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越莓,是老牌網紅水果了。順帶著,也養活了一批海外代購,某國的蔓越莓保健品,一直是代購熱門。
提亮膚色、抗衰老、防癌、呵護私處....簡直是水果界的婦女之友。
蔓越莓真的有那麼神奇嗎?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顆紅紅的小果子。
提到美白養顏,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維生素C。但蔓越莓的維C含量真沒有高到傲視群雄的程度。
草莓的維C含量為58.8mg/100g,是蔓越莓的4倍多;從這個角度來看,蔓越莓實在算不上"美白養顏"。
抗氧化,主要是花青素等類黃酮化合物和原花青素等多酚類物質的功勞。
蔓越莓的抗氧化能力的確不錯。
美國農業部曾對100種常見食物的總抗氧化能力做過評估,按每日攝入量計算,蔓越莓排第6。
不過,莓莓家族大多含有這些物質,紫薯、紫甘藍、藍莓等等深色蔬果也含有。紅豆、黑豆、土豆這些樸實無華的食物,也都低調地躋身top20了呢。
而且,還是那句老話,日常吃吃和提取物補充是兩回事。
既然直接吃果子沒用,那蔓越莓提取物呢?真可以呵護女性健康嗎?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呵護女性健康」其實是個擴tou大huan概念的說法:因為女性更容易患泌尿系統感染,就說可以「呵護女性健康」?
聽聽,「呵護女性健康」是不是比「改善泌尿系統感染」更讓人有購買的衝動?身為女性就抑制不住吧~買它!
所以現在我們縮小概念,說回蔓越莓產品「改善泌尿系統感染」的話題。
2016年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一篇對照研究,結論是:與安慰劑相比,每天飲用240ml蔓越莓汁飲料,持續24周,能顯著減少泌尿系統感染的復發。但該研究由蔓越莓果汁生產商Ocean Spray贊助的[1]。
在此之前,Journal of Urology(泌尿學雜誌)上的一項包含24篇研究薈萃研究顯示:相比安慰劑、水、或不進行治療,蔓越莓產品並沒有顯著降低尿路感染的發生率[2]。
這些蔓越莓產品包括蔓越莓汁、蔓越莓濃縮液、蔓越莓膠囊、蔓越莓片劑。
另外,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權威機構,也都沒有認可蔓越莓及其產品有改善泌尿系統疾病的功效[3]。
某蔓越莓提取物保健品
綜上所述,至少我們可以看出,蔓越莓產品能夠預防/改善泌尿系統感染的證據並不充分。通常我們看到的研究結果,只是商家想讓我們看到的.....
如果有感染,儘快就醫,遵醫囑治療才是正道啊~
我們接觸到的蔓越莓,主要以蔓越莓幹、果汁、果醬為主。
如果你是為了健康功效買來吃,那我建議你查查他們的營養成分信息,你可能會驚訝於它的含糖量。
這是前面提到的Oecen spray的蔓越莓幹的營養標籤。40g蔓越莓含29g糖!來自糖的熱量佔了89%!
下面這張是果汁的信息。一杯含25g糖。
2016年美國FDA宣布了一項政策,2020年開始包裝食品和飲料上要標出added sugar(添加糖)的含量。
這個政策出來,賣蔓越莓和賣蜂蜜、糖漿的廠家一樣,都坐不住了:這要怎麼搞嘛?我生意還做不做了?
40g果乾25g糖,這不是在把消費者往外推嘛~"我不健康,別買我!"
By Nizzan Zvi Cohen /wikimedia
蔓越莓免不了加糖的原因很簡單:太酸了!需要加糖才能直接吃。
加了蔓越莓幹、蔓越莓果醬的零食,更不是什麼健康零食。曲奇還是曲奇,不會因為加了水果乾就變得"養生"。
消費者總是習慣將「貴」等同於「營養好」,但實際上「貴少」大多是由於難種植、或是產地遠、運輸成本高造成的。蔓越莓的風行,背後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營銷的功勞。
這些蔓越莓小零食,偶爾吃一吃解饞也就罷了,打著多吃水果的旗號天天吃就沒必要啦。吃多了,容易攝入額外的糖和熱量;而且,蔓越莓果汁太酸,容易引起燒心、反酸等胃腸道副作用。
吃它來美白養顏、呵護私處?虧你還嘲笑大爺大媽的養生迷信呢。
#攢了一嘴的口水,好想這樣來一份#
點下「在看」 鼓勵我一下吧
你吃過最好吃的蔓越莓零食是什麼呢,歡迎大家評論區種草~
偶爾吃一次的話,多吃點也無妨呀~
[1] Maki K C , Kaspar K L , Khoo C , et al. Consumption of a cranberry juice beverage lowered the number of clinical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episodes in women with a recent history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6, 103(6):1434-1442.[2] Jepson R G , Williams G , Craig J C . Cranberries for preventing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 S o Paulo medical journal = Revista paulista de medicina, 2013, 131(5):363.[3] https://www.niddk.nih.gov/health-information/urologic-diseases/bladder-infection-uti-in-adults?dkrd=hispt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