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藍」,是丹東人引以為豪的城市名片。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張名片更加靚麗。
鴨綠江,既是滋養丹東綠水青山的不竭甘泉,也是映襯丹東綠色發展的生動寫照。2020年,綠色成為丹東發展的「最美底色」。
丹東集江、海、河、湖、山、林、泉、島、港、城十大要素於一身,可謂「十全十美」。這裡風景如畫、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均氣溫7.1℃-8.9℃、降水量880-1100毫米,森林覆蓋率65%,空氣品質優良率93%,素有「北國江南」的美譽,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溼潤的區域和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丹東擁有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35處,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十大宜居城市、十大養老聖地、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
新時代,」丹東藍「和「鴨江綠」更顯現實意義,成為丹東發展的最大潛力和優勢。回首」十三五「汙染防治攻堅戰,「兩山理念」「綠色發展」不僅僅在市委、市政府的決策、機制層面形成共識,還漸漸被每一位丹東人所認同、踐行,繪就了一幅生態宜居的城鄉畫卷。
2020年8月31日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裴偉東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堅持新發展理念 努力書寫好綠色發展新答卷》,闡釋了丹東如何堅持新發展理念,努力書寫好綠色發展新答卷,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新發展理念
努力書寫好綠色發展新答卷
裴偉東
《人民日報》(2020年8月31日 第09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振興東北的一個優勢。」遼寧省丹東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努力書寫好綠色發展新答卷,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守住綠色發展底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守住綠色發展底線是一道「必答題」,而不是一道可有可無的「附加題」。丹東市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制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堅持綠色標準,把好綠色關口,對損害生態環境的項目一律不引不批不上,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汙染排放、生態破壞,堅決守護好藍天白雲、綠水青山、良田沃土,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堅持全面治理、全域治理、全程治理,統籌推進森林生態、溼地生態、流域生態、農田生態、城市生態建設,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制定實施關於汙染防治、生態建設和保護等文件,嚴格落實制度。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重點行業汙染治理等環保行動,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
培育綠色發展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過程中,必須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牢固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守並持續放大綠色生態優勢,將其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努力向綠色要效益、向綠色要未來,更好將「山水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丹東市因地制宜發展現代生態農林產業,不斷壯大草莓、藍莓等小漿果以及林下產品、水產品等特色農產品產業規模,推動綠色食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工作,推進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建設。加速工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圍繞儀器儀表、汽車及零部件、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優勢產業,壯大產業集群。深入實施全域旅遊,形成邊境、紅色、生態、溫泉、江海五大旅遊集群,彰顯獨特文旅資源優勢。
共享綠色發展紅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全民共建共管綠色生態家園,共享綠色發展紅利。運用多種資源、力量和手段,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培育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廣綠色建築,建設低碳社區,讓綠色消費、出行、居住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出臺《丹東市城鄉規劃條例》《丹東市農村垃圾管理條例》,不斷提升環境保護法治化水平。依託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559支志願服務隊,常態化開展志願服務,引導人們做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者、傳播者、實踐者,形成全民共建生態文明的良好社會風尚。
(作者為中共遼寧省丹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點擊圖片查看原文)
近年來,我市牢牢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不動搖,大力實施「藍天、碧水、青山、沃土」工程,努力使綠色成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最鮮明的特質和最持久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