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還未過去,新聞裡處處充斥著工廠倒閉,公司裁員的消息,失業佔據了我們的視線,然而當我們以為受疫情影響,所有人的錢包都入不敷出時,「6萬人搖號搶房」,「5分鐘賣出700套房」,「某豪宅12分鐘賣了3.6億」等字眼不斷衝擊我們的神經。
是房價降了嗎?
不,甚至還上漲了,可以說是一邊在被搶,一邊還在漲。
前兩天有位朋友說,她最近看了一些高端樓盤,基本上3萬元均價,某一線別墅都達到6萬,基本沒怎麼宣傳,都賣的很好,反而是大部分低端樓盤並不怎麼好賣。
「中國人真有錢!」這位朋友豎起大拇指,感嘆連連。這也是很多外國人對國人的印象。
然而事實上,中國還有一大部分國人仍為生活奔波:街頭的2元店、街邊的小攤販、夜市的路邊地攤,還有在工廠徘徊或是在路邊尋找工作機會的求職者。
記得有人曾說,「中國人還很窮,你根本不知道中國窮人有多少,窮人的生活有多窮,農村人不在乎品牌,只在乎價格是不是便宜.....五環之內的人不懂咱們的偉大事業!」
而正是不在乎品牌的這部分人,將高舉為中國廣大窮人服務的「拼多多」推上了大洋彼岸的納斯達克。
一邊是搶豪宅,一邊是艱難謀生。窮人通縮,富人通脹的消費格局產生。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知道,每逢經濟危機,必然是央行放水,那麼資金就會追逐有限的優秀資產,而這部分優秀資產大都被富人擁有,所以,富人就通貨膨脹了。而窮人失業,沒有消費力,消費品就通貨緊縮了。
經濟學裡有個「馬太效應」,就是窮人會越來越窮,富人會越來越富,通俗講就是富人通吃,越吃越肥,資產越積越多,而窮人的資產則會被一點點蠶食,最後變得越來越窮。
有人反駁說,窮人之所以是窮人,主要是因為思維不活絡,沒有富人經商頭腦。然而很多時候,窮人的資本還沒怎麼積累起來,就會被當韭菜割掉,一點渣都不剩,這就是資本的魔力。
或許有人會拿創業來說事。
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創業從來就不是只靠錢,資本包括的東西多了,主要是利用「信息不對稱」。
想要佔領「高位」信息,一種是靠賭,即是膽大加上有一點點眼光。風險隨著你期望的回報率陡然增加,這個在七十年代末還是效果出眾的,現在基本上是找死。
一種就是靠「關係門路」,大家都懂得,你身邊的或者你了解的「成功人士」,有幾個沒有「貴人相助」?別說大老闆,就學校小賣部老闆基本上都是校領導的親戚朋友。
還有一種,就是靠「騙」,這裡面有兩種,一種是違法的行為,我們不討論。還有一種是法律邊緣的行為,也就是不違法,但不道德,像靠盜版和山寨起家,做流氓軟體和彈出廣告發跡等。
中國人很會存錢,這也是常被人提起的。
然而並不是國人天生喜歡存錢,是沒辦法必須得存錢。打個最簡單的比方,ICU進去,你不交錢試試?那就直接等著殯儀館來拉走了。大量的中低收入人群沒錢消費也不敢消費,他們要留著錢給子女投資教育。
只能說,縮減貧富差距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