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中央美術學院軌道交通研究中心
前言
城市不同的文化特徵和精神風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城市地下空間。世界上各個城市的軌道交通空間都成為城市景觀、藝術展示的一部分,創作出屬於各個城市的獨特風景。
此系列將為讀者帶來一場世界地鐵文化之旅。
今天小編帶著大家來了解一下布達佩斯,說說布達佩斯的地鐵發展史
01
布達佩斯地鐵發展概況
布達佩斯地鐵是歐洲大陸最古老的電氣化鐵路系統,是歐洲第二古老的地鐵(第一是倫敦地鐵),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布達佩斯地鐵於1894年開始修建,1896年5月2日正式建成通車。目前地鐵由4條線路組成,運營裡程達38.2km,合計52個車站。
傑米·拉弗蒂寫道:「地鐵的建立是用以紀念匈牙利的開國者馬扎爾人到來的1000周年。」最初的地鐵線是M1線,即黃線。作為一段歷史保存下來,於2002年被宣布為世界文化遺產。另外的兩條地鐵線 M2(紅線)和 M3( 藍線 ),是後來建設並投入使用的。現在第四條地鐵線已經於 2014 年投入運營。在布達佩斯乘坐地鐵非常方便,基本覆蓋了遊客可能會參觀到的主要景點。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位於多瑙河流域,浪漫唯美,有著「東歐巴黎」的美稱。布達佩斯1號線是歐洲最古老的地鐵線之一。地鐵站乾淨整潔,站內充滿了藝術氣息,到處都能看見繪畫與雕塑等藝術作品。布達佩斯的軌道交通建設從一開始就通過注入藝術表現形式來進行城市文化風貌和精神的展現。
站在多瑙河畔,昔日奧匈帝國的雄風尚存。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隨之解體,僅僅存在了51年,其國家人均生產率僅次於當時最強的德國。帝國政府認識到鐵路在經濟建設和軍事上的重要作用,加強了基礎建設。布達佩斯地鐵網絡的發展與政治、經濟及文化的發展緊密聯繫。並伴隨著藝術史的發展,地鐵設計融合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表現了濃厚的民族藝術色彩。同時,隨著城市的擴大,街道上塞滿了車輛,為了緩解布達佩斯的交通,則將原本的路面交通向地下發展。
02
布達佩斯地鐵發展研究
1896-1970初步發展
藝術發展趨勢的帶動
在20世紀之交,即1880年至1914年間,新藝術運動在歐洲各地的建築和應用藝術中都是時尚、前衛的美學。在布達佩斯獨特而優雅的新藝術風格建築之旅中,可以看到這種風格的最佳典範。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建築具有鮮明的特色,那就是鐵藝裝飾的細部,玻璃和馬賽克的應用。其特點是充滿了波浪形和流動的線條,崇尚自然,像是植物生長出來的。
在布達佩斯有一座綠色的鐵橋,造型獨特,顏色鮮豔,令人過目難忘,名為自由橋(Liberty Bridge)。通體是綠色的鋼筋,像一條綠色的鎖鏈,橫跨多瑙河,貫穿兩岸,構成一道無與倫比的浪漫風景線。這座橋建於1894年到1896年,與布達佩斯地鐵1號線一樣,同樣受到新藝術運動的影響。同是為紀念匈牙利民族從亞洲遷居歐洲1000周年而建。地鐵中的立柱設計風格獨具新藝術運動時期的特點,採用鐵藝鑄造,柱頭採用古典主義的科林斯式,用茛苕作裝飾。在整個空間的映襯下,給人以復古而又迷人的藝術感受。充分發揮了自然主義的特徵,模仿植物的結構來設計。整個形態輕鬆自然,充滿了浪漫和文藝的氣息,構成了一幅和諧的有機、精緻典雅的畫卷。
整個內部的色彩和裝飾相互協調,深受當時藝術潮流和民族特色的影響。地鐵站內覆蓋著磚紅色與白色拼接的瓷磚,通瓷磚拼貼讓車站的色彩更加多元。配合著木質裝飾,其手法滲透了東西歐的藝術特點,又有著文藝復興時期貴族府邸的影子。
總體來說,這個時期的地鐵站設計是新藝術時期風格的延續,注重藝術表現以及天花的設計, 很好的表現了東歐匈牙利的設計風格。
1970-2004過渡階段
多元化的裝飾藝術風格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布達佩斯的交通壓力也是顯而易見的,開始不斷擴建地鐵工程。其著重表現在地鐵2號線和3號線的設計中,匈牙利開始建設法國式的大運量的運送型地鐵。並受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影響,將藝術與技術結合,更好的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
產生了標準化設計趨勢,站內裝修特點明亮簡潔。車站具有標準化、工業化的特點,並開始融入公共藝術,站內牆面布有古典主義的壁畫和雕塑藝術作品。強調導向集成,使用鋁板裝飾牆面。天花板採用白色板條進行深度分段布置為了防止光線的眩暈。如布達佩斯地鐵藍線的Határút站空間設計呈現出了較為大氣簡潔的效果。
總體來說,從空間設計上看,這期間站內裝飾相對簡潔,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廣泛應用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建築材料,因而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特點。
在地鐵3號線的ferencik tere站,顏色鮮豔明快,採用黃色和橘黃色玻璃的裝飾物,透過燈光與鏡面體現出了簡潔而強烈的色彩對比與空間感,即有時代風格也彰顯出了現代美感。
在地鐵Deak ferenc ter站,是M1,M2和M3的換乘站,地面和站臺標識清晰,可以實現輕鬆換乘。
2004-1014成熟期
新世紀的創新發展
布達佩斯地鐵4號線是該城市過去10年間興建的最大基礎設施工程。作為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運輸項目,地鐵站的設計在2004年在全球範圍內由競賽形式選出,鼓勵公共藝術空間的建設,為布達佩斯地鐵帶來多元、更充沛的文化活力。每站的建築設計和個性特色都相對鮮明,融入地鐵站附近的人文特色,樹立獨一無二的標誌,為當代的地下鐵車站打開了另一種新風格。
對於整條地鐵線路,設計者首先確定統一的設計方法和建築語言,然後針對一個問題,通過不同的手法,表達形式豐富多樣。整條M4號線共有10個站點,可以被視作有著10隻翅膀,每隻翅膀有著其自身的氣氛,但又相互彼此關聯。
Fovám tér地鐵站和Szent Gellért tér地鐵站是M4線上的一對雙站臺,它們位於多瑙河畔,由箱型空間和隧道所組成。布達佩斯是一個集折中主義,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為一體的城市,它保留著城市的傳統,延續文脈,設計師希望打造了一個與外部城市的歷史氣息迥然相異的地下公共空間。裸露的混凝土結構成為整個地下空間的構成元素,X形的梁與上上下下的扶梯相互交錯,簡直猶如一座地下混凝土藝術宮。這個多層綜合體的地下空間和地面上19世紀的街道相呼應,從這裡可以通往歷史悠久的布達佩斯城鎮中心。szent gellért tér 車站距地面足有36米,是整條路線中埋深最大的車站之一。
頭頂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突然間感覺和鳥巢的外形異曲同工。由下仰視,扶梯、鋼筋混凝土梁板、通風系統、照明渾然一體,與空間結構等其他設計系統相契合,納入了統一的設計範疇,而不是單獨的設計系統。
在Bikás公園站,採用了一個透明穹頂向天空打開,並作為候車月臺的照明來源。穹頂使用了纖細的輕型結構,在白天車站的深處站臺層依然有豐富的光影。
被周圍的沉悶的住宅區所環抱的新的出入口建築,成為一個城市規模的特徵元素在公園的角落。
通道的牆壁不再是我們傳統意識的冷冰冰的牆體,設計使它賦予生命,施工者將其生命延續。以馬賽克的藝術鑲入而形成的牆面公共藝術,彰顯了這片區域的風格特點。
szent gellért tér站裡貼滿馬賽克的絢麗隧道把人們從站外帶入站內,它像是一條把M4從30年前帶到現在的時光隧道。
Kelenfold站是地鐵M4的終點站。通道的牆壁,運用了噴漆成磚紅色鋁單板類的材質。混凝土梁與牆體緊密相連,各色壁板讓地鐵候車室鮮明靈動。棚頂的設計也採用了突出點立體感官材料,讓人可以感受到他的存在。
站內彩色的有機玻璃作為座椅靠背,突出點在人體的支撐位,木質支撐結構恰到好處讓想休息但不想座下來的人找到合適的支撐點。設計細緻入微,運用藝術元素使乘客的等待更加愉快。
由100多年前的M1號線到如今比較先進的M4號線,不僅僅是地鐵外觀形態的改變,而是其突出的設計理念和施工技術在這100多年的改變,實現了由最初的基本功能到現今更為實用、美觀、舒適、特色的轉變。
03
布達佩斯軌道交通公共藝術發展概況
布達佩斯的地鐵發展與藝術的發展密不可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藝術性的發展,地鐵公共藝術的設計也與地上聯繫緊密。從新藝術運動到現代主義的轉變,布達佩斯軌道交通藝術也隨之而發展,向乘客展示了布達佩斯多元的藝術魅力。
布達佩斯地鐵車站結合當地區域歷史文化,透過平面、空間以及裝置類藝術品來反映在地的文化特性或歷史緣故。經過一個多世紀布達佩斯地鐵藝術形式的生成與轉型,反映了人們對交通運輸、公共藝術與公共空間看法的轉變,以及對城市之美定義的改變。
策劃/ 崔冬暉 郭立明
編 / 易洋 馮小敏 畢媛媛 姜蘇洋 喻筠雅
校對/祿龍
文字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您告知
本期特別感謝郭立明先生提供照片素材
閱讀 1316
贊9
在看9
寫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