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9M
「目前,我們有400名工人在崗,每天可以生產8000根汽車傳動軸,產能恢復到平時的35%-40%。」24日,武漢開發區,納鐵福武漢工廠裡機器轟鳴,車間大屏幕上,顯示著排產計劃、完成情況等生產信息。
納鐵福武漢工廠車間內,工人們佩戴口罩、護目鏡、橡膠手套等操作 記者康鵬 攝
傳動軸是汽車核心零部件之一,它與變速箱、驅動橋一起,將發動機的動力傳遞給車輪。上海納鐵福傳動系統有限公司是全球行業領軍企業,在國內有六地十廠,市場份額高達45%以上。其中,武漢工廠年產傳動軸800多萬根,可裝配400萬輛汽車,是國內產量最大的傳動軸工廠。2019年,我國汽車總產量為2500萬輛,這意味著,我國每生產6輛新車,就有一輛使用的是「武漢造」傳動軸。
「我們的產品為上汽通用、上汽大眾、廣汽豐田、一汽大眾、長城汽車、東風日產、沃爾沃等32個汽車品牌、超過45家主機廠供貨,還有部分出口。」納鐵福武漢分公司執行總監王亞哲介紹,納鐵福武漢工廠佔國內傳動軸市場15%左右的份額。受疫情影響,該工廠於1月21日停工,一度對國內供應鏈造成較大壓力。
2月22日,為了給江鈴負壓救護車生產提供配套,納鐵福武漢工廠臨時召集50人左右,小規模復工。為了保障安全,員工們全都住在廠內,住宿空間不足,就在會議室裡搭帳篷。3月11日,納鐵福在武漢開發區獲批覆工,目前正在分階段、有序復工。「根據疫情發展、訂單需要,我們將逐步調整生產規模。」王亞哲表示。
他介紹,工廠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長江日報記者體驗看到,進入廠區時,需要出示健康碼,用消毒液洗手,還要再經過一間裝有殺毒噴霧的帳篷,層層過關。車間內,工人們均佩戴口罩、護目鏡、橡膠手套等。「一天兩次對廠區進行消殺,我們甚至建議員工使用胳膊肘開門。」王亞哲介紹。
據悉,納鐵福目前在崗的400名員工,有200人集中居住在100米外的全力南職工社區,其他人均家住武漢開發區內的無疫情小區。
「目前,東風日產、上汽通用、東風本田等客戶的需求都在強勢恢復。我們的產能也在逐步爬升,預計到月底,可以達到平時的70%到80%左右。」王亞哲介紹。
長江電氣重啟生產跑出「加速度」
一周產500套設備
為重點工程供貨
「東風汽車,34臺配電櫃;沼山建設,103臺動力櫃;中國港灣工程,146臺箱櫃……」23日,長江電氣正式吹響復工復產集結號,智能生產車間井然有序,一片繁忙,公司將在復工一周之內完成客戶訂購的近500臺(套)配電設備的生產任務。
長江電氣經過評估,獲批覆工復產,但疫情防控依然複雜,容不得半點懈怠。
長江電氣生產車間井然有序
復工前,長江電氣多次召開復工復產籌備視頻會議,要求嚴字當頭,毫不放鬆,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實到位、宣傳到位、檢查到位「五到位」,確保企業復產復工和員工安全返崗。
復工前夕,長江電氣提前採購了齊備的防護用品、消毒設施用品等,每天對園區、車間、辦公樓等進行無死角消殺,廠區內實行封閉管理;每天定時3次為入園員工測量體溫,如實記錄;積極宣傳防疫知識,編制出門、通勤、入廠、辦公、防護、就餐、心態、應急防護等防疫口訣;制定應急預案,設置應急臨時隔離點,以防突發狀況發生等,為復工復產做好萬全準備。
首批覆工,長江電氣到崗現場辦公80人,不少員工通過居家辦公,同樣實現高效工作。早在復產之前,長江電氣就開啟了居家辦公,利用辦公軟體、通信網絡等信息平臺,實現停產不停工;同時啟動線上學習平臺,開通科學防控、企業文化、管理技能、職業素養等綜合課程,實現停產不停學等。
長江電氣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新城表示,長江電氣將繼續高度重視防疫安全工作,嚴防嚴控,確保企業生產安全和員工健康安全。
光谷武漢天馬九成員工返崗
上崗前檢測程序一個不能少
24日9時許,26歲的潛江姑娘小繁來到武漢天馬微電子左嶺廠區,準備接受核酸檢測後再上崗。
小繁是一名研發人員。她介紹說,分批核酸檢測過關後,還要進行CT檢測和血檢,都通過後就可以正常上班了,「這麼嚴格的檢測,我很有安全感!」
天馬微電子的無人生產線 記者魏娜 攝
天馬微電子是國內最早布局低溫多晶矽、柔性顯示的中小尺寸顯示領域領先企業,145億元投資建設位於左嶺的G6生產線二期項目,將武漢打造成為天馬OLED總部基地。G6生產線總產能可達到3.75萬張/月柔性OLED顯示面板,創造逾170億元的年產值。武漢天馬僅左嶺廠區就有超過6000名員工。
3月1日,武漢天馬開始準備復工復產。12名專家從上海飛長沙,再從長沙走高速返漢,提前將生產線調試完畢,為一線員工返崗復工作準備。
3月3日起,新橋收費站、鳳凰山收費站、武漢東收費站等多個光谷進出城通道,迎來武漢天馬的返崗員工。6日,有300餘名從廈門天馬廠區調來的一線員工從新橋收費站口入城,名單和信息已經提前核查通報至檢查站。當晚7時5臺大巴車陸續進入收費站,社區民警沈豔平等上車一一核查身份信息、檢測體溫後,統一送入天馬返漢員工隔離大樓。他們經過再次核酸檢測以及14天隔離後,上線工作。
據武漢天馬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武漢天馬員工返崗率超過九成,各條生產線已經恢復正常生產,還有部分員工正在陸續返漢途中。該公司還通過各個渠道進行廣泛招聘,人員缺口不斷縮小。
據左嶺派出所所長董輝武介紹,除了天馬微電子,轄區還有華星光電以及國家存儲器基地兩大國家重點光電晶片企業正在有序復工復產,上述3家企業有近3萬員工在近期陸續返崗。除了協助返崗人員安全返漢,光谷警方還協調核酸檢測機構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確保這些企業安全復工復產。
中冶武勘技術員工相隔千裡
雲上協同辦公8天完成
以前半個月的工作量
工程施工,勘察先行。24日,記者從在漢勘察央企中冶武勘獲悉,該公司總部自23日起正式復工,國內外復工項目達81個,佔比突破七成。
2月19日,中冶武勘獲得春節後新訂單:河北邯鋼老區退城整合項目詳勘。按照項目要求,需儘快進場初勘,否則會影響後續設計等工序,耽誤整個工期。項目現場,室外鑽探點分散,需要5臺鑽機分頭作業,施工管控難度較大。按照慣例,工人鑽探操作時,至少需要3名技術人員實時監管。但受疫情影響,大部分勘察技術人員滯留在湖北省內。
中冶武勘研發團隊加班加點,在自主研發的勘察軟體「易勘通」基礎上,增加「雲協作」等功能,供遠在千裡之外的技術人員線上協同辦公。
2月23日,該公司緊急抽調兩名管理人員分別從安徽、河南奔赴現場,開展室外鑽探工作管理。他們運用升級後的「易勘通」,隨時跟進鑽孔動態,並將項目信息實時傳回武漢,請求遠在總部的審核人員開展終孔驗收。
「雲協作」辦公,不僅解決人手不足問題,還大大提高了效率。2月26日至3月4日,項目部僅用8天,便完成傳統方式至少半月才能完成的工作。
2月下旬,在「易勘通」的助力下,中冶武勘承擔的安徽馬鋼焦爐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地質詳勘等項目都已陸續復工。
此外,中冶武勘寶武集團所屬鋼廠系列巖土工程勘察施工及測繪項目、昆明市保利春湖生態青城項目、巴斯夫(廣東)一體化項目首期工程詳勘、華潤海原尖尖山風電項目樁基工程、哈薩克斯坦阿爾傑米耶夫銅礦項目、新建中老磨萬鐵路等多個項目已先後按照當地政府防疫管理等有關規定,有序復工復產。
為企業建問題清單逐項解決
臨空港累計復工復產企業475家
24日中午,眾維億方臨空港數據中心的IT運維主管聶培勇,坐在監控室裡密切注視著各個機房的運行情況。「我們春節期間一直有人留守,現在部分家在周邊的同事也開始陸續返崗復工」。該數據中心負責人魏清吉表示,數據中心裡2326臺機櫃一直都保持著十分良好的工作狀態,不少網際網路公司客戶還進行了業務擴容。疫情期間,經常有網格員登門或打電話詢問公司員工的健康狀況,提供幫助。
在東西湖東山街,武漢太福製藥有限公司自2月28日起逐步復工,目前復工率已達九成。據該公司總經理周治國介紹,復工之初,不少外地工人無法返漢,本地員工又出不了社區。「向街道申請後,他們很快協助我們辦理了員工返漢手續,還和上遊供應企業對接,為原材料運送開闢綠色通道。每次提出問題,一般都在半天內給予反饋並解決。」
武漢旭東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經營炒貨食品的企業,位於東西湖長青街,產品銷往各大商超。2月17日該公司提出復工申請,19日即收到區裡的批覆。長青街工作人員隨即跟進,協助該企業集中辦理人員返漢申請表,並安排車輛「點對點」接送員工。旭東食品工程總監餘雄偉說,截至3月22日,公司產能已經恢復到往年同期的六成,員工上崗率達到70%以上,日產食品數量達6000件左右。
臨空港經開區科經局數據顯示,截至24日,該區已累計復工復產工業企業475家。針對普遍存在的員工返崗難、原材料供應難、產品運輸難及產能恢復難等難題,臨空港街道產業辦已開展全面摸排,為每個企業建立一張問題清單,及時解決實際困難,幫助企業早日開動機器開工生產。
(長江日報記者林坤 康鵬 陳衛東 魏娜 韓瑋 通訊員胡飛 李雨生 卜王雅涵 張敏 胡娟 胡杰 陳珉 )
來源 |長江日報
編輯 | 魏煒
文章經授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