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不等於缺點,讀內向者優勢-趙靜

2020-12-23 灌點雞湯

內向者優勢:內向的你,該如何爆發潛在能量,展現自己的競爭力趙靜

這是一個為外向者服務的時代

1.不用太追求完美,沒人可以做到完美,降低要求,接納自己不完美的表現。

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者對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雖然有著近乎完美的追求,但是由於期望和能力失衡,因此結果往往會讓他們喪失信心

內向者不善於在別人面前表現自我,主要原因在於他們擔心一旦自己搞砸了,就會當眾出糗。

這樣的人越是表現出完美主義的傾向,就越是信心不足,而且還會催生出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拖延。

一個得體的、完美無瑕的行動才符合他們的行事標準,而這種不容有失的錯誤想法會將他們架在一個自我審判的位置上。

為了儘可能做出最好的表達,內向者絕對不會輕易開口,而這就容易影響他們的溝通能力,並壓制自我表達的欲望。

2.找到自我,和性別一樣,接納自己天生的性格,不用模仿成外向者,我們有自己的優勢。

很多名義上的改變或者假裝往往會讓內向者感到更加痛苦,他們會在模仿和迎合他人的同時失去自我。

實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一樣,都是非常正常的性格特徵

內向者要做的不是進行自我否定,也不是改變自己的性格,而是想辦法了解自己性格的特點和優勢,然後找到更好的方式來發揮這些優勢。

每個人都要了解自己是什麼人、適合做什麼事、有什麼計劃,然後給自己劃定一個基本的邊界,將外來的刺激阻擋在外,同時明確自己的行動。

內向者真正要想的問題是如何將優勢運用到實踐當中,而不是效仿別人。

3.走出舒適區適當參加團體活動,從易到難,面對的多了,就越從容。

重點解決「獨處」的問題,要確保自己在追求個人空間的時候不會脫離社會群體。

應該適當接受一些沒有多大價值和營養的生活話題

彼此之間可以閒聊,話題也不要局限在工作或者某些高端問題上,聊一聊天氣,聊一聊遊戲,聊一聊美食和旅行,或者聊一聊家庭生活與孩子,這些內容雖然沒有什麼深度,卻是增進彼此關係的重要因素。

和外界接觸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每隔一段時間參加一次聚會,一個月或者半個月都可以,約上要好的朋友或者同事一起聚餐

事實上,有很多內向者都聲稱自己之所以願意與人交流就是因為各種各樣的聚會提升了膽量。

內向者可以經常去人多的地方待上一段時間,比如去廣場上散步,去超市逛逛,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感受人群的氣氛,增強個人對公眾環境的抵抗力,避免產生膽怯、害羞、不自在等反應。

增強個人對公眾環境的抵抗力,

注 | 降低敏感性

給自己定一個社交時間,比如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在出發之前只需要告訴自己:「好吧,我就待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之後我就可以回家。

4.不說話是因為缺乏主動性,沒思考過主動去說什麼,多思考和練習主動與他人交流,可以就簡單幾句,不過是主動發生的。

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這些孩子從來沒有想過要主動去說話。可以說正是缺乏主動性

孩子都可以非常流利地回答老師的提問,即便是面對陌生的問題

主動與人打招呼,也不會主動提出問題

別人先說什麼,我再說什麼」「別人問什麼,我回答什麼」

主動和他人打招呼

注 | 硬掰幾句

一個智慧的人表示自己在參加每一場宴會的時候,會親切地同每一個遇見的人點頭致意,打一聲招呼

了解對方的家庭、孩子、職業、興趣愛好等

5.挑戰害怕做的事,越害怕的事都做了,不那麼害怕的就更容易完成了。

如果你每天早上醒來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吃掉一隻活的青蛙,你就會欣喜地發現,在這一天接下來的時間裡,將沒有什麼比這個更糟糕的事情了

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人越是害怕做什麼,那就越要做什麼,果斷地打破心理舒適區

自己不喜歡做但必須面對的事情。

他們認為這是生活中的一種挑戰,且有助於自己在突破中獲得更多成長的空間,那麼他們就會更容易接受。

6.情緒的掌控力,保持情緒穩定。

具備不為小事動搖的鈍感力

內向者應該直面那些容易讓自己產生情緒波動的事情,包括他人的批評、他人的看法、外在環境的變動,經常面對這些事就可以鍛鍊自己的抵抗力和鈍感力

無論批評還是讚美,無論反對還是支持,都只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根本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沒有必要一直放在心上,畢竟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

內向者還需要明確自己的界限,不要因為他人的主張和想法分心

提升演講技巧,站在舞臺的中心

7.聚會、溝通或演講等活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知識積累和對方情況的了解。

他們非常善於在演講之前做好準備,而這種準備就使得他們能夠掌控好演講的過程,這種控制力會有效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和怯場心理

這類場景模擬的方法往往能夠提升演講的效率。

針對一些互動環節,他們會提前做出設想,對對方可能提出的問題做出回答,提前設定好互動的問題與環節,這樣都可以有效緩解演講的壓力。

置身於公眾環境是一項嚴峻的挑戰,而應對這項挑戰的直接方式就是做好充足的準備。

無論是演說、回答問題或者與陌生人進行交談,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個人的臨場發揮都難以取得好的結果

注 | 提前準備成為一種習慣

相比於外向者而言,內向的人更加注重準備工作。

如果他們打算發表演說,往往會提前整理好演說稿,並認真進行修改;如果他們打算在舞臺上進行表演,會進行充分的排練;如果他們打算接見客人,會提前收拾好房間,準備好飯菜;如果他們打算認識新朋友,就會先對對方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了解

常規的知識儲備

是溝通與對話,那麼就要事先了解對方的專業,以及相關的興趣點

每增加一次練習,就意味著成功率增加一成,意味著自己對於事情的控制力提高一成。

相關焦點

  • 性格內向不是一個人的缺點,告訴你如何發揮內向者優勢
    文 | 劉俊 不管是性格內向還是性格外向它只是一個人性格的選擇,並不是一個人的缺點,兩種性格各有優缺。就像有的人喜歡吃白菜,有的人喜歡吃蘿蔔,有的人生性喜歡熱鬧,有的人則偏愛安靜。那麼內向者該如何發揮優勢呢?
  • 你所不知道的內向者的秘密——《內向者優勢》
    書籍目錄3《內向者優勢》(The Introvert Advantage),作者馬蒂.萊利( Marti Olsen Laney),根據自身的性格特質,通過長期的工作、生活體驗,總結出內向者的優勢其書中,主要講述了三件事: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內向者;了解並欣賞內向者的優勢;用工具來激發珍貴的潛能。一、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內向者作者提供了2個小測試和1個長測試,這邊小編主要為大家介紹長測試。
  • 《內向者優勢》:不要浪費你的天賦!
    在後來進入社會的過程中,我對這個想法慢慢有所改觀,覺得內向的人也不全是缺點,但一直覺得不太篤定。直到我看到這本《內向者優勢》,終於找到了有力的證據支撐。我發現內向者一直都是「拿著金飯碗在乞討」,我們太不會發現自己的優點了!
  • 性格內向不是缺點,而是特點,內向者一樣可以擁有高情商
    你是否認為內向型人格甘於孤獨,不喜與人交往,妨礙關係維護、職業發展?說出下面幾段話的都是性格內向之人,他們是成功人士、名人。知道他們是誰嗎?答案在文末揭曉。1. 寧靜生活的單調無聊,恰恰是激發我想像力的最佳功臣。
  •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①:內向者,讀對的書,然後讀懂自己
    第一篇:讀對的書,然後讀懂自己——涉及本書的獨特性,故信源交叉極少。一、當今,自我提升類書籍幾乎都是針對外向者而寫01內向者,你錯讀了多少書 ?你讀過「關於如何傾聽」類的書嗎?如果你是內向者,就沒必要讀這樣的書。
  • 《內向者優勢》:摘下開朗的面具,我們也能閃閃發光
    前幾天在一次面試中,面試官問了我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最大的缺點是什麼?」我思考了一下,告訴她「可能是性格比較內向吧」。面試官聽完後,沉吟了幾秒鐘,告訴我「我並不認為內向是一種缺點,內向只說明你看待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並不能說明這是不好的事情。」在面試結束後,她向我推薦了一本書《內向者優勢》。
  • 如何發揮內向者優勢?內向者如何在激烈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本人帶大家讀一本2010年的好書《內向者無敵》。今天答了個問答叫「內向的女孩如何和人交往?」我的答案是讓她先發現內向者優勢,淡化交往技巧,被平臺推薦到了首頁。我答應這個題主今天晚上為她重讀這本《內向者無敵》,並且寫一篇關於這本書的感悟的文章。
  • 內向的人,都擁有獨特的優勢
    馬蒂·蘭妮在《內向者優勢》一書提到,內向性格的人一般享受獨處時光、關心深交的朋友,即時在參加活動時表現活躍、淡定、沉默寡言、三思而言、能夠做一名很好的聆聽者。而外向性格的人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他們喜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認識許多朋友、關心許多朋友、喜歡閒聊,在說話做事前不加思慮,說話做事會更有動力。
  • 《內向心理學》:成功不只屬於外向者,內向者也有不可取代的卓越
    ①.內向者的十種優勢和十種障礙西爾維亞·洛肯用關鍵詞整理總結了以下十種內向者優勢:謹慎、自我探索、專注、善於傾聽、安靜、擅長分析、獨立、持之以恆、擅長寫作、有同理心。在這個崇尚外向開朗,崇尚能呼群引伴的社會裡,內向者常常感到困惑,也常常能感受,社會向內向者傳達著外向更容易成功的觀念。但是,內向者應該對內向有清醒的認知,內向者的性格向某個方向發展,就會在相反的方向上留下缺憾,這個世界不存在完美,也不存在完人。
  • 《內向心理學》③:內向者,哪有被誤解的宿命,只有未克服的障礙
    激勵內向者忠實於自己,化優勢為競爭力,化劣勢為動力,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外向世界裡,活出光彩來。順利時,清楚知道自己哪些優點發揮作用,尚有哪些可待挖掘的優勢,還有哪些可待克服的缺點。不順時,清楚知道自己哪些劣勢在阻礙自己,尚有什麼優勢未發揮出來。
  • 內向高敏者的解憂雜貨鋪:找到你的10大優勢和10大劣勢
    其中《內向高敏者》這本書是寫給內向型高敏感人群的一本人生指南書。它告訴我們,人類有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採取行動。促成行動的原因可以分為兩大類,外部誘因和內在動因。誘因是指能夠滿足人類需求並誘導行為的外部對象或事物;而動因是指,人類感到某種不滿足,從而驅動某項行為的心理動力。
  • 寫給內向女孩的心裡話
    03三,內向也是性格的一種,它不應該被否認內向也是性格屬性的一種,只是這個世界更偏愛外向者,我承認外向者的優勢,也羨慕外向者,可能其他人覺得,我們內向者總是呆在舒適區,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喜歡獨處,喜歡安靜,但我們眼裡,這真的太舒服了。外向者通過社交充電,而內向者通過獨處充電,每一個人的屬性不同,不能強求。在內向者眼中,一個人獨處真的很舒服,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哪怕什麼也不幹,就是發呆也好,隨著自己的思緒和想像飛翔。
  •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性格內向的人!
    從小到大,爸媽就一直在給我灌輸一種思想:「內向性格是缺點,你要改變」、「內向性格在社會中不受歡迎」、「優秀的孩子就應該善於自我展現,和誰都能打成一片」。長大後,社會給我們的壓力更大,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備受推崇的文化中,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很難,甚至是可恥的。
  • 內向不是缺點,家長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籤,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家長對孩子的內向有哪些誤解?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內向是缺點,其實這只是家長對「內向」存在一些誤解,沒有能夠很好地理解「內向」。1、孩子安靜等於自閉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安靜的狀態時,會擔心孩子是不是自閉。2、孩子不會表達自己等於自卑有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平時不愛說話,也不喜歡表達自己的看法,不像別人家的小孩那麼愛交流,是不是自卑的表現呢?其實事實也不是這樣的,自卑是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一直否定自己。
  • 讀書《內向者溝通聖經》
    比如:比爾·蓋茨、巴菲特、林肯、馬丁路德·金,都是內向者。 2. 如何判斷是內向還是外向? 如果你和別人(特別是不熟悉的人)相處時,感覺有壓力,需要時間來恢復精力,那麼你很可能就是一個內向者。而外向者恰恰相反,和別人相處互動能給他帶來能量。
  • 內向高敏者:內向不是缺陷,是天賦
    在我看了一些關於性格方面是書後,我終於了解到一個事實: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只是不同,沒有優劣之分。內向和外向最大的區別在於:內向者從內獲得力量,外向者從外部獲得力量。我們要做的不是變成別人,而是正確地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追求目標,克服障礙遠離困難和保存能量。
  • 讓「性格內向」成為自己的職場優勢
    作為一名性格內向的人,我在eBay公司成功進入管理層,在雅虎升為高管,最終成立創業公司成為執行長。我發現自己經過了一個假裝自己是外向性格,再接受自己是內向之人的過程,進而促使我能夠不停且真實地追求自己的事業,並對自己的工作狀態感到滿意。在這篇文章中,我將通過七個例子,來說明一個內向者該如何利用自己的的內向優勢在職業生涯中大放異彩並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
  • 我們真的是內向者嗎?內向與假內向
    真內向我就簡單敘述一下什麼是內向:【1】不主動和外界接觸,被動的情況下,可能也只是應付一下;【2】不想和別人接觸,缺乏與人交往的興趣;【3】沒有迫切改變自己的願望。【這就是真內向的表現,而群友極力想改變自己現狀我認為應該是假內向, 假內向其實解釋起來很簡單,就是在面對不熟悉的人或事面前比較內向,而在熟悉的一切面前便顯得十分活潑外向了。這也是普遍人群有的一種心理。 也就是所謂的「慢熱」】還有一個簡單的測試:1,請認真回憶一下,你年紀非常小的時候是外向還是內向?
  • 內向的人,想要職場混得好,找到自身優勢不比別人差,遵從這3點
    做管理的時候,好幾次遇到性格內向的員工問我:像我這樣性格內向,不喜歡社交的人,在職場上是不是很難混得開?也有性格內向的朋友說過:我也試過逼自己開朗一點,有段時間經常去參加各種圈子活動,行業沙龍交流,主動找人聊天,假裝很外向,可是太難受了!不少職場人似乎都認為內向的性格是一個問題,為此感到煩惱。在我看來大可不必,內向從來都不是劣勢,只要發揮好自身優勢,職業發展並不會比外向者差。
  • 內向者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溝通優勢
    這個世界既需要積極進取的行動派(外向者),也少不了將能量用於內省的冷靜思考者(內向者)。內向的人的困惑是,「為什麼別人不能聽我們好好說話?」在幾百萬年的人類進化過程中,內向者和外向者都沒有被淘汰,相反,兩者的比例還是大致平衡的(根據相關文獻,內向者的比例人口大概佔30%至50%)。存在即合理。這說明我們這個世界既需要積極進取的行動派(外向者),也少不了將能量用於內省的冷靜思考者(內向者)。哪怕是叢林時代, 勇敢的外向者和謹慎的內向者也是相互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