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是富人的天堂,同時也是窮人的煉獄。香港土地少,人口密集,所以樓房大都密集高聳。繁華的街區、發達的制度也吸引了無數年輕人。可是,要想在香港買下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其難度遠超過北上廣深。香港的房產均價十幾萬,幾十平的房子要上千萬港元。這對於社會底層的百姓來說,幾乎沒有可能性。所以,許多窮人們大都聚集在一起,住著擁擠、潮溼、混亂的地方。比如這座九龍城寨,就是上一代人無奈的記憶。
在香港,底層的窮人老百姓大都居住在這五種房子中。第一種,棺材房。顧名思義,就是如同棺材一樣,只能躺進一個人。這種房子一般是一間大房子進行隔斷,分成若干個小房間。房間裡只有一張床鋪,開門後就直接上床,擁擠狹窄,讓人窒息。人在這樣不足四平米的房子裡不能站立,只能躺著趴著,進出都要像動物一樣爬行。棺材房一般出現在香港的觀塘、深水涉地區,大都是內地黑工,或者拿低保的窮人居住。
第二種,劏房。也是一種隔斷的房間,房中房。每個房間大約十平米,一個月租金卻要四千以上。劏房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許多來港的單身打工者大多會選擇這種房屋,比起棺材房好一些,但是也毫無幸福感可言,做飯的廚房和衛生間的馬桶竟然共放一處。根據統計,在整個香港地區,大約有28萬戶居住在劏房當中。
第三種,籠屋。鴿籠房,這種也是最早出現在香港的一種居住方式,在許多香港電影中也經常見到。社會底層的窮人居住在這種毫無尊嚴的籠子裡,讓人感到氣氛壓抑,可是又無可奈何。寸土寸金的香港是富人的天堂,可對於窮人來說實在太苛刻,最近網絡上145/200 有一個問題,「現在的年輕人是不是都開始厭惡房地產了?」在這個回答之下,幾乎都在表達自己對於高額房價的反感和痛恨。
第四種,貨櫃屋。這種房屋近些年來也十分常見,不管是在香港還是內陸的一些城市裡,貨櫃屋都在大面積出現。貨櫃屋就是用航運貨櫃、貨櫃做成的房屋,佔地面積小,無需進行建造,可以進行轉移活動。這種房屋經濟,節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
第五種,水管房。近些年,香港又多出了一種新型房屋,水管房。用混凝土水管做外客,在內部安放了廚房、衛生間、儲物間。雖然同樣是面積狹小,但是新型的樣式、潮流的設計給了那些奮鬥的年輕人一些尊嚴。生活不容易,白天風塵僕僕做社畜,到了晚上還要面對令人窒息的歸宿,這樣的生活環境還要持續多久?何時才能獲得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的尊嚴?屏幕前的你,住的如何?有什麼想說的,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