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水的同時,山西省永濟市對生態環境、人居環境進行全方位治理,市區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資料圖片)
立足「黃河沿岸、三晉門戶、文明之源、生態富地」的生態建設定位,近年來,山西省永濟市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地理優勢、文化積澱,以產業為支撐,文化為靈魂,旅遊為載體,打造沿黃融合發展示範循環圈,推動優良生態、美麗城鄉、全域旅遊互促共進。
「不是海,卻比海更美」,這是很多到過山西省永濟市伍姓湖的遊客對它的評價。
伍姓湖是山西最大的淡水湖。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上遊工業企業劇增,大量工業廢水排入伍姓湖,古人筆下的「汪汪千頃波」變成了周邊村民避而遠之的汙水湖。
為了重現伍姓湖的昔日如畫風光,永濟市開始了「刮骨療毒」式的治理,實施汙水截汙樞紐、人工溼地建設、生態護坡等一系列工程。經過綜合整治,伍姓湖重獲新生。
伍姓湖的變遷見證了永濟市在保護和打造綠水青山、發展綠色生態經濟方面所做的努力。
近年來,永濟市立足「黃河沿岸、三晉門戶、文明之源、生態富地」的生態建設定位,做好「沿黃」綠色文章,打造沿黃融合發展示範循環圈,推動優良生態、美麗城鄉、全域旅遊互促共進。
生態治理再現綠水青山
沿著平整的巡湖路往下走去,碧波蕩漾的伍姓湖漸漸出現在眼前。湖邊水草茂盛,湖中湖水清澈,讓人很難將它與臭氣刺鼻的「汙水湖」聯繫在一起。
「上世紀60年代,由於周邊工業企業大量排放汙水,再加上上遊被汙染的涑水河河水滲入湖中,湖水變黑變臭,多年不見魚蝦蹤影,連附近的村民都不願到湖邊放牧打草。」永濟市森林派出所所長朱曉勇告訴記者。
2018年,永濟市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山體生態修復和環境綜合整治上持續發力,修編了《永濟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重新定義了伍姓湖在該市生態工程中的戰略意義,啟動了伍姓湖生態修復保護治理工程,住建、環保、林業、水利等部門共同參與。工程投資7600萬餘元,建成一條650米長的平坦引道和一條景色迥異長達16.7公裡的巡湖路,栽植喬木灌木43種1.6萬餘株,花草植被38萬餘平方米。與此同時,拆除破舊違建20處3000餘平方米,清除各種垃圾4000餘立方米,並修建圍欄20公裡,以保護溼地動植物棲息生長,恢復伍姓湖原本生態。
為了徹底改善域內流域水質,永濟市又先後啟動了涑水河入黃口水生態修復工程和伍姓湖人工溼地建設。在不久前投入運行的涑水河人工溼地,記者看到,昔日雜草叢生、汙水橫流的涑水河入黃口已被一座座潛流溼地、植物塘替代,碧波蕩漾、環境整潔優美,河道自然生態面貌煥然一新。永濟市河道站負責人李卓告訴記者,涑水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多年來,由於黃河河床的不斷抬高,涑水河在入黃口地段形成了大片漫灘積淤區,給當地生態環境和入黃水質造成了極大影響。2018年11月,永濟市啟動了涑水河入黃口水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總投資3100萬元,佔地593.4畝。「經過一年多的建設,項目目前已全部完工,對黃河流域水生態修復和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治水的同時,永濟市還下大力氣對生態環境、人居環境進行全方位治理,先後制定了《沿線房屋立面改造提升規劃》《沿山生態修復規劃》《黃河灘涂八大萬畝基地提升規劃》和《沿線高標準綠化提升規劃》,從規劃、道路及配套建設、綠化提升、房屋立面改造、環境衛生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產業發展、中條山生態修復、黃河和鸛雀樓兩個生態園區建設十個方面列出了27項重點工作任務,明確了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
與此同時,永濟市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圍繞生態建設目標,對沿線涉及的鎮、村、景區以及產業等進行全面規劃、綠化、彩化等,按照晉南民俗風格對沿線的民房、牆體立面、沿街商鋪、農業設施用房、山體破損面修復及沿線綠化美化等提升工作進行統一規劃設計,目前已累計完成沿線村牌、橋涵、立面結構等40處規劃設計。
天藍、地綠、水清,如今的永濟宛如一幅清新的山水畫,街道整潔綠樹掩映、農家小院白牆青瓦……
推動「沿黃產業」融合發展
「我們合作社目前有社員51戶,養殖面積1100餘畝,吸納員工100餘人,年產成魚2500餘噸,每畝利潤可達2萬元,年總產值2500餘萬元。可以說,養魚業已經成為村裡的重要支柱產業。」永濟市沿黃段蒲州鎮楊馬村漁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志強告訴記者,今年楊馬村被納入「沿黃示範循環圈」,前些日子他們已經完成改造提升魚塘的看護房、環塘路等。「我們準備在漁業養殖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產業鏈,開發休閒旅遊項目,利用好黃河的水資源,做好楊馬村的『水文章』。」楊志強說。
楊志強所說的「沿黃示範循環圈」,是永濟市著力打造的「沿黃農林文旅康融合高質量發展示範循環圈」。永濟市緊鄰黃河,沿黃耕地及灘涂面積達53萬畝,有著豐富的沿黃自然資源,同時還有鸛雀樓、普救寺、黃河大鐵牛等著名的人文景觀。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成為當地農林文旅康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水峪口古村是永濟市文旅融合的最早踐行地。走進這個小村落,踩著青石板路,街道兩旁的商鋪青瓦覆頂簡潔樸素,汩汩的山泉從村邊穿過,清新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在這裡不但可以品嘗地方特色小吃、欣賞地方特色文化,還可以體驗遊樂項目、入住農家客棧,過一把地道的農民癮。」古村的負責人韓豔茹告訴記者,古村目前已吸引了山西、陝西、河南等省份的民間小吃、民俗工藝、民間演藝入駐,吸納了110餘家各地特色小吃。村民在此打工的有30餘人,月收入3000餘元。此外還有十多戶村民開小店,每戶月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節假日期間,日均遊客數達5萬人次」。
農旅融合、文旅融合……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地理優勢、文化積澱,永濟市以產業為支撐,文化為靈魂,旅遊為載體,沿黃融合發展示範循環圈「圈」出了融合發展的新動能、新天地。永濟市市長黃亞平表示,下一步,永濟市將持續推動優良生態、美麗城鄉、全域旅遊互促共進,做好「旅遊+農業」「旅遊+文化」「旅遊+工商業」融合發展。「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力求在優化空間布局上做『亮』、在旅遊品位上做『特』,在產業發展上做『精』,做好『沿黃』綠色文章。」(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存瑞 梁 婧)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