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保國被ko#
01如何正視傳統武術的價值尊重並發揚傳統文化道阻且長。
傳統武術脫胎於,軍事訓練裡邊的操演,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傳統武術有實戰作用,但更多的是體能的提高以及身體協調性反應力的訓練。
近日,太極「大師」馬保國被民間拳手KO的消息引起了廣泛熱議,很多人的武林夢破碎了就一股腦把怨氣撒在馬老師身上。細想一下如果不是你們這些沒基本常識的「武術粉」如此捧他,也不至於讓一個年近古稀的老人這麼不自量力單挑壯漢。也許挨打之前,馬老師自己也信了,他幻想著自己如張三丰在世一般通過一場比武威震武林賺的眼球,沒準還會混個武林盟主當一下,到時候沒準號令天下也未可知。
然而現實如此殘酷,三十秒被KO三次,留下一片譁然的眾看客,以及隨即而來的網絡媒體瘋傳。很多人開始質疑傳統武術的實戰價值,這種質疑並非毫無道理,相比與西方拳擊以及自由搏擊等實戰對抗,現在的傳統武術已經偏離了技擊這個範疇,更更偏向於表演舞蹈和身體機能訓練的體操。只是武俠小說的影響根深蒂固,讓很多人忘了,對抗技擊逃不開身體優勢的碾壓。
其實中國武術的興起是戰爭軍事發展的結果。在熱兵器出現以前,每個人的武力值是跟體力值劃等號的,而我們的傳統武術業主要起到的是訓練個人體力的作用。對於武術我是個外行,但就軍事角度來講,單兵的身體素質訓練是重要的一課,傳統武術有很好的體能訓練方法,即使已經被視為表演性質的器械對抗,其中也蘊含了冷兵器時代,軍事對抗中的攻防之道。可以想像,古時候士兵之間通過這種對抗訓練,提升實戰臨敵時候的應對招式,逐漸演變成為武術套路招式。
一個很有名的例子,抗戰時期由於我軍裝備落後,西北軍用的大刀,都是長柄、寬刃、刀尖傾斜的傳統中國刀,十分利於劈殺。馮玉祥還聘請了一批武術高手,設計了一套適合對付敵人刺刀的刀術,讓部隊勤加練習,這就是二十九軍大刀隊的由來,喜峰口一戰成名。二十九軍刀法針對日軍三八式步槍拼刺戰法,針對性總結出「八刀法」包括埋頭刀、攔腰刀、斜削刀、漫頭硬舞等技法,動作簡捷精煉,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顯的軍旅實用特色,與以花法為主的表演武術有質的區別。而這些都來自於民間武術家融會了明代戚繼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單刀法選》和清代吳殳《單刀圖說》等古典刀法的技法精華。這些也是傳統武術的一部分。
電影《師傅》中鄭山傲跟廖凡演的陳識在看俄羅斯人跳舞的時候說,這種肌肉運動的技巧我們傳統武術早就有精妙的研究,只是各武館都故步自封不願與人分享。很多實戰用的殺招,都作為本門看家本領秘而不宣很多就此失傳。至於未來,傳統武術還將一如既往的扮演者全民健身運動的主力軍作用。感謝這些「大師們」一次次的打臉行徑讓我們認清傳統武術的實際作用。清醒的認識,同時還要學習「武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