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談:現代平民教育與大學教育起源都與基督教息息相關

2020-12-15 基督教資訊平臺

教育歷來是人類發展過程中重要的部分,現代教育亦是今天世界文明傳承與發展的基石之一。但其實,國人較少了解的一個事實是:歷史上現代教育的起源離不開基督教。日前,一位教育學者在他的一次學術演講中列舉到此方面的歷史資料。

在1月10日於北京舉行的2015「宗教與法治」研討會上,基督時報同工有幸聆聽了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周詳以「宗教與教育:美國的案例與思考」為題進行的分享。他從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兩方面來介紹美國教育的宗教起源。以下是他分享的內容:

(一)基礎教育

(1)加爾文教的教育理念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作家布魯門斐博士(Samuel Blumenfeld)在著寫《平民教育有需要嗎?》(Is Public EducationNecessary?)這本引起人爭議的書時,曾為平民教育的起源作過研究。他證明平民教育之根源應回歸到宗教改革,尤其是加爾文身上。

宗教改革家相信唯一能穩固新教的方法就是讓人們(平民)親自研讀聖經。布魯門斐說道:「現代平民教育的概念,即學校教育的開始,最先是在新教改革期間於歐洲興起的。當時教皇的權威已被聖經的權威所取代。新教之所以敢起而反抗羅馬,絕大部份是讀經和解經的結果,這時,很明顯地,對清教徒領袖來說,如果改革運動要繼續生存並興旺的話,有一件必須要作的事,就是向社會所有階級廣傳聖經文學。」

加爾文在推廣教育上有極大的貢獻。美國神學家勞瑞·伯特納(Dr. Loraine Boettner)寫道:「歷史再一次清楚地見證加爾文主義和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無論加爾文主義傳到那裡,它就影響到學校的建成,對教育的普及化造成很大的衝擊。這是一種需要知識分子的制度。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它的存在和人們受的教育有著極密切的關係。」

加爾文還對教育兒童的職責有很堅持的意見。他宣稱聖經清楚地表明最終的責任是在父母,不是國家,亦不是教會,但不是由父母來控制教育。聖經非常清楚地表明父母的職責是讓兒女接受敬虔的教育。聖經教導兒女乃是神的賞賜,他們只是暫時的交由父母管理,而身為父母者有責任要讓他們接受敬虔的教育。為人父母應該用神的教育和訓誡,逐字逐句地教訓養育孩子,使他們明白神的真理。

(2)宗教教育立法

早期的6 個殖民地——普利茅斯(Plymouth),麻薩諸塞灣(Massachusetts Bay),新罕布夏(New Hampshire),羅德島(Rhode Island),康奈迪克(Connecticut)以及紐哈芬(New Haven)的產生源於殖民運動中的新驅動力量:清教主義和17 世紀的民主思想。

清教徒1620 年建立了Plymouth 殖民地,1642 年,清教徒就通過一法令,要所有的兒童均接受教育;且在1647 年通過一項稱之為《老騙子撒旦法》(Old Deluder SatanAct),在各處設立公立學校。這條例命令各鄉村需要聘僱老師。《老騙子撒旦法》的名稱和魔鬼有關,由於人們對聖經的無知,以致使它得以有機會介入人的生活裡面。

《老騙子撒旦法》可說是英國殖民地上第一條要求教育的法規:「老騙子撒旦的一個主要陰謀是阻止人們去掌握基督教聖經的知識。過去是靠用人們還不知道的語言來達到使人們無法掌握知識的目的,後來則誘使人們不去使用這種語言。」

「為此,遵照上帝的旨意下令,凡是滿50 戶人家的城鎮,必須立即任命一個教師來教本鎮所有兒童讀書寫字,它的薪俸或由兒童的父母,或由兒童的僱主,或由城鎮全體居民開支。」

「茲再下令,凡有100 戶人家的城鎮必須設立一所文法學校,以便於教師教導青年使他們有機會進入大學深造。如有城鎮無視此項法令逾一年以上者,當處以5 英鎊罰金,並將其交付鄰近學校直至履行這項法令之日止。」

(3)教育內容

清教徒用來教導兒童的教材當然是採自聖經和其它基督教的材料。新英格蘭初學課本即是藉用聖經的主題來教導字母。譬如,這本「初學課本」即用聖經中的人名來做英文字母的普遍解釋:

A:在亞當(Adam)的墮落裡,我們都犯罪了。
B:聖經Bible)的心意,希望人找到天堂。
C:基督Christ) 為罪釘死在十字架上。
D:洪水Deluge)淹沒了大地。
E:以利亞Elijah)藏在溪邊,烏鴉供養他。
F:審判使非利士FeIix)害怕。

清教徒的子女還借著所謂的「牛角書」來學習讀寫。初習者常是從一張鑲在一個有把手的羊皮紙上學習字母和主禱文。這種讓基督教和教育的關係如此親密的模式,在殖民時期過後的美國仍不斷實行著。

1787 年美國第一次國會通過《西北法令》,宣告「宗教、道德和知識對優良的政府和人類的幸福是必須的,政府應要永遠鼓勵學校的建立及教育方法的革新。」

(二)高等教育

在獨立戰爭之前,除了賓州大學之外,每一所在美國設立的大學,都是某些基督教教會的分會所設立的。即便是賓州大學,布道家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亦在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例如哈佛大學與宗教的關係。

在哈佛大學入口的石碑上刻著這些字:「在神讓我們安全抵達新英格蘭之後,我們建立家園、增加謀生技能,設立方便地點好敬拜神,也建立了市政府;緊接著我們最渴望的事情之一就是更多地學習,以惠及後代;唯恐當我們歸於塵土時,只留給眾教會一個沒有文化的職事。」

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是為訓練向印地安人傳教的宣教士而設立的。威廉和瑪麗(William and Mary)大學的建校宗旨即明言是「為傳揚基督教信仰」而創立的。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威瑟斯龐(John Witherspoon)則說:「一切和基督十字架相違的學習是被咒詛的。」

對於最早一批來到新英格蘭地區的北部定居者,那種「良好社會」或者「上帝之城」的思想深深印刻在治理者的腦海中。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一所模範的宗教社區。John Winthrop(麻薩諸塞殖民地的首任總督)就告訴他的追隨者,「我們必須考慮我們的城市建立在眾人的目光之下,這是一個山頂上的城市(a city upon ahill)。」

相關焦點

  • 民國職業教育和平民教育
    基於上述認識,黃炎培把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確定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中華職業教育社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個以研究、提倡、試驗、推廣職業教育為宗旨的全國性教育團體。華羅庚、徐伯昕、顧準、秦怡等人,都是中華職業教育社培養出來的代表。  晏陽初和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  說完中華職業教育社,再來說說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
  • 中國的「平民教育」
    中國的「平民教育」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02-04    [列印] [關閉]     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長期間(1917~1927),抱定「人人都是平等的」和「養育健全人格」的辦學宗旨,力倡勞工教育,平民教育。
  • 傳承平民教育思想,創新發展職業教育,首屆職業教育創新論壇在川舉行
    6月15日下午,由四川省晏陽初研究會主辦,四川省興華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四川時代專修學院承辦的2017年四川省首屆職業教育創新論壇在成都舉行,來自省內外1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論壇圍繞傳承發揚晏陽初教育理念、職業教育交流合作理念、培養與弘揚工匠精神,以及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相關問題展開了討論交流
  • 重溫「平民教育」的精神
    楊東平 大教育  今天重溫「平民教育」的精神,首先是要堅持面向平民的教育,堅持面向大多數人、面向農民和弱勢群體的教育公平價值。  不久前,溫家寶總理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了平民教育。他說:「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是平民,平民的素質關係到一個國家整體國民的素質」,「要使教育成為面向平民的教育,從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
  • 現代工業化的教育體制的基因起源,東亞國家教育體制的形變及探討
    他抨擊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稱大學入學考試制度非常糟糕,中國和韓國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標都是考入著名大學。他認為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年輕人應該學習不同的事情。像他這樣在日本飽受壓制的人,他對於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評,也是言出有因。 為何東亞會有這樣的教育體系呢?
  • 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教育與心理學碩士英文項目詳細介紹!
    國際基督教大學(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簡稱"ICU",由基督教長老會創辦於1949年,是一所位於日本東京都三鷹市、側重人文社科的私立大學,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成員,以其精英教育與國際化而負有盛名,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日本大學排名中位居第
  • 新約學者賴特談新書《上帝與疫情大流行》:面對災難基督教不是提供...
    該書並不長,只有96頁,主要談及面對當下的疫情大流行,基督徒應該如何反應以及延展到基督教如何面對災難等話題。N·T·賴特是一名著名的英國新約學者,曾任聖公會主教,並任聖安德魯斯大學聖瑪利亞學院的新約及早期基督教研究制教授,及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Senior Research Fellow)。
  • 民國平民教育有哪「四大怪傑」 為何說八·二七是教師節?
    民國時期的「教師節」並非9月10日,但初衷都是一樣:促進教育的發展,這與中國近現代教育家邰爽秋密不可分。作者 鄭學富1918年夏天,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翌日,晏陽初就奔赴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戰場,參加為華工服務工作,「原想教育華工,沒想到他們竟教育了我。」他說,「我立志回國以後,不做官,不發財,將我的終身獻給勞苦的大眾。」1920年,晏陽初回國。1922年發起全國識字運動,號召「除文盲,做新民」。1923年,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長。此後,他以「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為信條,一生致力於平民教育。
  • 國際思想周報|馬克龍教育改革;新生代基督教傳教士
    法國的高等教育系統非常特殊,普通大學和幾所被叫做「大學校(grande écholes)」的精英學校之間天差地別。大學校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支出遠高於普通大學,從而提供了好得多的職業訓練。只有27.5%的普通大學學生在三年後獲得了學位,25-30%的學生畢業一年後仍然找不到工作。
  • 中國人民大學李秋零教授:談基督教中國化時,同樣要對中國文化的...
    中國人民大學李秋零教授談基督教中國化。日前,中國一位著名學者、哲學教授李秋零指出此點。他說,不理解基督教的話,很難理解近代哲學。李秋零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德國古典哲學。
  • 人文教育首先發端於義大利,自14世紀中葉起,德國陸續創辦大學
    14世紀末、15世紀初,僑居義大利的拜佔庭學者、希臘文教授克利梭羅拉先後在巴維亞、威尼斯、米蘭等地從事希臘文教學,並在各城市建立學校,培養了許多人文主義學者。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多依靠王公、貴族及城市當局的支持另起爐灶來傳播新思潮與培育新人。
  • 平民教育普及第一人,吳曉波:最偉大的社會企業家
    ,並創辦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這一民間社團,帶領著一批由鄉紳、塾師、教授、藝人、留洋博士組成團隊,開始了他改造鄉村、建設農村新家園的理想實驗。,其核心就是「四大教育」實踐方法,以文藝教育治愚,培養平民知識力;以生計教育治貧,培養生產力;以衛生教育治弱,培養強健力;以公民教育治私,培養團結力。
  • 厚生立學 平民教育世紀行
    這就是「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創辦的湖南省武岡師範學校。先賢垂範,後昆繼美。發端於風雨如磐的烽火歲月,騰飛於改革開放的嶄新時代,一代代武師人秉承「平民教育」的理念,舉旗播火,弦歌不斷,繼往開來,教澤遠披,譜寫了平民教育的嶄新篇章。千年書香,百年師範。
  • 獻身平民教育的周方先生:千秋由我不由人
    兩人探尋救國救民道路的深談,使周方更堅定了致力於平民教育的信心。遺憾的是此次話別,竟成了蔡、周同窗的永訣。 分析當時的國情,周方認為中國應以農立國,以教興國,教育必須面向農村、服務農民、振興農業。就是後來湖南平民教育運動低落,周方依然「咬定青山不放鬆」,矢志不渝地致力於平民教育。1931年春,他自籌資金,在長沙市北郊楓樹坪創辦楓林中學,開創以「三化、四自、五子」為主旨的全新教育。
  • 香港浸會大學是一所具有基督教教育傳統的香港法定公立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是一所具有基督教教育傳統的香港法定公立大學,前身為1956年成立的香港浸會書院,目前共設有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傳理學院、理學院等七個學院。香港著名的好萊塢導演吳宇森就是該校校友。早就聽聞香港浸會大學的鼎鼎大名,這次來就是為了看看浸大,香港浸會大學是香港六大名校之一,也是一所亞洲前50名的大學,在內地相當於985的水平了,這裡景色很不錯,很適合念書,最出名的就是該校的亞洲第一的傳理學院了。
  • 美國教育改革:是應該走少數人的精英教育還是走多數人的平民教育
    從這裡我們可以更了解為什麼在〈教育的基本原則〉裡會提到成為「良好家庭成員」、「公民」與養成「衛生習慣」等字眼。常有人批評現代的學校承擔了過多的角色,例如家庭的角色,就是指教育政策設計者在這方面的用意。職業教育上發生的改變也會影響高中教育。師範學校往昔曾是落實教師訓練的機構,現在紛紛被教育大學或是教育學院取代。教師的訓練與教育理論的教授現在變得更專業了。
  • 韓國怎麼就成了一個基督教國家?
    到了朝鮮王朝,太祖李成桂統一朝鮮半島後尊儒排佛,出家人們一下子被降為賤民,所有的寺廟都被趕到山上。後來變本加厲,毀佛像造兵器,出家為僧被視為違反國家禁令。在朝鮮王朝5個世紀的統治中,任何復興佛教的努力都遭到儒家學者和官員的強烈反對。儘管在16世紀末時佛教禪宗稍有恢復,但是佛教一直遠離社會主流,沒有整合社會、團結人心的力量。
  • 晏陽初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的教育理念有何獨到之處?
    所以,平民教育應當以鄉村建設為依歸。箇中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中國的經濟基礎在農村。晏陽初說:「我們吃的、住的、穿的,甚至走的路都是由農而來。做衣服的棉、麻、絲、毛,作食料的米、麥、豆、蔬,蓋造房屋的木料,便利交通的公路,哪一樣不是農田的產品?哪一種不靠農村裡的勞力?可以說,整個的中國經濟基礎在於農村。」其二,中國的政治基礎在農村。
  • 鄭錦與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
    作為實施「美育」的路徑與方式,美術教育應運而生。當年的許多畫家,無論負笈海外作藝術取經,或身處國內在畫壇求索,都立志投身其中。廣東人鄭錦,正是這段歷史中繞不開的名字。然而,相較於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廣為人知的美術教育家,無論公眾或美術史研究者,多對這位建構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雛形的開創者所知寥寥。
  • 平民教育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