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人非常喜歡看刑偵劇,也非常迷戀案件推理、犯罪心理分析。
尤其現在越來越多的影視劇中,總會出現「犯罪心理學天才」這種人設,比如《心理罪》中的方木,《他來了,請閉眼》中的薄靳言,還有正在熱播的《美人為餡》中的白錦曦以及《如果蝸牛有愛情》中的許栩。
他們神乎其神、洞悉犯罪心理,能根據現場的細節、嫌犯的言談舉止找出各種關鍵線索,在調查每一個撲朔迷離的案件時,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因此讓越來越多人對這份工作充滿了幻想和好奇。
然而「犯罪心理學」真的有那麼厲害嗎?憑直覺的推理,有理論依據嗎?在現實中,又對抓獲罪犯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迫不及待想解開這些疑問,於是橘子君聯繫到了2位犯罪心理學和2位心理學的專業人士,和他們聊了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十方迦南是犯罪心理學研究者和推廣者,所以很痛快的接受了橘子君的採訪,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犯罪心理學。
當橘子君和他提到《蝸牛》和《美人為餡》時,他疑惑的表示「這倆算刑偵劇嗎?已經可以被劃撥為純偶像愛情劇了」「因為我以前是刑警,看了一點就棄劇了」
感覺剛開始就聊不下去了,不過,橘子君還是沒放棄,截取了劇中許栩利用「犯罪心理學」分析案情的幾個片段給他看。
第一個就是第一集中許栩通過一幅畫推斷出是誰先落水的那段。
「一點點誇張吧!」
「你眼睛真的可以好到看得清楚那麼細緻的表情嗎?那照片也不是很大吧...而且照片只是一個瞬間,無法判斷前後延續表情和反應,那麼就無法判斷實際行為發生時的情況了。
不過也有可能是她運氣好,根據有限的所見,做的判斷剛好就是對的。」
「理論上是可以通過觀察和梳理現場相關行為人的特徵看出綁架、出軌的,也不算胡說八道。
因為心理和行為是共生的,我們會有犯罪行為分類的心理特徵和行為特徵,對應每一種犯罪行為。在現實中...也有一定的成功率,只是結論正確與否的問題就沒法說了...」
「當然啦,看這種電視劇,都是帶著吃瓜群眾的屬性看看,當娛樂娛樂。我要是以專業的角度看,未免有點折磨自己了。一邊看一邊吐槽是常有的事情,渲染大多數時候還是太過度了。」
「那些影視劇,真心的,在追求影視渲染的同時,好歹請個稍微專業點的扣扣細節,要不然一眼看上去和篩子一樣,全是漏洞。」
聽專業人士一邊看劇,一邊吐槽劇情,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不過影視劇嘛,就是要渲染到神乎其神才會更好看啊。現實中又是什麼樣的呢?
Q:現實中,可以做到像劇裡那樣,利用犯罪心理學推測出嫌疑人特徵嗎?
A:你說的是犯罪心理畫像吧,也叫側寫。這兩年都被影視劇玩壞了,動不動就是看一眼現場,就來感覺了,然後就開始給犯罪嫌疑人的特徵,內容倒是給的挺全面的,人口學的,地理學的,犯罪心理學的。
但是這東西在現實中,真的並沒有這麼神奇啊,犯罪心理畫像本身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
Q:現實中會用到嗎?
A:這很需要經驗的,根本不是一個年輕的犯罪心理學學生或者是刑警能做出來的。需要大量的積累和經驗。
Q:純靠經驗嗎?這個有科學依據嗎?準確率是多少啊?
A:早些年美國對於犯罪心理畫像的成功率進行過FBI的內部測試,結果維持在10%上下吧。這成功率很低的,而且得出結論,說是越變態和不常見的案件,畫像的準確性越高。因為越變態,不平常的細節就會越多,細節越多,越容易指向性的體現出犯罪嫌疑人的一些特徵。
但現實中我們接觸的也不多啊,大部分案例都是普通案例,即使是非正常死亡,也是自殺,猝死,意外居多,剩下的基本是盜竊,搶劫,強姦...
換句話說,如果你讓我去畫像一個小偷,茫茫人海,無能為力。
Q:那就算畫出來了,會作為抓捕的依據嗎?
答:你這問的,那必須不能啊,很抱歉讓看客失望了。
一般都只是輔助性的支撐,如果把這個作為抓捕依據,那有可能就是浪費偵查時間和不負責任啊!根本依據還是要直接證據,這樣也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偵查方向的準確性。
Q:那既然只是打輔助,犯罪心理學對破案能起到作用嗎?
A:說實在話啊,起不到決定作用,但也不至於一點用沒有。
不過現實中一般的案件,是不會有專門的犯罪心理分析師的,痕紋和法醫倒是非正常死亡和刑事案件的標配。還犯罪心理學專家?哪來那麼多人...
Q:所以說犯罪心理學這個專業應用的也不普遍吧?
A:恩...並不是很普遍。測謊,犯罪預防、學術研究領域。哦,對了,這兩年可能還多了文藝屆,有些作家寫個小說啦,還有現在鋪天蓋地的犯罪心理題材的劇本啦,也就這些應用了。
畢竟學科面向的研究範圍並不是一個有很高普惠性的範圍吧,但是依舊希望可以多推廣,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學科。
「如果你對犯罪心理學的了解來源都是靠影視作品的話,那是非常不可靠的,電視劇難免有誇張手法啊。《蝸牛》還好吧,不算特別誇張了。
「《criminal minds》(犯罪心理)是騙人的,是騙人的,是騙人的,重要的話說3遍!」
小A只看過《如果蝸牛有愛情》的小說,她原來是刑偵劇愛好者,因為看了美劇《犯罪心理》決定學這個專業,結果學了之後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也沒那麼牛掰,感覺他很崩潰。
Q:你們犯罪心理學主要是學什麼的呢?一般應用在哪些方面呢?
A:犯罪心理學只是刑事偵查的基礎學科之一而已。
就是用來破案的啊,還有在抓住罪犯之後對罪犯進行心理疏導。還有就是抓獲犯罪嫌疑人後幫助警方找到偵查突破口,只能是幫助追捕罪犯而已。
Q:所以你覺得電視劇裡「犯罪心理學」對案情幫助太大了嗎?
A:主要就演這個,那肯定要更誇張的說嘛。
其實我覺得《蝸牛》的小說還挺好看的,但是完全不具有任何科學性啊,可以隨便看看。要是想了解犯罪心理學知識的話還是算了,《心理罪》也挺好看的。影視劇主要還是培養興趣的。
Q:那你因為興趣學了這個,會覺得和想像中不一樣嘛?
A:會啊,我們會做很多案例題,其實就是上專業課嘛,電視裡演的那種靠微表情分析還是要靠生活閱歷。
而且現在破案一般還是靠物證比較多吧,我們也會學習痕檢。小案子幾乎用不著犯罪心理學的人,大案子也輪不上我們。
「許栩的確有點逆天了,感覺誇大了心理學,不過我要是這麼厲害就好了,就業也會輕鬆不少」
「我覺得打籃球這段還是挺寫實的,心理學是可以通過外在的表現,比如表情來推測他的內心活動的。哈哈哈你覺得很扯對不對?可能臺詞的確有點走吊炸天路線,但的確是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表現來分析他的內心的」
Q:天啊~感覺和心理學專業的人聊天好緊張啊,內心都被看透了!
A:沒有沒有,我是做不到這種的。其實我們心理學並沒你們想的那麼神乎,我們和你們聊天並不會考慮你們心裡在想什麼的。
首先是水平達不到,其次是那樣多累啊,聊個天還搞得那麼緊張。
Q:那專業性比你更強的呢?心理學大神什麼的...
A:心理學的大神也不會整天去看透這個那個的內心的,心理學並不是讀心術啊,而且吧,你學的時候其實和你當時想像的不一樣,其實也就那樣吧,人心哪有那麼容易看透呢」
Q:但是電視劇中他們不就是通過外在,然後看出這個人的心理嗎?
A:「啊,你們對心理學誤解太深了!我當時也是,別人一見到我就說,你是不是能看透我在想什麼!我哪有那修為啊...
Q:真的會有學生是因為看了電視劇之後來學這個專業嗎?
A:「會啊,會的。現在很多的心理學題材的電視劇都是有點帶著要上天的既視感,不知道又要把多少人帶進坑裡。」
皮卡丘也沒看過《蝸牛》,橘子君給他看了幾個片段之後,他感嘆「這和心理學並沒有什麼關係吧...」,他和溫暖如春說的一樣,心理學其實沒那麼邪乎。
「感覺僅僅是用獨特的思維去賦予強大的女主,而且把配角的顯得很傻啊。」
「其實就是神探夏洛克的風格,劇中如果一直強調女主是運用心理學的話,就有一點張冠李戴了,當然了,我是心理學的,和犯罪心理學還有點不一樣」
「心理學主要就是看微表情,電視劇肯定是誇張了的。其實這點在美劇《lie to me》(別對我說謊)中已經得到驗證了,其中總有誇張的部分,有些僅僅是從生活常識歸納來的,真正的心理學其實並沒那麼神奇。
電視劇為了製造懸疑的效果,一定會有所誇張。國內有很多致力於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專家存在,他們更多的是分析姦殺案、青少年犯罪時的心理狀態,通過這種心理來預防違法犯罪,避免更多的人受到傷害。
通過犯罪心理學來為警方提供更多的線索,破獲案情也是有的。瘋狂作案26起,殺死67人,強姦23人的殺人狂魔楊新海案件,就是根據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的心理畫像破獲的。
儘管大家都說犯罪心理學只是輔助破案的,可能不被重視,也可能不像痕檢、法醫那麼有用武之地,但有時候很小的發現,都可能成為破案的重要線索,向每一種職業致敬。
你們曾經有過因為一部劇想從事這個職業的衝動嗎?
(版權歸橘子娛樂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