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可以這樣吃:當它叫洋芋的時候

2020-12-22 美食家大雄

土豆在作為全世界範圍內流行的主要糧食作物之前,曾有過一段花瓶時光。那個時候,歐洲人民對它的作用顯然發現不夠,而只對它各種顏色的花朵青睞有加。在非洲菊、百合、玫瑰、鈴蘭爭奇鬥豔的花架上,土豆花赫然在列,而且地位不低,畢竟這種原產於秘魯高原地區的植物,在歐洲大陸上還不太容易被種植出來,奇貨可居嘛。

不過這樣的歷史沒有持續多長時間,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歷史的必然,使得土豆花很快開遍了全世界,它其貌不揚的果實開始過濫的進入人類的餐桌,不被當回事了。

從中國人民給它的一類稱呼「山藥蛋、土豆、馬鈴薯、地蛋、洋芋」中,也可以看出它是多麼的不被當外人。當然這些稱呼也是愛稱。在困難時期,土豆可是救過無數人生命的大功臣。

土豆的這些別名,在中國也是有地域相關性的,比如說山藥蛋,很多南方人不明白指的是什麼,說馬鈴薯也有人鬧不清。地蛋呢?那不是地瓜嗎?不是一種水果嗎?只有當它叫土豆的時候,全國人民才統一戰線。而當他叫洋芋的時候,西北人民和西南人民自覺的站到了另一條線上。

今天要說的,就是當它叫做洋芋的時候,被做成的那些美味。

洋芋擦擦

西北洋芋切絲,可以粗獷一點,切馬虎一點也關係,切好以後撒上麵粉,用手把洋芋絲撥勻,讓每根洋芋絲上都沾到麵粉。然後上蒸鍋,隔水蒸熟。出鍋拌上蒜泥、辣椒、醬油、醋就可以開吃,這麼一傢伙碗,已經不僅僅是在吃洋芋了,是在吃西北人民心愛的麵食啊。

洋芋釀皮

釀皮是大西北人的心頭好,一個省有一個省的特色,外觀再像,味道也別有不同。

洋芋釀皮就是青海的特產,不過產量不高,因為做起來比較麻煩,所以還是以普通釀皮為主,不能常常吃到。

洋芋攪團

洋芋攪團是甘肅的名小吃,放在以前,只是困難時期的救命飯,好吃不好吃不重要,管飽才是正經。當人們不在飢餓線上徘徊的時候,自然就能發現它的美味了。調料還是一樣,洋芋品種卻已經換過幾代了,但無論如何,一碗洋芋攪團總能讓人咂嘴好幾天。

把蒸熟的洋芋去皮砸出餈粑的黏性,舀出來,淋上醋水,拌上用油炒好的酸菜、蒜苗等拌合,熱乎乎的劃拉下去,額頭冒出一層細汗,因為辣因為熱因為好吃,一碗子攪團,就這樣從胃裡暖到了心裡。

洋芋粑粑

洋芋粑粑這種叫法,好像只有川渝、雲貴、湖南幾個地方的人會叫。帶著一股親切感,同時還有一縷油香飄在鼻尖。因為洋芋粑粑大多是油炸的,也有蒸的,不過總起來說沒有過油的香。

一個洋芋粑粑可以是各種形狀的,碗底子狀的,鍋盔狀的,或者就是個隨便什麼坨坨樣,放到油鍋裡炸到金黃,出鍋瞬間就香氣噴散,讓人想立馬撒上辣椒麵,開啃。

除了造型,洋芋粑粑,也有好幾種做法,最簡單的就是把洋芋胡亂切絲,拌上豆面和好,開炸,這樣做出來的一般是碗底子狀的。稍微費工一點的,就是把洋芋先蒸熟去皮,然後壓成泥,再團成小餅子再炸熟。有的呢就在這種土豆泥裡加上茴香葉子和花椒粒,吃起來更加的香,當然,對於不會吃茴香的人來說,這粑粑就有點過分了。

各種洋芋粑粑,就是小吃攤上的明星,有了它,連帶著其他食物也更香了。

老奶洋芋

「沒牙的老奶奶也吃得動的洋芋,就叫老奶洋芋」。「最先是由一位老奶奶發明的做法,所以就叫老奶洋芋」。甭管它的名字來歷了,到雲南去,老奶洋芋絕對值得你吃一吃。

自己在家也可以做,想讓沒牙的人也吃得動,那就得作成土豆泥,光做成土豆泥也不行啊,雲南人喜歡吃酸吃辣,所以還得在土豆泥加上酸菜、加上辣椒,攙和著炒,還一定得過油才好吃,稀稀糊糊的一碗,拌在飯裡,嘖,酸香面香的,好吃得很啊。

幹焙洋芋絲

在雲南飯館裡點菜,幹焙洋芋絲和老奶洋芋一樣搶手,不過好不好吃全靠緣分,說起來簡單的一道菜,做起來好像不那麼容易。

先把土豆切絲,然後熱一鍋鏟油,再把油倒出來做備用,只在鍋面上留著薄薄一層油,這時候就把土豆絲平鋪上去,耐耐心心的用小火用鍋鏟把洋芋絲按平,同時讓它受熱均勻,一面幹焙成焦黃色了,整塊翻轉過來再加一點點熟油,繼續按壓到另一面也焦黃,撒上花椒麵、辣椒鹽才可出鍋。所以這道菜一定要先點,上菜夠慢,但值得等。

洋芋飯

洋芋飯指的是一種燜飯,把洋芋切丁切塊,和火腿肉一起燜到米飯裡,非常的香。

洋芋事先和火腿一起炒香,再燜,味道更佳。用銅鍋燜,更更佳。

洋芋片

專指類似薯片的做法,但是切法更粗獷,調料更簡單的那種「薯片」。

厚硬,冷了以後就完全吃不了了,一般是佐酒吃的,作用相當於茴香豆花生米。自家做來吃,儘量還是切薄些為好,不會浪費。

烤洋芋

烤洋芋到處都吃,弄個火堆,丟進去,差不多刨出來就可以開吃了,它不會因為你待它粗魯就不好吃,同樣香噴噴的。

而在雲南,這種香噴噴裡就會多出很多複雜的味道:各種甜鹹辣醬的味道、蒜末、折耳根、蔥油的味道.......吃一次烤洋芋,作料比吃一頓飯還多。

炕洋芋

湖北的炕洋芋,炕的是小洋芋,去皮在鍋裡炕熟,外皮焦香裡面面糯,再加上地方上特調的辣椒醬水,就是人手一盒的爆款小吃。

洋芋果果臘豬蹄

同樣是湖北特產的小洋芋,切片曬乾,煮湯的時候放進去幾片,充分吸飽湯汁的精華,一個個又回圓成小洋芋的樣子,你想能不好吃嗎?那吸的是肉汁啊,肉最好吃的難道不就是肉汁嗎?

當地人的吃法是用這種洋芋果果煮臘豬蹄火鍋,腊味融融的一鍋,還加上蒜苗的嗆香,不必眼見為實,我已經淌口水了。

炸洋芋

洋芋切成波浪狀,放到油鍋裡炸,你要吃幾成熟給你撈幾成熟,撈到盆裡,用腐乳汁和香菜、麻油、辣子面拌開,撮一小撮切碎的折耳根,嘖,一口就教你找不著北。

洋芋片夾饃

肉夾饃大家都不陌生,這個洋芋片夾饃也不應該陌生,它就是饃裡加上洋芋片。

特別之處是在於,這個洋芋片是在麻辣燙裡涮過的洋芋片,極香極辣,配上火腿腸、生菜、雞蛋一類,往饃裡一招呼,校門口一擺,它不爆款誰爆款?學生就愛吃這個,據說洋芋片夾饃最初就是在學校門口發展起來的。學生市場不容小覷啊,小吃的風向標,還得看他們。

好了,當它叫洋芋的時候,就說這麼多,期待你的補充。

(圖片整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我發現了一個秘密:管土豆叫洋芋的地兒都好吃哭了
    歪果仁把它當主食,像我們離不開米飯一樣離不開土豆,但細數起來做法似乎就只有薯條、土豆泥、土豆沙拉、土豆烘蛋…… 先把洋芋煮熟了,然後搗成泥,然後在油鍋裡反覆翻炒,因為洋芋本身就已經熟了,在油鍋裡只是為了沾點油放調料,讓它更香。
  • 土豆、洋芋和山藥是同一種東西?那麼在中國,哪裡的土豆最好吃?
    有這麼一種蔬菜,它既是菜,又能當飯吃,被稱為是蔬菜當中最不像蔬菜的植物,它就是土豆,土豆大家都不陌生,它原產於南美洲,在晚清時期才流傳到國內,雖然是外來物種,但它很快的佔據了中國人民的味蕾,成為了妥妥的「蔬菜一哥」。
  • 換個花樣做土豆 陝北人民好口福 洋芋擦擦你吃過嗎?
    在廣袤的黃土高原上,因為水土氣候的原因,土豆每年都是毫無懸念的豐收,土豆也毫無懸念地成為陝北人民的當家主食。每個家庭主婦們都會變著花樣做出不同的土豆菜式,我最喜歡的一種叫「洋芋擦擦」。「洋芋」,聽起來還有點兒小小的洋氣,表明土豆本是一種舶來品的身份。
  • 土豆特色做法,健康養胃主食,看著像是要做薯條,北方叫洋芋擦擦
    土豆特色做法,健康養胃菜,看著像是要做薯條,北方叫土豆擦擦。土豆也叫馬鈴薯,有的地方叫洋芋。土豆含有的抗菌成分有助預防胃潰瘍,它有抗菌效果功效,還不會造成抗藥性,胃不好的人可以吃一些土豆,土豆可以養養胃。
  • 麗江人吃洋芋的一百種理由!
    洋芋在麗江,就如同武漢人的熱乾麵、成都人的火鍋、西安人的肉夾饃一樣的存在。 在雲貴川三省,把「洋芋」叫成「土豆」的,一律會被貼上「外地人」的標籤。
  • 土豆的別樣風味,陝北特色洋芋擦擦,柔軟又勁道
    可能大多數的人都沒怎麼聽過這道菜,因為這是在陝北比較常見的一道菜,這還是我到陝北去旅遊的時候,吃到的,當時吃的時候感覺,還蠻好吃的,因為當時我住的是民宿,我記得當時的房東特別的熱情,我第一次吃到這道洋芋擦擦,還是出自這位熱情的房東大姐手裡,吃完之後,我就纏著房東大姐讓她教我怎麼做,幸好那位房東大姐脾氣也好,也沒怎麼不耐煩,還很開心的教我怎麼做的,現在想想感覺自己還蠻幸運的,當時要是換了一個脾氣不怎麼好的房東的話
  • 環遊中國的小洋芋,帶你去嘗各地最好吃的土豆!
    洋芋、馬鈴薯、土豆,無論你習慣叫它什麼,它都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沒有之一!做好流口水的準備了嗎,麵包君馬上帶你去吃全國各地的土豆料理! 湖南?「炸」是最能讓土豆變好吃的料理方式之一,雲南的炸洋芋,土豆塊一定要炸到表皮略微酥脆才能出鍋,之後還有一道幹拌的工序,搭配不同的調料可以拌出蒜香、麻辣、咖喱等很多種口味,雖然這種小吃高熱量、高脂肪,但絲毫不影響它佔領大街小巷
  • 巫山土豆之幹洋芋片片
    巫山景圖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和巫山獨特的山區地貌,成就了巫山土豆。如果你來到巫山,城裡的土豆香味一定能讓你欲罷不能。就算是曬乾後的土豆片,吃起來也是很有嚼勁的。巫山人稱土豆為「洋芋 」,將洋芋削皮,再切成薄片,就直接放在太陽底下曬,將土豆片裡的水分曬乾後,幹土豆片就製成了。是不是很簡單?
  • 「吃洋芋長子弟」——招牌麻辣土豆條 讓您一次就愛上它
    「吃洋芋長子弟」(子弟意指英俊、漂亮)---是雲南人的一句口頭禪。「洋芋」、「土豆」、「山藥蛋」、「薯仔」一系列別名,無不散發著中國式的語言哲學,而且兼顧地方特色。雲南洋芋以昭通的最為有名,而且吃法甚多、做法易學,常見做法有麻辣土豆、吹灰點心、煎洋芋餅、炒洋芋絲、紅燒洋芋、老奶洋芋、涼拌洋芋、酸菜洋芋湯、洋芋燜飯等等。土豆也是我們一家人最愛的主食之一,不管是煎、炸、燉、煮,還是涼拌,都特別好吃,百吃不厭。特別是招牌麻辣土豆條,從小一直陪伴著我長大,看到它,腦海裡滿滿的回憶。
  • 土豆在你的家鄉叫什麼?常吃的做法有多少?
    土豆在你的家鄉叫什麼?常吃的做法有多少?土豆在我的家鄉叫「洋芋",基本上沒有人叫土豆或者是馬鈴薯山藥蛋之類的。至於吃法種類也比較多,在過去以「煮洋芋"最出名,其次就是「炒洋芋絲」,也就是城市裡人說的「炒土豆絲」,還有一種美食就是用洋芋做的叫「蒙飯」,吃得最廣的就是「和湯",家常便飯也就是離不開洋芋。但是,現在的人吃法和過去發生了變化,除了炒著吃以外,也可配料吃火鍋,燉雞肉豬肉等,也是相當的好吃。
  • 洋芋在重慶的這些銷魂吃法,你都吃過沒?
    土豆仿佛是一種神奇的存在,面對燒燜蒸燉煮炸烤等各種烹飪方式,它完全不帶怕的。土豆也是最具親和力且無處不在的食物,不管是大街還是小巷,國內還是國外,有人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酸辣土豆絲、可樂餅、薯條、土豆燒雞、土豆焢飯、番茄燜土豆……不管它是主角,還是烘託其他食材的配角,只要有它,盤中的每一款食物都能讓人慾罷不能!但土豆在不同的地方卻有當地的專屬吃法,在重慶,它可以做成這些銷魂的美食,不知道你都吃過沒?
  • 行影旅行|中國最愛吃洋芋地在哪?雲南人:洋芋我們有幾百種吃法
    但只有土生土長的阿哥阿妹心裡清楚,洋芋才是直擊Ta們靈魂深處的東東!洋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土豆,學名又叫馬鈴薯。如果想和一個雲南人交盆友,你可以不喜歡吃菌子,也可以不喜歡吃鮮花餅,但如果你不喜歡吃洋芋,雲南人會跟你說:不好意思,我們不認識。
  • 土豆是大眾喜愛的美食,即可做主食,也可以做菜餚!
    土豆有多少烹飪方法呢?土豆又叫馬鈴薯。常吃的做有:炒、煮、燜、燉,我最喜歡的還是土豆片炒肉,那個味道吃起來,回味無窮。常吃的做法有酸辣地蛋條,酸辣地蛋片,地蛋燉雞,地蛋燉排骨等很多種吃法。用土豆做營養好吃的薯條,這是我家小孩最喜歡吃的,基本一周要做一兩次,再也沒到外面買了。 用一個土豆洗淨切成寬厚都約一公分的條,再用水洗掉它裡面的澱粉,放入鍋裡用水煮熟撈出,放油煎炸,炸成金黃撈出,營養好吃香脆的薯條就做好了。
  • 陝西美食:洋芋擦擦,《舌尖2》中華麗亮相,不一樣的土豆吃法
    陝西美食:洋芋擦擦,《舌尖2》中華麗亮相,不一樣的土豆吃法土豆是一種非常百搭而且好物美價廉的食材,做法也是非常多樣的,洋芋擦擦就是一道以土豆為主要材料的一道菜,洋芋就是土豆的另一種叫法,這道菜是陝北人民土豆料理的代表作,如果看過《舌尖上的中國
  • 土豆的吃法有很多,常吃的做法都讓人非常的眼饞!
    土豆你喜歡怎麼吃呢?土豆在我老家叫洋芋。小時候經常期待的是學校門口的鐵板洋芋。又大又圓的洋芋,躺在黑亮的鐵板上,等著放學的小朋友來一掃而光。只見老師傅在鐵板上用鐵鏟咔咔咔一頓耍,大洋芋就變成了裹滿調料的小不點了,用小紙盒裝上一碗,只要兩塊錢。外酥內軟,又香又辣,特別過癮。
  • 吃了雲貴川地區的狼牙土豆,快餐店的炸薯條再也不想吃了
    昨天逛超市,看到了成堆的土豆,一下子喚起了我對土豆的各種記憶和想念。土豆,學名叫馬鈴薯,原產自南美洲,傳入中國才僅僅300多年,然而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馬鈴薯產量的第一大國。從鄉下來的鄉巴佬,第一次吃到城裡的油炸牌洋芋,那個驚喜和激動至今都還記得。一個大鐵鍋裡全是油,一下子倒入一大盆洋芋條,炸熟以後拌入各式調味料,撒上靈魂的小蔥花和折耳根,油光閃閃,金黃紅亮,光是瞅一眼就已經讓人垂涎三尺。從那以後,狼牙土豆便成了我最愛的零食。或許那個時候很多同齡人都和我一樣,被問起自己最喜歡的菜,最喜歡的零食是什麼,可能都會回答土豆吧。
  • ...你看畢節 | 「誰說畢節人只吃洋芋了?我們明明還吃土豆和馬鈴薯」
    洋芋粑粑「誰說我們畢節人只吃洋芋了?我們明明還吃土豆和馬鈴薯。」沒錯,我要帶你吃的第一個開胃菜當屬洋芋。作為洋芋主產區,這裡生長的洋芋是出了名的塊大口感好。為了讓洋芋的美味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們畢節人頗有些許不瘋魔不成活的意味。
  • 重慶街邊小吃「鍋巴洋芋」,原來這麼簡單!學會了你也可以擺地攤
    ,也許這就是我的小滿足,比現在很多時候都要開心。上大學以後就離開重慶的我,現在無比想念「鍋巴洋芋」的味道,麻辣焦香,吃一口滿滿都是土豆的綿軟,沙沙的,辣辣的,不要太好吃哦,在外打拼的你,是否跟我一樣,無比想念街頭那一碗呢?那就跟我做起來吧!
  • 洋芋在貴州的N種die法
    原創 小熙 江湖尋味大家好,我叫土豆(也叫洋芋、馬鈴薯)這是我第一次在「江湖尋味」公眾號上亮相我很奇怪,
  • 雲南人,都是些沒得感情的洋芋殺手
    雲南人,都是些沒得感情的洋芋殺手你看這個洋芋它又大又圓就像這個土豆它又脆又綿洋芋是什麼在雲南土豆=洋芋,也可能≈子弟雲南人吃的洋芋,可以繞地球10圈走在雲南任何一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你會發現,這裡有一家炸洋芋,那裡有一家醬香洋芋,拐角竟然還有一家乳腐洋芋......扳指計算下來一個街道最少兩家炸洋芋店,把雲南叫做洋芋大省真是一點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