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2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楊曉林 孟暢 上海文聯
2020年國產網絡懸疑劇的
敘事突破
文 | 楊曉林 孟暢
近來,以愛奇藝「迷霧劇場」為代表的網絡懸疑劇,如《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採用短劇模式,節奏緊湊,結構複雜,抽絲剝繭,環環相扣,實現敘事形式的革故鼎新。
2020年,國產網絡懸疑劇創作呈井噴之勢,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品質上乘,口碑皆好。據豆瓣評分統計,超過8分的劇共8部,其中懸疑劇佔4部,撐起了半壁江山。從《沉默的真相》到《摩天大樓》,懸疑劇敘事有了重大突破,深刻的社會內涵與簡短凝練的敘事形式尤為令人稱道,是其成為爆款劇的不二法門。
懸疑劇的濫觴與淵源
藝術是對現實生活的能動再現。
上世紀40年代,戰爭和經濟危機的陰霾籠罩全世界,人們迫切地需要釋放情緒,於是在硬派私人偵探小說的基礎上,黑色懸念小說異軍突起。以阿加莎·克裡斯蒂、江戶川亂步等為代表的懸念大師以社會上的種種亂象為素材,剖析罪案撲朔迷離的背景和犯罪者的精神狀態,表現人類的心理瘡痍。與此同時,以希區柯克為代表的電影人開始了「精神病患者」類的懸疑片創作,試圖通過驚悚敘事來影射時代,引導大眾關注社會新病痼疾。
阿加莎·克裡斯蒂
江戶川亂步
希區柯克
懸疑片進入中國後一度改弦易轍,曾以「反特片」等樣貌,自建國後盛極三十年,七十年代末才偃旗息鼓。進入新世紀,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消費主義浪潮洶湧而來,生存壓力加劇,精神異化愈演愈烈,深度反映社會問題,批判百拙千醜,富有消遣性和感官刺激性的懸疑片和懸疑劇在中國風雲再起。
植入社會痛點,反思人性
2020年國產網絡懸疑劇面向現實生活,植入了大量社會痛點,加強了人性反思力度,突破了傳統推理形式的鉗制,以人文主義的內核吸引受眾,實現了敘事主題和內涵的突破。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洪水天災不斷,經濟熔斷、失業等人禍不絕,聳人聽聞的大案要案為現實題材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藉助網際網路,網絡懸疑劇大放光彩。如《隱秘的角落》關注原生家庭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進而審視正邪黑白的界限,叩問人性善惡的邊際。《十日遊戲》同樣講述童年陰影的故事,內核卻是都市人對自我的探討與追尋。這部劇集的原著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綁架遊戲》,但編劇卻一改日式的暗黑與消極,在懸疑的皮囊下潛藏救贖的筋脈,真正做到了本土化的主題改編。
除此之外,優酷的「她懸疑」系列劇以《白色月光》《女孩們在那年夏天》《刺》等為代表,以家暴、性侵、性騷擾等敏感犯罪事件為內核,探討生育歧視、職場歧視等性別權力問題。關注女性面臨的社會困局,聚焦女性的成長,突破了傳統的「婚戀」、「婆媳」等內容束縛,開拓了女性主義題材的疆域。
採用短劇模式,結構複雜化
以愛奇藝「迷霧劇場」為代表的網絡懸疑劇採用短劇模式,節奏緊湊、結構複雜,抽絲剝繭,環環相扣,實現敘事形式的革故鼎新。
當下短視頻高度發展,各類娛樂手段日新月異,冗長拖沓且無特點的長劇已難以吸引觀眾的好奇心與注意力,在「快節奏」與「碎片化」網際網路時代,短劇勃興是時勢使然。相比於電視劇動輒四五十集的龐大體量,網絡獨播劇一般不超過24集,偶有超規,一般也會以分季的方式進行切割。愛奇藝「迷霧劇場」出品的5部懸疑劇均為12集短劇,每集時長在45分鐘左右。騰訊的自製懸疑劇稍長,以16集為主。最為獨特的是優酷,以24集為限,具體集數不定。最短的《女孩們在那年夏天》採用英式迷你劇形式,僅有3集,每集60分鐘。與短劇模式相對的是敘事結構的複雜化,今年的網絡懸疑劇基本都採用多線並行結構,以非線性的敘述方式加強故事的懸疑感。雙線並行、雙重敘事時空迭合、限制性視角、第一人稱視角等花樣迭出,令觀眾深度沉迷於敘事的迷魅之中。
總之,2020年國產網絡懸疑劇以現實主義精神為創作圭臬,深耕內容和質量,以凝練的短劇模式,嚴謹複雜的結構,極富吸引力的懸念設置,實現了懸疑劇敘事水準的升級。
作者|楊曉林(同濟大學電影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孟暢(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碩士生)
文編|劉莉娜
美編|潘華佳
原標題:《國產懸疑@2020: 敘事突破▸微評◂》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