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儲物柜上線,市民體驗遇到尷尬事
儲物柜上貼有「刷臉」的正確打開方式
核心提示
隨著科技的發展,刷臉取款、刷臉支付已不再是稀奇事。近日,揚州市中心一超市外出現了刷臉儲物櫃,顧客只要刷臉就能存包取包。正在大家感慨方便時,市民夏小姐卻很糟心,她取物品時連刷了5次臉才打開。
智能便捷
刷臉儲物櫃不要密碼紙了
在市中心一家超市外,整整齊齊擺放了一排儲物櫃,與普通儲物櫃相似的是,都有個「存」「取」等綠色字樣,上方則有一塊顯示屏。當你站在顯示屏前方時,對著屏幕刷自己的臉,按照規定按下「存」,就可以輕鬆存進物品。取出物品與存物品的方式類似,也是刷臉取出。
不少前來購物的市民介紹,這個比過去傳統的白色密碼紙要便捷一些,「以前在儲物櫃存東西用白色密碼紙,掃條碼取出物品,但裝在口袋裡老怕丟了。」市民張先生說,自己曾弄丟過白色密碼紙,最後只能請工作人員幫忙,登記之後才將自己的物品取出。
有市民介紹,刷臉儲物櫃更加智能便捷化,不用擔心條形碼丟失的麻煩事。
刷臉煩惱
有市民連刷臉5次都不成功
科技化智能化方便生活,但也有諸多煩惱,市民夏小姐向記者報料,前兩天就在這遭遇了尷尬事:「存的時候很容易,但取的時候卻連刷5次才打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記者在現場看到,上百個儲物櫃擺放得十分整齊,每個櫃體上都有編號,液晶顯示屏下方貼有人臉存物、取物的操作方式。無論存還是取物,都必須保持一臂距離。
夏小姐介紹,事發當天,她在這裡存放好物品,返回來取物品時,總是顯示「驗證不通過」,系統提示其調整姿勢和表情,不停地調整連續刷5次後,她的物品終於取出來了。
記者體驗
連續3次系統顯示驗證失敗
在現場,記者體驗了幾次刷臉存取物品,存時確實只需要幾秒鐘,無論你選擇戴口罩或者不戴口罩,撩起劉海或者放下劉海,都可以順利存進去,但當你取出物品時,如果不是原樣,系統驗證就不通過。
第一次,記者戴口罩存物品,等取物品時,記者摘下口罩時,一直顯示失敗。
第二次,存放物品時,記者表情比較平靜,取物品時,記者面帶微笑,系統顯示驗證失敗。
第三次,當記者存放物品時正對屏幕,當取物品時,記者站姿略有傾斜,顯示屏驗證失敗,無法開箱。
在記者多次嘗試期間,也有市民發生「刷臉不成功」的尷尬,工作人員現場指導,調整姿勢和表情後,順利地拿出了自己的物品。
超市回應
精確度不高還有站姿表情
記者採訪了刷臉儲物櫃的管理方,該超市的工作人員介紹,之所以出現刷臉不成功的情況,一方面與儲物櫃的精準度不及支付寶有關,相對而言精準度要差一些。另一方面,還是與站姿和表情有關。
「你站的距離必須在顯示屏一臂左右,必須保持平靜的表情。」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在儲物柜上方看到了一名為「人臉存物、取物注意事項」的告示,無論是歪著頭,或者是將劉海打亂分開,亦或是流淚、大笑、吐舌頭等行為,這個系統都無法識別。
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安放機器的初衷是方便消費者,如果大家有取不出物品的時候,只需要記住自己的箱號碼,然後向工作人員求助,可以人工開鎖。
記者 陸康潔 文/圖
專家提醒
謹慎!刷臉有風險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不斷發展,刷臉應用的場景越來越多。從刷臉支付到刷臉取錢,從刷臉開門禁再到刷臉解鎖手機,從刷臉安檢登機再到刷臉認證辦事……刷臉時代已悄然來臨,深入到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即將進入的靠臉生活的年代,便利與風險總是並存的,要牢記「刷臉有風險,應用需謹慎」,個人要採取有效措施有效保護自身臉部信息。」專家指出,隨著人臉識別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越來越普及,很多人都把人臉識別萬能化了,實際上,高科技應用的背後依然有可能存在風險、漏洞,沒有絕對的安全概念可說,因此,在設計隱私、支付等高級別安全場景使用時,注意將人臉與聲紋、指紋、虹膜及其他生物認證信號相融合,而不是單一的採用人臉識別技術,這樣安全係數會大大提高。
新聞延伸
「刷臉」種種「刷臉」取錢
無需帶銀行卡,也無需手機掃碼,只需一張臉,就可以在ATM上取款,這樣的場景已經不是想像了,它已經成為現實。如今,揚城多家銀行已支持「刷臉取款」,也意味著,我市銀行業已全面開啟「刷臉時代」。
「刷臉」辦卡
2019年12月1日起,電信企業在實體渠道全面實施人像比對技術措施,人像比對一致後方可辦理入網手續。最新的「人像比對」技術是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將採集到的人臉特徵和用戶身份證的照片進行比對,從而確定是否為同一人,也就是確認「你是不是某某人」。
「刷臉」回家
「不用帶門禁卡,只要往這一站,門就自動打開了!」今年1月7日,本報報導了月亮園小區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居民可以「刷臉」回家。刷臉神器固然方便,但也有業主表示擔憂,如何保證「用臉」安全?不會或不願使用人臉識別系統的業主,依然可沿用先前的進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