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報訊 昨天,拱墅區安置房社區三方協同治理省級標準化試點順利通過驗收,這也意味著,全省首個以安置房社區三方治理為主體的標準正式出臺。
拱墅區共有350多個住宅小區,其中回遷安置小區佔了近三分之一。如何做好回遷安置小區規範化管理,避免安置房小區成為新的「城中村」,成為拱墅區創新突破的重點。
2019年10月,拱墅區以善賢社區和蔡馬社區作為試點,走出了一條以「完善制度、陽光建管、民主自治、三方協同、智慧管理」為核心的現代型小區服務管理新模式,為全市乃至全省安置房小區的建設提供了範例。
安置房小區管理,在此之前,全省並無標準。
為了實現標準化管理,拱墅區第一時間組建了標準化試點領導小組,並著手構建安置房社區三方協同治理省級標準化試點標準體系,共收集和研製標準204項。牽頭編制了全省首個《安置房小區三方協同治理規範》和《拆後地塊管理規範》,並參與浙江省工程建設標準《城鎮雨汙分流改造技術標準》和《居住區無障礙設施設置技術標準》,編制了三方協同治理內部標準16項。
在回遷安置小區的規範化管理中,基層社會治理是重點,而拱墅區早在之前就打下基礎——2017年,拱墅區在全省率先成立三方辦,形成了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三方協同治理工作模式,讓三方成為「一家人」,集合各方力量協助解決難題,不斷提升小區服務質量,推動回遷安置小區的規範化管理。
在拱墅區開展的安置房小區星級評比工作中,評選出了一批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管理有序的「星級小區」。作為試點單位的善賢人家小區和蔡馬人家小區獲得五星級,居住品質不輸商品房小區,居民群眾的幸福感高,甚至還有不少安置房小區的租金已超過周邊商品房小區。
如今,善賢社區和蔡馬社區三方治理的機制在全區進行推廣,各個街道也逐漸形成了一些操作性強,執行力大的工作模式和典型做法,如小河街道的「清單制」、祥符街道的「嵌入式」管理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今年7月1日,拱墅區召開小區微治理工作推進會,三方協同治理正式邁入2.0版本,打造了以「小區黨組織直接領導、三方辦實體化運作、小區專員常駐統籌、多元主體協商共治」為基本特徵的黨組織領導三方協同小區微治理模式。
下一步,拱墅將補充、升級和完善安置房社區三方協同治理標準體系,打造安置房社區三方協同治理標準化管理樣板,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安置房社區的管理工作提供浙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