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嶺縣勞動力轉移就業17.3萬人 實現勞務收入21億元

2020-12-16 海外網

春風送暖化寒意,崗位下鄉暖人心。近年來,長嶺縣堅持把勞務輸出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不斷加大培訓力度,主動搭建就業平臺,勞務輸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勞務經濟已成為長嶺縣發展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據了解,2016年,該縣勞動力轉移就業17.3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1億元。

重保障——成立勞務輸出工作組

2016年,勞務工作面臨著調結構、去產能的政策槓桿,面對傳統產業相對萎縮、新興產業逐步興起的新用工形勢,長嶺縣及時調整思路,主動對接用工新需求,創新方式加大勞務輸出力度,成立了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和指導服務中心,負責指導、協調全縣的勞務輸出工作。

在長嶺縣各鄉鎮、村、社也都成立了勞務輸出組織,從而形成了—級抓一級,責任明確的體系。

契合用工方對勞動力的需求進行「靶向」培訓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精準」就業的關鍵措施。

該縣一方面從縣到鄉配齊勞務服務機構,一方面把勞務輸出納入扶貧攻堅考核目標體系,精心制訂培訓計劃組織實施,做到因地制宜、以人為本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引導性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和務工適應能力。

找門路——內引外聯拓寬就業渠道

近年來,長嶺縣藉助全省加強基層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建設的契機,在該縣24個鄉鎮、15個社區都建立了勞動保障事務所和勞動保障服務站,通過面向社會、公開報名、統一考試、擇優錄用的方式,在大中專畢業生中錄用了180多名工作人員,同時在232個行政村各設置1名勞務輸出聯絡員,進—步完善了勞務輸出工作網絡。

健全規章制度和運作程序。、該縣各級勞動保障服務機構按照統一規範、統一運作的要求,建立健全了有關規章制度13項,並制定了農村勞動力資源統計表、勞務輸出意向調查表、勞務輸出登記表等8種表格臺帳。

對信息收集反饋、勞動技能培訓、組織輸出護送、回訪慰問、維權服務等環節,都制定了統一規範的工作制度,從而保證了全縣勞務輸出工作規範運行。

健全勞務用工信息收集體系。為提高人力資源信息收集,該縣在縣直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以及鄉村聘任了260名信息員,建立起龐大的勞務輸出信息員隊伍,通過他們搞好調查摸底,建立基礎資料臺帳,對勞務資源、輸出意向等信息實現了及時快速傳遞。

不斷完善培訓體系。近年來,為提高輸出人員的綜合素—質,該縣切實加大了輸前培訓工作力度。以各種培訓機構為依託,及時對農民進行輸前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勞動技能、法律常識等。

狠抓基地建設。為促進勞務輸出工作的健康發展,該縣制定了勞務輸出資源基地和勞務輸出基地建設規劃,明確了建設標準和考核辦法。目前,全縣已在大連、北京、廣州、青島等地建立勞務輸出基地20個。

敲門磚——宣傳勞務輸出改變就業觀念

勞務輸出不僅要瞄準大型企業,更要著眼服務本縣經濟發展。近年來,該縣不僅竭力推動勞動力高質量對外輸出,更想方設法在縣內開闢就業崗位,讓農村勞動者「既掙錢又顧家」,形成「內外互補」的有組織有規模多元化勞務就業格局,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據悉,長嶺縣成立了勞務輸出宣傳隊,在全縣22個鄉鎮、15個社區進行宣傳,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民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走出家門天地寬」的新觀念。

接大局——全面提高勞務輸出整體水平

近年來,該縣按照「政府推動、市場拉動、政策促動、有序流動」的工作思路,認真開展各項勞務輸出服務工作,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有力地推動了全縣勞務經濟的快速發展。

多年來,長嶺縣共收集勞務輸出信息10000多條,篩選可操作信息2000多條,組織集中輸出勞務20餘萬人。

加大幫扶力度。該縣加大了小額擔保貸款力度,對有意回鄉創業,又經濟困難的外出務工農民,進行小額擔保貸款扶持,最高每人可以貸款10萬元。

精心打造長嶺勞務品牌。為培育和樹立勞務品牌,提高社會信譽,擴大輸出市場,在組織輸出過程中,嚴格把關,保證了輸出人員質量。目前,長嶺縣的保安、家政服務、吉林大姐等在長春、大連和北京等地已小有名氣,初步形成了品牌效應。(張格晶)

責編:海聲

相關焦點

  • 「國新辦發布會」雲南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12萬人
    王予波介紹,雲南是人力資源大省,轉移就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脫貧方式。我省全力抓穩崗就業工作,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逆勢突破增長。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12萬人、轉移就業率達70%,同比增加288萬人、提升13個百分點;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達318.2萬人、轉移就業率達到71%,同比增加34.1萬人、提升9個百分點,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河南2020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81萬人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農民工能否順利就業,關係到全省就業基本盤。為了讓農民工好就業、就好業,我省多措並舉,出臺政策、提供培訓,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累計3086萬人,其中省內就業1850萬人,省外輸出1236萬人。近年來,來自河南的務工人員越來越「吃香」,實現了人才與市場的共贏。
  • 高臺:實現勞務創收7.88億元
    通訊員 方惠琴 楊武明今年以來,高臺縣人社局緊緊圍繞貧困勞動力「出得去、留得下、穩得住」,採取加強勞務對接、優化輸轉結構、強化技能培訓、完善市場功能、落實獎補政策、建設扶貧車間等措施,輸轉城鄉勞動力3.15萬人,實現勞務創收7.88億元。
  • 高臺勞務創收6.62億元
    今年,高臺縣圍繞貧困勞動力「出得去、留得下、穩得住」,採取加強勞務對接、優化輸轉結構、強化技能培訓、完善市場功能、落實獎補政策、建設扶貧車間等措施,輸轉城鄉勞動力3.15萬人,實現勞務創收6.62億元。   積極拓寬輸轉渠道,持續推進轉移就業。
  • 「十三五」期間平涼實現勞務創收569億元
    「外輸」勞動力 「內拓」就業崗「十三五」期間全市實現勞務創收569億元平涼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小鳳記者12月15日從市人社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市深入實施勞動就業全對接行動,堅持市場化運作、行政化推動,加快勞務產業與牛果產業開發
  • 圖木舒克市團場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突破性進展
    新華網烏魯木齊12月3日電   今年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以向東莞企業成功派遣103名少數民族富餘勞動力就業為標誌,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了解,為加快推進師市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師市制定下發了《第三師圖木舒克市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實施辦法》採取「向師市工業企業轉移一批、團場二三產業吸納一批、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自主創業等其它途徑就業一批」的思路及「疆內轉移與疆外轉移」相結合的方式,確保了師市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有效開展。
  • 魯渝勞務扶貧協作:讓重慶赴山東就業貧困勞動力「願意來」「來得了...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高超記者從重慶市人力社保局獲悉,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山東、重慶兩省市不斷健全完善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採取「一三三三」工作法開展魯渝勞務協作,實現貧困人口就業4640人(其中就地就近就業3725人,轉移山東就業915人)。
  • --周濟部長在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
    其中,江蘇省教育、勞動、農業等部門聯合實施了「5112教育富民工程」,計劃培訓轉移500萬農村勞動力, 2001-2003年全省教育系統進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288萬人次,直接轉移農村勞動力62萬人,其中向境外勞務輸出5萬人;浙江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省教育廳自2001年起,實施了「百萬農民培訓工程」和「百萬職工培訓工程」,2003年培訓119萬人次;四川省政府實施的「5511」工程,要求從2003年到
  • 【湖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湖南待覆工貧困勞動力實現動態清零 已...
    5月22日,記者從省扶貧辦獲悉,今年,湖南克服疫情影響,多措並舉,促進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截至5月15日,全省貧困勞動力已轉移就業196.1萬人,去年底登記為就業狀態的196萬貧困勞動力已全部復工就業,待覆工貧困勞動力實現動態清零。  精準對接,推動貧困勞動力跨省轉移就業。
  • 山西2019年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城鎮新增就業54.79萬人
    就業結構不斷優化2019年全省就業人員中,第一產業為666.7萬人,佔比35.0%,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為396.2萬人,佔比20.9%,下降2.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為839.6萬人,佔比44.1%,上升1.0個百分點。
  • 江蘇吸納84.75萬貧困勞動力在蘇就業 對口幫扶彰顯擔當
    省人社廳10月21日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外部環境相對困難的情況下,今年以來全省新增6125名對口幫扶地區貧困勞動力來蘇就業。截至目前,江蘇共吸納中西部貧困勞動力84.75萬人,超時序完成國務院扶貧辦下達的考核任務。
  • 省扶貧辦副主任張智勇:5年減貧561萬人
    通過精準有效幫扶,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從2010年底的1006萬人,降到2015年底的445萬人,共減少貧困人口561萬人,貧困人口規模由全國第三位降至第五位,貧困發生率由17.73%降至7.84%;51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人均GDP、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分別達到21545元、1014元,較2010年分別增長84.2%、12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575元,比2010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
  • ...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15.3萬人次;工傷保險待遇每月增加129元...
    記者從地區農業農村局了解到,2019年地區種植棉花750萬畝,其中實現機採面積300萬畝,機採率超過40%,預計今年可為地區節約勞動成本3億元,減少外來拾花工11.2萬人次。 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地區新增機採棉種植模式播種機2454臺,100馬力以上拖拉機700餘臺,自動駕駛導航儀340套,高效植保機械1079臺、採棉機238臺,用於機採棉生產機具的補貼資金達1.3億元。
  • 2019年人社年終盤點:城鎮新增就業累計1279萬人
    "全國前11月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279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64萬人,已經完成全年130萬人的目標任務;2019屆高校畢業生目前就業水平與往年基本持平;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較去年底分別增加2054萬人、813萬人、1500萬人;共查處工資類違法案件5.1萬件,為73.5萬名勞動者追償被拖欠工資等待遇
  • 黔東南州「343」舉措抓實貧困勞動力就業信息精準工作
    堅持將貧困勞動力就業信息精準工作納入脫貧攻堅指揮機構、勞務就業扶貧工作專班、穩崗就業工作專班的職責範疇,壓實責任,高位推進,狠抓落實。一是脫貧攻堅指揮機構統抓。州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將貧困勞動力就業信息精準工作作為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工作,認真研究部署,統籌推進落實,並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督查調度、跟蹤問效。
  • 阜蒙縣雅舒服裝設計學校第一期貧困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
    阜蒙縣雅舒服裝設計學校第一期貧困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
  • 都勻:拳拳出招,就業扶貧顯成效
    近年來,都勻市堅持把就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首要任務,緊緊圍繞中央、省、州、市脫貧攻堅的總體部署和要求,以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為抓手,進一步整合資源,全力加強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深入推進勞務協作新模式,積極創造就業崗位,全面增強就業服務功能,不斷加大就業困難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援助工作力度,「拳拳出招」促進勞務就業扶貧顯成效。
  • 株洲穩定和擴大就業取得積極成效 近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6.85萬人
    2013年以來,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6.8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6.44萬人;實現失業人員再就業19.81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5.55萬人,「零就業」家庭保持100%動態清零;全市完成各類政策性補貼培訓近15萬人次;全市共舉辦各類招聘會近2500場,提供就業崗位207.21萬個,達成就業意向41.91萬人。
  • 精準對接勞務協作 加大就業扶貧力度
    今年,秀洲區再次攜企業在若爾蓋縣舉辦就業扶貧現場招聘會,加大兩地勞務協作就業扶貧力度,促進若爾蓋縣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本次招聘會共組織了福萊特玻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恆諾微電子(嘉興)有限公司、嘉興金慧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參加,提供工作崗位457個,涉及生產操作工、搬運工、模壓員、檢驗員、技術員、酒店服務員等多個工種。
  • 4年培訓農村勞動力1605萬人次
    記者近日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悉,2016年至2019年,全省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1605.59萬人次,大規模的職業培訓有效提升了農村勞動者的技能素質。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我省以人社部門牽頭,聯動扶貧、農業、科技等多個部門,採取有力措施,大力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技能,促進技能就業。2016年以來,我省將就業補助資金的增量部分全部用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並給予深度貧困地區和「直過民族」地區每縣不低於200萬元的專項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