輝煌今天,我們來說說:老一輩師傅們,人人皆知,而現在,又被遺忘的——上海玉雕廠>1970年代中期,青年職工在廠門口的留影周壽海 (1909 ~1990)江蘇人,18歲到上海學習玉雕
  • 陰雕——玉雕的最高境界,神乎其神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天地有日月,玉雕分陰陽 中國地大物博,南北方經濟文化差異大,玉雕作品往往反映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因此我國的玉雕也分為幾大派別,雕工技法中也有有陰雕、陽雕、鏤刻雕等技法,有句行話說「三分料,七分工」一說
  • 張長忠:讓「琢璞玉 納百川」 深入每一個師生的內心
    六年來,在校長張長忠的帶領下,堅持辦學初心不變,緊緊圍繞「琢璞玉 納百川」核心理念,堅持「質量立校、特色強校、文化興校」辦學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近日,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走進玉川路小學,深入了解校長的辦學理念和辦學之道。
  • .把和田玉雕成摩託車,這個酷酷的玉雕師在想什麼?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從小就是聽著琢玉聲長大的」。玉器的千變萬化,深深地吸引著他。看著一塊塊璞玉在玉器設計師的手裡變成一件件精美的玉器,而且同樣的原料在不同的設計師手裡會產出不同的產品。玉石之美,常常讓他陶醉其中,心曠神怡。
  • 玉雕說簡說《玉作圖》,帶您了解古代玉雕師制玉工序
    《玉作圖》一共 12 副,圖風格寫實,詳細記錄描繪古代玉雕工匠制玉的方法與工具。《玉作圖》分上下兩部,上部描繪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繪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下面小編帶玉友們簡單了解一下這十二幅圖吧!搗沙圖搗沙圖展示了古代玉雕的第一道工序,即為玉雕作準備工作。描繪玉匠在解玉砂礦搗取打磨玉器用到的金剛砂的情景。
  • 騰衝玉雕大師楊樹明:賦予石頭生命
    翡翠、玉雕產業帶動了騰衝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也成為當地的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楊樹明作為著名的玉雕大師,一直行走在傳承和發展玉雕工藝的路上。謙謙君子 溫潤如玉一身簡潔素雅的唐裝,臉上掛著溫文爾雅的微笑。玉雕改變了楊樹明的生活,甚至改變了他的性格。楊樹明介紹,年輕時候自己有著活潑好動、擅長表達交流的性格。從事玉雕工作以後,慢慢地,自己靜了下來,變成了現在更喜歡安靜,少言少語的性格。當問起更喜歡什麼樣的自己時,楊樹明說:「現在沉得下來,安靜的性格更適合我,適合鑽研玉雕,因為作為一名玉雕師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
  • 海派玉雕大師萬偉:琢玉今生,苦中作樂!弘藝雕璞,無怨無悔!
    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萬偉,從事玉雕行業三十多年,談起和田玉礦,依舊驚心動魄:「礦山都在大山深處,簡單開挖的不規則軟路基,一邊是萬丈懸崖,一邊是隨時都可能有滾石落山的鬆散山體,一不留神就有可能發生意外。」因地理交通和季節河流等因素影響,和田玉每年開採周期都十分短暫。
  • 祥雲縣餘濤玉雕作品「一葉知秋」獲銅獎
    本報訊 近日,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的玉雕師玉雕作品「一葉知秋」 在由省行業協會在玉溪舉辦的2019年文博會上獲銅獎,並獲得雲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頒發的證書。年方26歲的餘濤系祥雲縣祥城鎮人,年紀輕輕,已從事玉業製作多年,積累了玉石品鑑和加工等方面豐富的經驗。
  • 95後玉雕師趙昱程,對意境的表達一點不輸老師傅
    玉雕是他的熱情也是他的激情。中國玉雕文化如同詩詞文化一樣源遠流長,都是美的凝結,也是讓趙昱程這位年輕95後擁著一顆赤子之心,懷著一份對美的追求,全身心投入玉雕事業的原因。圖|文殊菩薩中國哲學、美學、中國繪畫、瓷器等傳統文化深深的吸引了他,也成為了他玉雕創作的靈感源泉。除此以外,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鳥獸蟲魚,四季的點滴變化也給予他創作無限的養料。
  • 玉雕珍品 喜上梅梢白玉杯
    在距近的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國的先民認識和珍視玉石的美與堅實,將其磨之為兵,琢之以佩,史前民用玉方式已經延至到美身、祭祀、瑞符、殮葬等生活的諸多方面。玉石之美與鑽石和彩色寶石有明顯的差異,鑽石之美在於它的堅硬、清澈、明亮,彩色寶石之美在於它的豔麗多姿,而玉石之美在於它的細膩、溫潤、含蓄幽雅。玉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唐宋時代即有聞鵲聲皆以為喜兆,故謂喜鵲報喜。
  • 玉雕匠人學無止境的「治玉人生」記設雕印象傳創始人王勝利
    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玉文化研究會玉雕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玉石雕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文化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師,中國玉雕大工匠,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金銀珠寶業商會理事,廣東省玉石雕刻大師,廣東省珠寶首飾行業協會理事,晉江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廣東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崗位技術能手標兵。
  • 【文化名家訪談錄】洪保增:把康壽祝福融入玉雕作品
    洪保增18歲時師從畫家高星明,踏入琢玉行業。後來,洪保增又跟隨張玉珍、顧永駿兩位大師學藝,既傳承了兩位大師的設計和雕刻功力,又發展創新,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獨特理解和創作風格。洪保增在每一塊原料設計手法上,都進行多維度思考、造型的突破和色彩運用,簡潔合理。在析木河磨玉原料已成天價的今天,洪保增也敢於大舍大得,在頂級玉料上大膽動刀。在洪保增的眾多作品中,壽星主題是最主要的創作題材。
  • 珠圓玉潤 奇工競巧—明清宮廷玉雕賞析
    中國琢玉,佩玉歷史悠久,中國文化中的「君子必佩玉」,「無故,玉不去身」等,均體現了玉文化對於我們的影響。不同的時代給予了玉器不同的時代特徵及意義,尤其到了清代乾隆朝,隨著西北的平定, 大批優質玉料在乾隆帝的親自要求下,源源不斷的運入宮中,宮廷造及官府制定機構雕造的優質玉器被大量的雕造出來,乾隆玉雕成為了中國玉器雕刻史上的巔峰之作。珠圓玉潤 奇工競巧
  • 「馮七公」- 專注於琢器拉坯的瓷藝人
    在景德鎮,手工制陶瓷是一門非常講究的學問,《天工開物》中寫到制瓷工序"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 可見,景德鎮手工制陶瓷技藝,七十二道制瓷工序層層漸進,對於中國古代精湛手工藝可謂極致體現了,但伴隨著機器化時代的盛行,景德鎮手工陶瓷行業製造是否始終如一呢
  • 玉雕大師——蔚長海
    含香聚瑞燻燻的主身是以兩個半圓合成的圓球體、集圓雕、深淺藍浮雕、鏤空雕於一體,綜合體現了當代琢玉技藝的無可比擬的高、精、尖水平。這充分展現了蔚長海大師在玉雕方面的高超技藝,反映出他做工精細,風格簡練而典雅的特點。蔚長海大師追求用料精細做工,他表示,好馬配好鞍,上乘的玉料配上精雕細琢,才能出精品。故行業內有「長海出手,精品就有」的美譽。
  • 玉雕技法各有千秋,乾隆卻偏愛最後一種!
    大自然造化了千形萬狀的玉石,為琢玉匠師們提供了施展天才技藝的廣闊天地,造就了玉雕藝術的存在。今天小生就帶大家看看各種各樣的玉雕技法,想知道乾隆最偏愛哪種技法嗎?答案在最後揭曉!圓雕是最能展示玉雕師水準的一種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玉雕師對玉料的態度解讀,同時還能讓觀賞者從不同角度欣賞玉雕的各個雕面。
  • 翡翠原石到成品玉雕評選機構大全(部分獲獎作品美圖)
    3、用一年的時間在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上陸續跟蹤報導獲獎者的琢玉心路,力求讓每一件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所創作的玉之精魄充分的體現出來,讓更多的人讀懂作品、了解大師。百花獎部分作品欣賞「創新意、推新人、出新作」是本屆「神工獎」的主旋律,其中尤其強調「當代玉雕的創新」這個主題,努力做到「創新出精品,大師出珍品,新人出新品」。
  • 他是中國玉雕龍第一人,現代白玉觀音創始人!
    郭石林大師的藝術生涯中創作最多的題材是龍和觀音,被稱為「中國玉雕龍第一人」、「現代白玉觀音創始人」。郭石林大師多年來專注觀音題材,他塑造的玉雕觀音形象獨樹一幟,被稱為「現代玉觀音」。世間觀音像皆是觀世音的應身,有三十三像。玉雕觀音也多以此為造像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