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閩南倫敦會基督教史 1934年出版 惠安周之德編輯 惠安賀仲禹校正):
神詩羅馬字之起源
詠詩者、歌頌上帝之聲、有所感而發於言也。初英長老會牧師寶為霖、著神詩合選、依律體詩而作、婦孺苦於文字艱深、誦其音不能通其義、有失頌讚之至誠、養君因創作白話詩歌、以祛其弊、即養心神詩十三首也。然以我國失學者多、僅用漢字、難期普及、遂與美國歸正教牧師、同編羅馬字、俗稱白話字、法用英文字母、略加改變、共成廿三字母、聯綴切音、凡廈門語言、舉可拼而得之、毫無格格不入之病、無論婦孺、用功一月、可自為師、或著小說、或寫故事、或作詩歌、均有揮灑自如之樂、始以是譯養心神詩、繼以是充填 新舊約書、目不識丁者、不匝月間、可讀聖經、以究探真理、可工吟詠、以讚美耶穌、其愉快為何如耶。迄今閩南、臺灣、南洋群島等處、白話字甚為通行、其裨益誠非淺鮮也。
淺譯:
」神詩「:指歌頌上帝的詩歌,也稱為「聖詩」。
羅馬字聖詩的起源
基督徒所創作的詩歌,是源自於內心的感動而發出來的。基督教傳入閩南後,英國長老會牧師寶為霖編輯《神詩合選》,是按律體詩的規範編輯創作的,婦女兒童因文化水平有限,雖然能朗誦得出來,但卻難以明白其中所表達的含義,在唱歌時無法真正表達出歌詞的意境,所以養君創作白話文詩歌「養心神詩十三首」,得以改正律體詩的弊端。但考慮到失學的人多,單用漢字,很難普及,所以跟美國歸正教牧師一同編輯」羅馬字",民間叫做「白話字」,使用的是英文字母中的二十三個字母,只要是廈門話都可以拼得出來,而不會感到格格不入,不論是婦女兒童,只要花一個月,就可以學成,或寫小說 ,或寫故事,或字詩歌,都能揮灑自如。開始是翻譯「養心神詩」,接著就是用來記錄新舊約聖經。不認識字的人,學羅馬字後,就可以讀聖經,學習真理,可以寫可以唱,用來讚美耶穌,是多麼快樂的事。至今(指1934年左右)閩南、臺灣、南洋群島等地,白話字十分流行,使眾人得到很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