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由國藥集團組織的「走進新冠疫生產車間」媒體公開採訪活動中,國藥集團披露旗下中國生物研發的兩種新冠滅活疫苗均已進入臨床II期實驗階段。
據悉,兩千多例臨床數據顯示,受試者抗體已完全達到抵抗新冠病毒水平,新冠抗體陽轉率100%,且無一例明顯不良反應,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得到充分驗證。這一最新進展顯示,中國新冠滅活疫苗研發正領跑全球。
在境外疫情依舊蔓延、輸入型病例仍偶發的當下,疫苗仍然是有效抗擊新冠疫情取得決戰決勝的「殺手鐧」。中國新冠滅活疫苗的研發攻關如何實現領跑?新冠疫苗的研發如何在保障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推動快速攻關?未來量產上市是否可期?環球網記者走進全球最大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試圖零距離探尋第一支新冠滅活疫苗的誕生。
98天與60天:「戰時節奏」領跑全球
整整一個月前的4月29日,北京生物治理研究所研發的新冠疫苗在獲得臨床的批件以後完成了臨床的第一針的注射。而記者來訪的這一天也將是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投產前對外開放的最後一天,自5月30日起該車間將正式準備投入生產。
早在1月19日,由科技部「863」計劃疫苗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掛帥的科研攻關領導小組在中國生物成立,以「戰時節奏」迅速安排了10億研發資金,布局三個研究院所,在全病毒滅活疫苗和基因重組蛋白疫苗兩條技術路線上同時攻關新冠疫苗。回顧從研發到製成第一支中國新冠滅活疫苗的過程,總歷時98天。截至目前,武漢與北京兩地生物所共累計完成入組I/II期 2000餘人。這也是全世界最先批准進行臨床的疫苗。
談及全球新冠疫苗的研發進展,楊曉明研究院表示,「在國際上,約有一百多家研究機構與生產企業在做該項研究,主要有五六種技術路線。而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滅活疫苗工藝路線也是全球領先,是全球率先的,應該說這一次新冠疫苗的研發,整體在國際上是走在前面的。」
研發速度之外,中國新冠疫苗產能布局也走在前列。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僅用時60天就完成建成的北京新冠滅活疫苗車間通過國家級生物安全專家的現場評估,堪稱「火神山」速度。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新冠滅活疫苗生產中心。
而地處武漢的另一新冠滅活疫苗車間預計也將於6月底完成疫苗產能擴大改造建設。據估計,以上兩個車間未來將達年產能2億劑以上,保障未來疫苗量產與藥劑可及性。
98天研發出第一支疫苗、60天建成全球首個最大生產車間。楊曉明研究員這樣解釋這背後力量:「為什麼能這麼快?是協作,是憑藉包括我們的研發單位、合作單位、生產單位以及醫藥監管部門等在內的方方面面機構的全盤通力配合、全力以赴,通過集中力量、串聯轉並聯的方式,這是我們的『舉國體制』的力量。」
速度與質量之辯:安全性與有效性的驗證嚴格執行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研發雖「提速」卻始終嚴格按照「技術標準不降低、研發環節不減少」的負責任原則,遵循國家關於疫苗研發的各項技術指標與法律程序。
一支滅活疫苗的研發一般需要經過五個主要步驟,即毒種和細胞的研究或免疫原獲取、生產工藝研究、質量研究、動物實驗以及人體的臨床研究。通過動物實驗之後,就可以進入臨床試驗,即人體上的安全性、有效性試驗。
目前,該項新冠滅活疫苗的臨床實驗已於武漢生物所(焦作武陟縣CDC)與北京生物所(商丘梁園區CDC)各完成I/II期入組1000餘人。據披露,臨床數據顯示受試者抗體已完全達到抵抗新冠病毒水平,新冠抗體陽轉率100%,疫苗的有效性得到充分驗證;而在接受接種的志願者當中,以北京研究所數據為例,不良反應率為3.5%,且表現為接種針眼紅腫發癢等最低等級的不良反應。
在媒體交流會上,國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劉敬楨表示,為助力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的早日上市,助力抗擊疫情早日取得勝利,包括他本人在內的國藥集團所屬四級企業黨政主要負責人在內的180名志願者帶頭接種了新冠滅活疫苗;近期又有數百名國藥集團幹部員工自願接種。
「我們做疫苗有一百年的歷史,它有一個準則就是安全第一,人民的生命第一,這是我們的理念,關愛生命呵護健康。所以在新冠疫苗的研發過程中對安全尤其重視,一切操作都在嚴格的環境條件下去操作的。」楊曉明補充道。
據悉,臨床試驗共三期,試驗方案採取年齡序貫、劑量序貫的雙序貫方式,臨床研究結束經藥監局技術審評,完成臨床現場核查、生產現場核查、中檢院質量覆核、GMP認證方可上市,各環節串聯變並聯、加速推進臨床研究,完成I-III期臨床直至上市,預計最快需要到今年底或明年初。
企業為主體的科研體系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科研創新議題再一次成為從中央到全國人民關注的重點。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科技創新成果發生的巨大提升,與各企業、各級政府的科研投入佔比的逐年提升密切相關,其背後是中央關於加強企業為主體的科研體系建設思路。
在闡述疫苗研發體系的問題時,楊曉明研究員引用了「頂天立地」的比喻:「關於科研體系我們總理講過,要『頂天立地』。『頂天』是要創新,要充分的創新新的技術、新的模式。還要『落地』,就要靠企業,企業是真正把技術轉化為產品轉化為服務的一個樞紐主體的單位。我們中國生物也是在這種方針指導下不斷地增加投入,扮演了我們以企業為主體的重要角色。」
10億的資金疫苗研發的科研投入不是一筆小數目,也反映出了作為生命健康醫藥健康領域唯一一支「國家隊」的擔當、實力與自信。
據悉,在這次疫情防控中,除了疫苗研發布局之外,國藥集團也啟動多項科研攻關,包括率先研製使用22重呼吸道診斷試劑、新冠病毒核酸分子檢測試劑,並率先倡導了康復者恢復期血漿療法,率先研製出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等突破。
每年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向所有為實現新冠滅活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貢獻力量的科技工作者們表達問候與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