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藍字關注我哦~
作者介紹
經海路@薄荷點點
京東物流數據PM一枚
專注「BI+」,帶你發現數據產品的更多可能性。
一談到數據可視化,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各種精美的圖表、炫酷的數字大屏。其實數據可視化,並不僅僅指數據可視化產品,在工作中,除了數字大屏、數據 BI、可視化分析工具之外,日常我們寫報告、PPT 都需要用到數據可視化。
百度百科的定義是「數據可視化,是關於數據視覺表現形式的科學技術研究。其中,這種數據的視覺表現形式被定義為,一種以某種概要形式抽提出來的信息,包括相應信息單位的各種屬性和變量。」換言之,數據可視化是一種能夠讓數據更加生動的方式,但是選幾個好看的圖並不算是好的數據可視化設計。
本文拋開常規的討論圖表的適配與選擇,想聊一聊產品層面的數據可視化設計方法。
本文關鍵詞:需求、指標、配圖
一、明確產品需求
明確產品需求就是回答2個問題:
第一,產品目標是什麼,回答產品在什麼場景起到什麼作用;
第二,目標用戶的業務目標是什麼,即什麼人為了什麼會使用這款產品。
以數字大屏這種常見的數據產品為例,大多數時候,這兩個問題答案是重疊的,但也有一些情況,某個問題不一定能有十分明確的答案。
展示企業發展、企業業務概況、重大事件,以 PR 宣傳為主;比如雙11大屏,就是起到重大事件監控和對外宣傳的目標,產品目標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目標用戶不是特別明確,這時候設計就需要從產品目標出發。
天貓2015年雙十一大屏(截圖來自網絡)
這種大屏產品目標是管理層可以第一時間了解業務情況。在做需求分析和目標用戶分析的時候,需要進一步去明確目標用戶是什麼管理角色,他們關注當前業務的什麼問題。
圖表來自騰訊雲圖官網
生產看板的目標是讓現場一線人員了解生產進度、產出達成情況、關鍵風險,以便及時按質按量完成生產目標。目標用戶分析時需要進一步明確這些用戶面臨的生產關鍵產出和風險是什麼。
圖表來自騰訊雲圖官網
在有明確用戶的情況下,分析目標用戶,就是要分析目標用戶的業務目標。以下策略可以較快鎖定目標用戶的業務目標:
1、和目標用戶一對一訪談;
2、分析業務流程,拿到業務流程上經常出問題的問題清單/事故清單。
二、明確指標範圍,確定關鍵指標
數據可視化產品,特別容易叫好不叫座,產品表面上看起來特別漂亮,但實際一問,用戶會覺得好像起不到什麼作用。
如果想設計一款對用戶真實有幫助的產品,那麼確定指標這一步非常關鍵,數據指標的確定非常考驗業務認知,一定要摸清楚業務流程和關鍵節點。
根據第一步已經明確了目標用戶的業務目標,去找到核心的關鍵指標。
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方法去找關鍵指標:
1、使用行業內一般常用的指標,或者參考同行的產品;
2、業務的KPI考核指標及其細分指標,直接拿來用;
3、業務經常使用的數據報表(周報、月報等);
行業內常用的指標,可以去知乎搜索關鍵字,或者閱讀行業內的方法論書籍,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數據指標示例,供參考:
另外還有一些行業通用的指標,包括留存、轉化、復購、用戶分布等等。
業務的KPI考核指標,如果KPI指標不容易直接得到,有一些是財務口徑,那麼可以使用組成KPI的重要細分指標或者先導指標。舉例:SaaS產品的銷售額會作為KPI核心指標,但這個指標一般都比較滯後,那麼為了及時反映業務的情況,可以將銷售流程的各個重點轉化環節的指標抓出來,作為細分指標,如用戶的訂閱數、續費數、新增線索數量、線索轉化數量等。
經常看的周報數據、月報數據,這塊比較簡單,就不多說了。需要注意的是,在鎖定了指標範圍後,一定要做減法進行提煉,不能把所有的相關指標都簡單羅列到產品裡面。
三、找到匹配的可視化表現方式
根據分析數據指標的特點找到匹配的圖表,可以從以下2個角度去考慮匹配的圖表:
1、數據指標的類型;
2、數據指標的波動性;
指標類型有時候能夠鎖定大致的可視化圖表類型。比如:
注意使用地圖時,儘量要使用規範的地圖,最好是有地圖審批號(審圖號)的地圖。
指標的波動性如何,這決定了在一定的展示周期內變化幅度大小決定了是否可以使用趨勢圖,以及圖表的時間範圍應該默認設定多長時間。
感受一下以下兩個圖,第一張圖指標波動性不大,相當穩定了,如果在一個很重要的頁面,這個圖佔據的空間和反應的信息量並不成比例,有2種辦法,可以拉長時間區間,儘量能看到數據曲線(類似第二張圖的效果)。
第二個辦法是改變圖表類型,可以使用單獨一個數字/平均值+環比的方式去展現信息。
四、可視化設計需要注意的細節
1、同一個圖內,包含的含義不宜過多。
可視化本身就是對信息的高度提煉,一個圖最好只有 1、2 個信息。並且圖表是簡單好懂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求在產品設計之初,不要急著選擇圖表,而是應該分析目標、需求,從用戶角度去提煉出最需要看到的關鍵信息。
2、同一個頁面,圖表類型儘可能多樣化。
避免在一個頁面(一屏)的多個圖表,都是同類型的圖,即使要用同類型的圖,顏色也應該區分開。這是因為用戶在觀看數據的時候,同一類型的圖表會造成視覺混亂,不易於分辨數據信息。
3、注意數據波動性和完整性。
在進行產品原型設計時,使用真實的業務數據可以很好的提前觀察到數據的波動性和完整性,避免「想當然」的進行設計。比如數據波動不大的指標,就應該儘量避免使用曲線圖。
4、圖與圖之間的對應性和互補解釋性。
如果一個圖表達不全數據信息,那麼可以使用多個圖表,但是在布局上要注意圖表之間的邏輯關係。可以參考金字塔模型,全局-部分,總量-結構等都可以參考。
5、產品應有匹配的可視化動效。
這個主要是和產品的使用場景有關,比如數字大屏,要考慮數據的自動播放,常用輪播、跑馬燈效果;BI 看板,吸引用戶使用下鑽等主動查看的方式,就要在用戶行為引導上多下功夫。
6、及時迭代
如果業務發生了變化,數據指標的特點也會隨之變化,以前穩定的數據變得波動大了,隨著公司戰略轉向,以前不是重點的數據,現在要特別關注了。這都需要我們及時關注業務,及時對產品進行迭代。
7、不適合數據可視化的情況
數據可視化並不是萬能的,如果業務要看的數據信息比較多,用圖來表示的話需要很多圖,而且不夠直觀(比如需要多個圖合起來才能一起表達出信息),無法再進行數據指標刪減的情況,可以直接使用表格,對核心指標進行高亮顯示,這種情況下,表格的信息效率會更高。
以上就是本文全部內容,說了這麼多,只希望你不要將數據可視化單純等同於可視化,須知數據才是核心,可視化只是手段。和所有的產品工作一樣,只有從目標和用戶需求出發,才能設計出好產品。
一個數據人的自留地是一個助力數據人成長的大家庭,幫助對數據感興趣的夥伴們明確學習方向、精準提升技能。關注我,帶你探索數據的神奇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