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恢復高考制度40多年後,大學生早都不是當初的「稀缺資源」了。而改革開放40年後,本來人人都有的住房保障,反倒成了「稀缺資源」。
尤其是和城市上學資格綁定的「學區房」更是天價,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基本沒有可能在上學的地方買一套學區房。曾經每一個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大學生最不需要考慮的就是分配到手的住房,現在反倒是斷絕年輕人生育念頭的「市場計劃生育」。
殘酷的市場邏輯
市場經濟從來都不是含情脈脈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利益最大化。
對於那些畢業後無法留在北上廣深的學生,回鄉是唯一的出路作為無法賣出高價的「劣質勞動力」,普通大學生只能被驅趕到其他地方,這就是市場經濟。就像食物不足的時候只要成批的餓死窮人就好,保證商品的價格,能買的起的人才有「需求」。
所以美國的商店從不排隊,因為再稀缺的資源,都比能買得起的人更豐厚。蘇聯計劃經濟時代大家都在排隊,因為再稀缺的資源,咬咬牙每個人都能買起。
作為兩種不同的商品,大學生和學區房可以稱得上供需關係極度不平衡的兩個代表。
普通大學生作為廉價高素質勞動力,首先是使用價值不高,大多數企業已經升級到了依賴資本、技術、高精尖人才增殖的時代,普通應屆畢業生不值錢。
其次是成本極低數量巨大,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有考上大學的機會,每一年的大學生產出都是固定甚至增長的,但企業對普通大學生的需求卻在逐年降低。因為企業的發展就是擺脫人力成本提高單位人力產出的過程,勞動力素質越高淘汰的勞動力也就越多。
最後是交換價值極易折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25歲大學畢業到35歲開始精力衰退,這樣的商品折舊速度太快連抄底投資的價值都沒有,更何況還有前期的學習培訓過程。
大多數人憧憬著月薪過萬,出任CEO一夜暴富的夢想。但這樣的高精尖人才總是少數,大多數人只不過是企業的工具人。
而且還是容易替換的低成本工具
如果不是國家政策卡著最低工資,並給招夠應屆生的企業一定優惠,那有什麼招普通應屆畢業生的企業,資本又不是出來開善堂的。
還不是賣國家政策一個面子,選擇相對收益更高的應屆生。相比於供過於求而極度廉價的大學生,學區房雖然昂貴稀少甚至沒有多少使用價值。
但依然比大學生值錢多了,這就是供需關係的另外一極。相比於需求方只有企業,供給方卻是全中國的大學生勞動力。
教育是人人都需要給孩子考慮的剛需,但供給方卻是多年來被市場規則集中在城市的稀缺資源。在中考不斷減負的同時,飽和式的補習班讓中考成績變得不再有選拔的意義。
反倒是一套學區房,一個城市人的身份,一些根深蒂固的社會關係更為重要。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再由個人的能力決定,更多的是由父母的能力決定。
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分配製度,並不是最能利用教育資源的學霸獲得資源,而是對教育資源出價最高的人獲得資源。
如果每個人都需要麵包,市場經濟的規律是價高者得,買不起的人可以餓死,但不可以破壞規則。
如果高考是一個無法投機取巧的公平競爭,那就在高考之前的幾次競爭淘汰對手。學區房只不過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場選拔,教育資源集中在城市,能在城市養育後代的精英才能上得起好學校。
學區房雖然老破小,但是可以提供一個寶貴的學位,在孩子完成學業考上大學之後還將房屋出售。大學生雖然看似有希望,但是大概率只能找一份餬口的工作,並在幾十年之後失去價值。
房價可能會上漲,但不是每一個勞動者都有資格漲工資。面臨矛盾的時候市場經濟從來不想著做大蛋糕人人有份,而是讓分蛋糕的人變少。
這就導致從經濟學上看
「知識改變命運」就是一句屁話
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預測,市場經濟總是資本的回報率大於勞動的回報率。
說人話就是:投資一套房子比投資子女教育更有價值。
房子有三六九等分地段,孩子也有北大和北大青鳥的區別。如果一個家庭的經濟條件是恆定的,那麼在不發生統計學誤差的情況下,同樣的錢供孩子高考不如買套房讓孩子當房東。
這是經濟學上的最優解,也是輕易可以驗證的正確解。但卻是中國人絕對不願意接受的結果,所有人都想著「知識改變命運」。那結果只能是「知識」無法改變命運。
越來越多的優質大學生讓應屆畢業生工資進一步降低,一批批想留在城市的農村學子搶奪供給量不變的下一代教育資源。
被淘汰者黯然神傷,贏家就能通吃麼?
投資學區房,本質上還是為了子女的教育服務。教育本身是投資勞動力,但勞動力的回報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社會制度都不會比資本的回報率更高。
當經濟高歌猛進,網際網路神話傳遍天下的時候,資本翻倍增殖,勞動力只不過是能年薪百萬買得起房,獲得了留在一線城市被資本當工具的資格。
當經濟新常態,各大行業瘋狂裁員保利潤的時候,資本仍然能從企業裡拿到利潤,勞動力卻已經降薪甚至失業,信用卡房貸車貸無法償還。
當經濟危機襲來,工業化進程被外國資本抽走脊梁,資本尚能夠保證自己的生存,勞動力卻被逐入農田,像祖祖輩輩的人民一樣求一個風調雨順。
作為勞動者,你只是失去了生命,但是資本失去的可是寶貴的剩餘價值!
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就是為了資本的增殖而服務的,如果代價是你的生命,又怎麼樣呢?你又不是資本。
除非有人能逆市場分配資源
說人話就是把資本搶過來分給每個人,人人都有麵包吃或許最終人人都吃不飽,但是不會一小部分人吃麵包撐到浪費,大部分人吃人最終還是要餓死。
《紅星照耀中國》裡有這麼一個故事,作者問根據地山上的放羊娃:「紅軍是幹什麼的?」
當年一個八歲的小孩都能脫口而出:「紅軍是幫著我們打資本家的。」
現在即使是最高學府出來的大學生,深有做工具人成為廉價勞動力的覺悟,卻不知道自己遭受的痛苦到底源自何處。他們還以為,向來便是如此,只不過是他們不夠優秀,全都是他們的錯。
畢竟當年的先鋒隊,真的是先鋒,稀少而精銳,至少大多數人都是全心為革命。但是他們成功的太快了,擴張的太快了,做什麼都太快了。
我不知道他們是否發生了變化,但是當投機者中間派大批湧入先鋒隊的時候,先鋒隊肯定稱不上是先鋒隊了。
20200727hxc
如果今日之中國,有人為避免餓死而搶劫麵包,不知道是該維護人民的命呢,還是該維護人民法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