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出爐 專家建議
構建科學化立體化治理謠言模式
從傳播渠道看,2018年食品謠言及闢謠信息中69%通過微信傳播,15%經微博傳播。
從謠言內容看,57%的食品謠言與食用農產品有關,例如草莓是最髒水果、吃柚子感染bp5病毒死亡、吃小龍蝦得哈夫病、螃蟹與酸奶同食中毒等。33%的食品謠言涉及加工食品,如星巴克咖啡致癌、瓶裝水致癌、食鹽有毒等。
本報記者 萬靜
6月25日下午,由國務院食安辦指導,中國健康傳媒集團主辦的「2019食品安全謠言治理行動」論壇在京舉辦。論壇上發布了《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同時,根據謠言傳播熱度評出的2018年十大典型謠言出爐。星巴克咖啡致癌、大蒜熗鍋致癌、用海綿做八寶粥位居謠言榜前三位。
此外,值得警惕的是,對國外信息的謠傳有抬頭趨勢。一些自媒體為牟取利益或煽動情緒,將國外報導、文章奉為謠言創作與傳播的「法寶」。
咖啡致癌謠言位居榜首
星巴克咖啡致癌、吃小龍蝦得「哈夫病」、酸奶含糖比可樂高,在過去的2018年,各種事關食品安全的謠言頻頻「亮相」,作為消費者的你,有沒有中招呢?
2018年3月30日,各大外媒報導稱,美國一家法院最終裁定,要求星巴克等咖啡公司在加州銷售的咖啡必須貼上癌症警告標籤。為此,國內一些自媒體以各種聳人聽聞的標題發布了相關文章,直言「星巴克咖啡致癌」。
然而,事實的真相是,「致癌」傳聞中的丙烯醯胺是很多食物在加工過程中都會產生的,烘焙咖啡豆過程中產生的量相對較少。在美國膳食指南中,咖啡也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另外,丙烯醯胺對人體健康的「風險—劑量」關係還缺乏科學依據。
「近年來,食品安全謠言傳播呈現出速度快、迷惑性強、影響面廣的特點,對食品產業、從業者、消費者等造成很大傷害。」中國健康傳媒集團董事長吳少禎向記者介紹說。
由於影響廣泛,報告將「星巴克咖啡致癌」列為「十大食品安全謠言典型」第一名。
此外,「大蒜熗鍋致癌」謠言,因為與老百姓日常生活關係緊密,被列為「十大食品安全謠言典型」第二名。
2018年4月底,在某電視節目中,有嘉賓稱大蒜熗鍋會致癌,還拿著兩種經大蒜熗鍋後的菜去檢驗,結果顯示內含致癌物質丙烯醯胺,引發公眾擔憂,迅速在社交網絡上一傳十、十傳百。
但事實真相是:大蒜熗鍋確實會產生致癌物丙烯醯胺,該物質應儘量少攝入,但「產生致癌物」不能直接等同於「引發癌症」。許多致癌物都需要達到一定濃度,並且機體持續暴露(接觸)才有可能引發癌症。且熗鍋時大蒜只是配料,一人份的菜中只有幾克大蒜,能產生的丙烯醯胺實在有限。
除了上述兩大謠言以外,其餘八個典型謠言分別為:海綿做八寶粥、薯條治脫髮、草莓是最髒水果、熱檸檬水能治療癌症、生吃白糖體內長蟎蟲、木耳打藥、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有毒、醋蛋液包治百病。
謠傳國外信息成新趨勢
報告通過對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分析發現,謠言主要具備「舊謠新炒」、「季節性」、「用癌站臺」、「對國外信息誇大謠傳」等特徵。其中,「用癌站臺」對國外信息誇大謠傳等成為新趨勢。造謠者經常圍繞致癌物大做文章,將可能致癌的成分與一些常用食品相關聯,混淆公眾視聽。
此外,對國外信息的謠傳有抬頭趨勢。一些自媒體為牟取利益或煽動情緒,將國外報導、文章奉為謠言創作與傳播的「法寶」。公眾對國外信息的知曉程度低,當信息的不確定性增加時,謠言可操作的空間便會很大。加之一些所謂的國外科研機構或非政府組織看似非常「高大上」,公眾的信賴感較高。因此,此類謠言的危害性更大。
騰訊新聞較真平臺主編王婧璐介紹說:「此前有調研顯示,有72%的被調查者渴望得到更多的科普知識和闢謠信息,食品相關闢謠文章的閱讀量普遍更高。理性的謠言鑑定體系有待搭建,專業機構應加強合作,提高闢謠效能,共建闢謠新生態。」
根據報告調查顯示,從傳播渠道看,2018年食品謠言及闢謠信息中69%通過微信傳播,15%經微博傳播。
目前,我國有多部法律法規明確了散布謠言的法律責任。據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法學院教授劉俊海介紹,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散布謠言應當承擔行政責任;《電信條例》《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等均規定,利用網際網路「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應當承擔刑事或行政責任。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強調,對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而傳播散布,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以犯罪論處。
治理食品謠言需多管齊下
報告顯示,從謠言內容看,57%的食品謠言與食用農產品有關,例如草莓是最髒水果、吃柚子感染bp5病毒死亡、吃小龍蝦得哈夫病、螃蟹與酸奶同食中毒等。33%的食品謠言涉及加工食品,如星巴克咖啡致癌、瓶裝水致癌、食鹽有毒等。
對於食品安全謠言的易感人群,報告也做了分析。結果顯示,女性較男性採信食品安全謠言程度更高;受教育程度對於食品安全謠言接受程度的影響顯著;鄉村人口較城鎮人口更易採信食品安全謠言;中、低收入群體比高收入群體更易採信食品安全遙言。
根據報告,2018年我國食品安全謠言數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影響範圍和危害有所減少,但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工作仍任重道遠,食品安全謠言的全鏈條、智能化、立體治理格局還有待完善。
在此次論壇上,與會專家及企業代表就食品安全謠言治理機制建立、謠言識別和科普宣傳有效方式等積極建言獻策。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助理張迪指出,食藥謠言協同治理體制的建設需要政府部門、傳播平臺、大眾媒體、專業機構和普通網民的共同努力。確保食品安全,嚴懲食品安全謠言傳播,不僅需要政府部門加強監管,還需要企業、協會學會、新聞媒體、專業機構、社會公眾等共同參與、攜手推進,織密食品安全謠言防控網,協同構建全鏈條、科學化、立體化的治理模式。
中國健康傳媒集團董事、《中國醫藥報》社總經理許東雷認為,食品安全科學教育十分重要,通過教育培養比較科學理性的成熟消費者,有利於打擊謠言,促進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他介紹,「食品安全闢謠聯動平臺」是由中國健康傳媒集團倡議組建,由「食安查」、各級監管部門新媒體、中國健康傳媒集團、企業、餐飲網絡平臺、騰訊較真、新浪微博等組成,通過整合資源,以聯動形式定期發布權威食品安全科普知識、闢謠信息,致力於做好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工作。
劉俊海教授認為,必須充分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實現對食品安全謠言的精準治理,建立謠言認定的專門機制、程序,由權威機構與人員對不實信息進行梳理,分類處理;運用好現有法律依據,加大對謠言的懲處力度;高度重視與特定地域或具體對象無直接聯繫的謠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