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金融中心上海居第五 得分差距與新加坡僅差一分 營商環境...

2020-12-20 同花順財經

■全球前10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北京、杜拜、深圳、雪梨

本報訊(記者張楊)昨天,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了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26)」。本期排名中,上海連續第三次保持在第5位。

本期GFCI共有100個金融中心進入榜單,其中全球前10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北京、杜拜、深圳、雪梨。其中,上海得分與第四名新加坡的差距由上期的2分縮小為本期的1分。中國內地共有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青島和成都等6個城市進入前100名榜單。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深圳排名較上期各提升2位和5位,分別位列全球第七和第九。至此,中國內地已有3座城市進入這一排行榜前十。

「上海此次排名保持第五,同時與排名前四的金融中心差距進一步縮小,顯示出國際社會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總體認可度持續提升。」分析人士稱,GFCI報告除了金融業本身的發展外,非常關注城市綜合競爭力和營商環境、聲譽等,大部分指標都是以國家為衡量單位。上海連續三次保持排名第五,這一方面得益於國家金融對外開放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去年以來國家金融對外開放政策持續加速出臺,上海順勢而為推動了新一輪更高層次的金融對外開放;另一方面也得益於上海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本期指數中,上海在營商環境方面排名全球第七。

來源: 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2019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排名發布 中國這三個城市上榜
    上海第五,北京第七,深圳第九。  9月19日,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26)在倫敦和深圳同時發布。  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北京、杜拜、深圳和雪梨。
  • 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名發布,上海躋身全球第四
    最新報告排名顯示,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東京、上海、新加坡、香港、北京、舊金山、日內瓦、洛杉磯。與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相比,本期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排名順序發生較大改變。其中,上海相較半年前的全球第五上升至第四名,代表了中國城市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最高地位。此外,香港、北京、深圳、廣州等中國城市也在全球前20之列。
  •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上海排名上升至第四
    報告指出,本期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排名順序發生較大改變,香港排名首次降至全球第六,「紐倫港」三大金融中心格局被打破,新加坡也降至全球第五。東京和上海分別上升三位和一位,位列全球第三和第四。深圳、杜拜和雪梨無緣前十。相比上期,紐約、倫敦和北京的排名未出現變化。該指數從營商環境、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發展水平、聲譽等方面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進行了評價和排名。
  • 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報告⑦上海全球人才競爭力有待提升
    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報告⑦上海全球人才競爭力有待提升 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全球城市營商環境課題組 2020-12-13 08:43
  • 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報告⑨上海破產辦理效率待提高
    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報告⑨上海破產辦理效率待提高 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全球城市營商環境課題組 2020-12-15 10:42
  • 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報告:上海港口實力較強 通勤時間過長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報告⑤上海港口實力較強,通勤時間過長在進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中國正在加快推進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改善企業營商環境,降低市場運行成本,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是中國提升國際吸引力與競爭力必須修煉的內功。
  • 長三角高質量營商環境...
    上海:實力滿圈 亦有短板上海是長三角營商環境的示範標杆區域,對周邊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非常明顯。在總體排名中,上海以92.15分位居首位,五項一級指標中,公共服務、人力環境、金融環境均以超90分高分居首,尤其是人力環境,得分更超過第二名16.31分。同時,上海的輻射帶動作用突出。
  • 臨港新片區營商環境報告:總體得分83.2 超越挪威瑞典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臨港新片區營商環境報告:總體得分83.2,超越挪威、瑞典6月12日,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商辦資源推介會上,普華永道諮詢(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發布《臨港新片區營商環境發展報告》。根據世界銀行營商環境10個一級指標,臨港新片區總體得分83.2分。
  •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最新排名出爐,青島躍居47位!內地城市中排名第6
    9月25日,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共同編制的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28)」在中國深圳和韓國首爾同時發布。青島表現亮眼,在本次排名中再度進入前50,位列第47位,較上期躍升52位。
  • 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發布:上海超過東京首次進入世界三強
    來源:環球外匯在周五(9月25日)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調查中,紐約仍然穩居榜首,倫敦第二名的位置得到鞏固,此時距離英國完全脫歐只剩下三個多月。上海綜合得分排名再次上升,超過東京首次進入全球三強行列。最新報告排名顯示,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上海、東京、香港、新加坡、北京、舊金山、深圳、蘇黎世。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CFI)是基於Z/Yen Group與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合作進行的調查編制的,該調查從8,549位行業專業人士手中收集了超過54,500份評估。
  • ...營商環境評價指數》發布 中國城市養老產業營商環境區域差異明顯
    《2020年中國城市養老產業營商環境評價指數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該《報告》通過客觀評價並呈現36個城市養老產業營商環境狀況,進行量化數據排名,旨在推進地方政府持續優化養老產業政務服務水平與政策精準度,同時為企業更加直觀地了解各城市養老產業營商環境狀況、制定投資策略提供參考。  《中國城市養老產業營商環境評價指數》的評價對象為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共36個城市。
  • 2020深圳營商環境宣傳片 SZ in My Eyes 全球首發!
    深圳市商務局2020營商環境宣傳片雲集多位知名企業人物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等紛紛分享自己當初的創業故事一起來看看他們眼中的深圳吧!「深圳顯然是全球數位化中心之一,很多產業正走在數位化轉型的前沿。」
  • 智庫|上海—香港雙金融中心前瞻:將類似紐約—倫敦
    新加坡與中國香港為亞洲金融中心「硬剛」了多年;英國尚未擺脫「脫歐」僵局,倫敦與法蘭克福就開始為新的歐洲金融中心展開雙城爭霸……顯然,金融中心之爭既是城市之間的競爭,也是金融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產業集聚,更是國家競爭背景下搶佔全球金融制高點的籌謀,畢竟一個大國終需金融「點化」經濟。新形勢下,中國該如何建設金融中心?
  • 2020年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
    立足上海等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如果單純採用世界銀行的指標體系對營商環境進行評估,並不能真正精準化、多維度、全方位推動上海等城市營商環境的提升和優化。
  • 京滬深三大金融中心比較:與第一集團差距十分明顯
    從歷次CFCI評價結果來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的金融產業績效在全國31個金融中心中均包攬了前三位,其中北京和上海在金融產業績效方面的得分較為接近,而深圳與前兩者存在一定的差距,三者在金融產業績效方面的表現與綜合競爭實力表現基本一致。   北京、上海和深圳在金融產業績效方面分別排名全國第1、第2和第3位,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在金融產業績效方面均表現出了一定的實力。
  • 世界銀行發布專題報告 優化營商環境的中國實踐
    這份名為《中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成功經驗——改革驅動力及未來機遇》的專題報告認為,中國近年來在優化營商環境領域,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一系列改革經驗為全球其他經濟體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提供了借鑑,推動全球營商環境水平整體提升。
  • 青島口岸綜合得分第二!2020年中國十大海運貨櫃口岸營商環境測評...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3日訊 近日,由中國報關協會、北京睿庫貿易安全及便利化研究中心組織完成的「2020年中國十大海運貨櫃口岸營商環境測評」,在2020中國關務發展大會暨太湖關務節上公布測評結果,青島口岸綜合得分位居第二名。
  • 香港成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內地城市齊飆升(組圖)
    圖片來源:大公報  中廣網北京9月24日消息據香港大公報報導,綜合外電報導,23日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榜(GFCI)顯示,倫敦和紐約高踞頭兩位,香港排名躍升一級,成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取代了新加坡的位置。  亞洲城市的成績突飛猛進,在十大中佔了五個席位。多個內地城市的得分亦見上升,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位列第五,上海排名第十,北京則列第二十二。
  • 走出去智庫:世界銀行《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國名列第31名
    >》,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繼去年從此前78位躍至46位後,今年再度提升,升至第31位,躋身全球前40,連續兩年入列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要 點1、中國營商環境總體得分77.9分(即中國達到了全球最佳水平的77.9%),比上年上升4.26分;排名躍居全球第31位,比去年提升15位。
  • 《2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榜單出爐 十大城市各有所長
    6月18日, 《2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正式發布。綜合城市榜單前十名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南京、杭州、成都、天津和寧波。「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無論在基礎設施、人力資源、金融服務等「硬指標」領域,還是在政務環境、普惠創新等「軟實力」領域,都表現出明顯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