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唐朝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未成曲調先有情」之句,音樂演奏如此,畫風景畫也是這樣,你有什麼意思要說,才去用恰當正確的語句把你的意思表達出來,次序不可顛倒,總是先有內容而後產生相應的形式。我們畫畫要強調「意在筆先」,一定要克服「無情無意」先動筆」的習慣。一幅畫的一切表現手段、形式,都是由客觀風景的神採和畫家的強烈感受的需要決定的。
換句話說,取景、構圖、藝術處理、筆觸、色調…….等等,都取決於畫意的需要。如果說畫意是寧靜淡雅的,那末就應採用平靜的構圖,用「輕淡」的線條和色調去畫。焦墨和粗獷的線條,恐怕是不宜用來描繪晨霧的。如果畫意是奔放強烈的,那末粗獷的造型,奔放的筆觸和對比強烈的色彩,倒是需要的。但是千篇一律的表現手段,不可能表現出千姿萬態的風景和微妙豐富的情意。
一個老練的廚師必然能夠根據材料的特點和顧客的不同口味而採取不同的烹調方法:「紅燒」、「清嫩」或「油炸」、「醋溜」,同樣的,每幅畫的表現形式應由景色的情調和畫意決定。有些風景畫,如暮色蒼茫的黃昏,月光如水的夜晚,變化莫測的雷雨…….等等景色,是難以當場寫生的,這就要依靠觀察和記憶。我的體會是眼畫心畫。儘可能抓住現場時機用心用眼構圖,選取主體景物,分析色調的組成,捕捉最感人的特徵。
也可以用文字記錄,力求在自己的腦子裡形成較成熟的畫面效果,達到「眼睛一閉,呼之欲出」的程度。回來趁勢完成。這樣畫出來的畫,往往畫意較明確,取捨較大膽,色調較生動,感情較強烈。這種寫生方法,使我嘗到了立意明確,意在筆先的甜頭,逐漸促使我養成了意在筆先,主動取捨,突出重點的習慣。即使對景寫生,也力求如此。
先有感受、有畫意,再有計劃、有目的地運用恰當的藝術手段去描繪,「意在筆先」,是我國傳統藝術寶庫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應努力繼承和發揚。構圖是通過對景物的剪裁取捨表達畫意的最重要的一種手段,它是由畫意決定的。在取景時,要選取那些能突出表現畫意的對象,而把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排除在畫外。舉例來說,如果能表現畫意的主體是一片樹林和林間小徑,在取景構圖時,就要把樹林和小徑的最生動的部分納入構圖之內。
把天空、周圍的田野儘可能地刪去不畫,即使畫一點,也要把它們壓縮到最低限度。如果畫意是太湖湖面和湖上的層層橫雲所體現的那種遼闊浩淼之情,那麼大面積的天空和平靜的湖面就是構圖的主體,地面上的其他繁瑣細節都可以壓縮或舍掉。如果畫意的著眼點在於峭壁間潺潺的溪流,那就必須將天空和周圍無關係的雜樹排除於畫幅之外。善於取捨是很重要的,沒有「舍」,就顯不出「取」的作用。
我們對景寫生時,常常會把看到的景物全部畫下來,象拾破爛一樣,什麼都捨不得丟掉,結果輕重不分,主體不明,畫意模糊,情感平淡。構圖時也可以讓景物「搬家」。畫家面對著一個具體的景物,往往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遠景恰當了,近景不美;近景好了,遠景又不如人意。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確切地表現景物的真情美感,就必須將景物適當地搬動。
六法中有「經營位置」一條,位置是要由畫家「經營」的,誰也沒有規定畫家一定要完全照著對象畫,一成不變。構圖時還要注意形式美方面的問題。安靜遼闊的海景或田野風景,就需要安定、寧靜、平闊的構圖去加強這類風景的特徵。險峻的懸崖絕壁,聳立巍峨的建築風景,就必須用豎起的構圖去表現。我曾寫生過一幅雁蕩風景,畫的景物雖是懸崖峭壁,但為了表現月光如水的寧靜感覺,我還是採用了橫的構圖。
有句古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我一讀就感到它們是兩幅形式感很強、情調很濃的風景畫。前一句的景物是一條水平線和一條垂直線的結合,寧靜遼闊的神態非常簡明生動,後一句是一條水平線與一個圓的結合,既具有對比變化的形式美,又具有安定、飽滿的生活情趣。我一直都認為,為形式而形式是錯誤的,只有把形式與生活情趣結合起來,形式才有生命活力,而景物的神態和畫面的情意,也才能更鮮明強烈地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