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5日晚,第72屆坎城電影節閉幕,所有電影獎項也皆已揭曉,最終韓國影片《寄生蟲》奪得了主競賽單元的最佳影片獎,這也是坎城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
回想今年的坎城電影節,國內這邊的報導可以用熱鬧非凡來形容,只不過基本都不是關於電影的,而是關於紅毯。
從最開始的網紅蹭紅毯開始,再到各大明星在紅毯上逐一亮相,各種造型各種熱搜不斷。
國內對坎城電影節紅毯的熱衷可謂由來已久,從範冰冰的龍袍裝到張雨綺的深V綠色低胸裝,再到張馨予的大紅棉襖裝,坎城紅毯歷來吸引中國媒體以及觀眾的眼球,以致發展到如今基本每年都有中國網紅在紅毯上賴著不走。
儘管近些年大家對於沒有作品卻跑去參加電影節紅毯的這類事情多有抨擊甚至痛罵,但國內明星和網紅去走紅毯的熱情絲毫未減,到今年更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熱潮。
除了大量蹭紅毯的網紅,今年參加坎城紅毯的中國明星也非常之多,鞏俐、景甜、昆凌、劉濤、李宇春、奚夢瑤、辛芷蕾、關曉彤、何穗、章子怡、萬茜、胡歌、馬思純、朱一龍、古力娜扎、許晴……
而且基本每一個走上坎城紅毯的明星都可以憑藉一個紅毯造型上一次微博熱搜並霸佔高位,換了一個造型之後又會再上一次,一會兒李宇春被外媒評為「最佳著裝」,一會兒關曉彤又拿了一個「最佳造型」第二名,自坎城電影節開幕以來,國內有關紅毯的微博熱搜至少30個以上。
整個坎城電影節看下來,曾經的電影節似乎已經演變成了紅毯節,國內媒體以及大眾目光所及全是紅毯以及女星們的造型。
然而坎城紅毯備受關注的背後卻是媒體和大眾對這次電影節主角——電影本身的關注缺失。今年的坎城電影節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次國內哪部電影入圍了主競賽單元?哪部電影又參加了非競賽單元?
坎城國際電影節,亦叫坎城國際電影節,在三大國際電影節中,它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最為熟悉,也是最為受到關注的電影節,這除了是因為坎城電影節本身就很受到關注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國電影和坎城電影節有著不解之緣。
從1959年臺灣話劇界元老田琛的《蕩發與聖女》第一次角逐坎城金棕櫚獎開始,中國與坎城電影節的緣分已有60年的歷史。
特別是1993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榮獲金棕櫚大獎之後,華人電影開始在坎城電影節大放異彩,之後1994年張藝謀《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以及葛優榮獲最佳男主角,成為首位華人坎城影帝;
1997年王家衛憑藉《春光乍洩》奪得最佳導演獎,2000年梁朝偉憑藉《花樣年華》榮膺坎城影帝,2004年張曼玉憑藉法國電影《清潔》斬獲坎城最佳女主角,不僅成為了首位華人坎城影后,也是首位亞洲坎城影后……
華人徵戰坎城可謂戰果纍纍,1993年拿下金棕櫚大獎之後差不多每年都有獎拿,而且都是比較重量級的獎項,然而2005年後華人電影在坎城表現越來越差,不僅拿的獎項越來越少,甚至連入圍也會變成一種奢侈。
今年,由刁亦男執導,胡歌、桂綸鎂主演的《南方車站的聚會》也有入圍主競賽單元,可惜最終沒拿下獎項,更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國內的關注點也少有關注電影,紅毯和明星成為這次坎城電影節的最大焦點。
這次韓國影片拿下了金棕櫚大獎,也算是給了我們現在浮躁的電影市場以及喧鬧的媒體環境非常有力的一擊,也讓我們可以好好反省一下國內電影為什麼這些年再難有頂級佳片。
這次坎城電影節最後雖然是韓國電影拿了大獎,但也算是讓國內對於坎城電影節的焦點最終回歸到了電影本身,而不再是紅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