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追憶曾憲梓博士:他是梅州人尊敬的「憲梓伯」

2020-12-20 金羊網

羊城晚報記者追憶曾憲梓博士:他是梅州人尊敬的「憲梓伯」

金羊網  作者:危健峰  2019-09-22

筆者有幸,曾多次採訪曾憲梓博士。其愛國愛港愛鄉的情懷、勤儉樸實的作風、勇於學習改革的精神無不令人敬佩。

曾憲梓 新華社 發

金羊網記者 危健峰

2019年9月20日,梅州的天氣少了悶熱,有了些許秋天的涼意。下午四點左右,有關曾憲梓博士逝世的消息傳來。聞之,不願相信。

稍晚,香港金利來集團發出訃告。梅州人的「憲梓伯」真的走了!

筆者有幸,曾多次採訪曾憲梓博士。其愛國愛港愛鄉的情懷、勤儉樸實的作風、勇於學習改革的精神無不令人敬佩。由此,筆者嘗試從細微之處呈現作為客家人的曾憲梓。

「大家叫我一聲『憲梓伯』,我就非常高興」

在客家人的語言習慣中,「伯」不單指有親屬關係之人,更多的是對長輩的一種尊稱。作為典型客家人的曾憲梓,雖有許多頭銜和榮譽,卻喜歡大家叫他「憲梓伯」。他總說:「什麼慈善家、博士,大家叫我一聲『憲梓伯』,我就非常高興。」

曾憲梓對各種社會榮譽「看得開」,而「憲梓伯」,一個普通的稱謂,拉近了心靈的距離,沒有富商的「壕」也沒有成功人士的「傲」,更多的是長輩的親切、和藹。

在梅州鄉親的印象中,「憲梓伯」素來親切細心。他在梅州的住處位於城市花園,很多人到這裡拜訪他。每一次有客人到來,曾憲梓都會穿好正裝、系上領帶,以最佳的狀態出現在大家眼前。在他看來,這是對來訪客人的一種尊重。對於一位年逾八旬、身體患病、腿腳不便、坐著輪椅的老人,堅持這樣做,確實不易。

2015年10月,筆者隨當地人員看望在家休養的曾憲梓,交談後大家合影留念。他看到我們幾個記者站在旁邊,就招招手說:「來來來,你們也跟我照張相。」坐在曾憲梓旁邊合影時,他忽然拉住筆者的手,緊扣在一起。正當筆者感覺不好意思時,他開玩笑說:「不要緊張,笑一下,照出來才靚。」

細微之處見溫暖。在很多場合,如曾憲梓回到捐建的學校看望師生,他都主動問候大家,並說一句:「不好意思,我身體不便,讓大家久等了。」

「一日三餐,蘿蔔乾、鹹菜綁白粥一樣過」

出生於貧苦家庭、白手起家的曾憲梓始終保持著勤儉節約的本色。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日三餐,蘿蔔乾、鹹菜綁(配)白粥一樣過。」

曾憲梓在家宴請重要客人,肯定沒有燕鮑翅,但他一般會叫做飯的阿姨多買點雞鴨魚等肉菜,其他多是梅菜扣肉、豆腐、肉丸等家常的客家菜。如果真的要講什麼「豪華」的,那就是飯後他會安排甜點——每人一支幾塊錢的雪糕。

雖然曾憲梓非常節儉,但他對慈善和公益事業卻非常慷慨。嘉應學院憲梓大樓、梅縣扶大憲梓中學、梅州市曾憲梓中學、曾憲梓中心小學、麗群小學、曾憲梓體育場、憲梓大道……在梅州,到處都可見以曾憲梓命名或他捐建的學校、橋梁、道路、醫療設施等。據不完全統計,他先後對梅州捐款2億多元。

「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的今天,報效祖國是我的終生理念」

2018年10月1日,曾憲梓梅州的家中一面鮮紅的五星紅旗高高掛起,不大的客廳圍滿了社會各界人士,一條「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周年」的橫幅非常顯眼。「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一身正裝的曾憲梓帶領大家高歌起來。

「國慶唱歌」是曾憲梓多年來一直堅持的「節目」,這個節目裡只有兩首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祖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的今天,報效祖國是我的終生理念……我人生學唱的第一首歌曲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也教會了兒子這首歌。」曾憲梓在多個場合都說起這番話,現在回憶起來,他對祖國的深情依然感動著每一個人……

他是深懷愛國心的知識分子

金羊網記者 張璐瑤

十二年前,2007年的京華三月,羊城晚報記者孫朝方和曾璇在北京飯店的一間客房裡,對時年73歲的曾憲梓博士進行了兩個半小時的獨家專訪。

「他是一位非常有愛國情懷的知識分子。因緣際會,他做生意賺到了一些錢,卻毫不吝嗇地把這些錢捐出來報效祖國。」那一次的採訪,給曾璇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於國慷慨於己卻節儉

那一年的全國兩會,羊城晚報特稿組派出了一組深度記者,用一種較新鮮的體例,對一批知名代表、委員進行訪談。接到羊城晚報的採訪邀約,曾憲梓很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我也是客家人,跟他是本家,他把我當成本家小妹子,採訪中格外有一分親切在。」曾璇回憶道。

在她看來,曾憲梓做生意非常有天分。在百貨公司設立專櫃、在內地電視臺打廣告、在內地設廠等,改革開放初期的很多商業模式,都是他開創的。

當年採訪中,曾憲梓和羊城晚報記者講了一個故事:早些年香港領帶很貴,剛出來工作的年輕人需要卻捨不得多買。他很早看到這個商機,沒錢開店,就自己在家裡車了很多條不同款式的領帶,裝在箱子裡,走街串戶,挨個公司去推銷,很快打開了局面,最終成為香港「領帶大王」。

曾憲梓的領帶生意越來越紅火,他的愛國心也一如既往。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他捐資支持國家教育、航天、體育、科技、醫療與社會公益事業,歷年捐資逾1400項次,累計金額超過12億港元。

採訪中,曾璇驚訝地發現,這位老人於國家社會如此慷慨,自己卻非常樸實且節儉。「他跟我們說,來香港,我請你們吃飯。我們以為是客套話,但他很認真地說,我經常在家裡款待朋友,我很會做肉骨茶,客人可喜歡了,又好吃,又不破費。」

做生意只為實業報國

那一場深談長達兩個多小時。曾璇慢慢覺得,對於曾憲梓來說,賺錢不是他的目的,他其實是一個很傳統的人。在他看來,讀書,做學問,當科學家、專業人才,報效祖國,才是正事。做生意,只是他實業報國的一種手段。

採訪時,曾璇問了一個提綱外的問題:「您畢業於中山大學生物系,但後來的工作跟專業沒有特別大的關係,這是否也說明,不需要讀很多書,也可以做成一番事業?」

聽到這個問題,曾憲梓反應很大。他說:「怎麼能這麼說呢?讀書怎麼會沒用呢?」

「他當時說了很多,批判讀書無用論。給我的感覺就是,他是很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曾璇說。

今年9月20日,曾憲梓去世的消息在曾璇的朋友圈刷屏了。「老人家一輩子都在為國家進步發展作貢獻,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都很難過,像他這樣的愛國商人太可貴了。」

廣東多所學校留下寶貴「憲梓印記」

他心系教育,一生為教育捐資近5.9億元

金羊網記者 張璐瑤

曾憲梓科學館、曾憲梓中學、曾憲梓堂、曾憲梓樓……走進廣東各大中小學校園,曾憲梓留下的印記隨處可見。

1934年,曾憲梓出生在梅州一個貧苦家庭,幼年喪父,曾因家貧交不起學費而輟學,靠著資助,他才得以讀中學、大學,196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中山大學生物系。難忘祖國對他的培育,曾憲梓尤其心繫祖國、家鄉的教育事業。歷年來,曾憲梓僅在教育領域的捐贈就近5.9億元。

「我總是鞭策自己:曾憲梓,你是受了祖國的恩惠,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盡職盡責回報祖國、回報家鄉!」斯人已逝,卻為祖國、為廣東的教育事業留下了諸多寶貴財富。

捐助廣東多所學校

在母校中山大學,從1988年起,曾憲梓先後捐建和援建了博物館、中山樓、曾憲梓堂、曾憲梓堂南院、曾憲梓大樓、教授樓等行政、科研、教學、醫療大樓和宿舍,以及設立曾憲梓獎學金、曾憲梓靈長類研究基金和曾憲梓醫療科研專項基金,先後捐資予母校的金額達5300多萬元。

在中山大學博物館捐贈儀式上,曾憲梓說:「我的錢,不會留給後代,都會奉獻給國家。」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曾兩次救了他的命,他一直感恩在心。2016年,他帶病再次向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捐資500萬港幣。

除了母校中山大學,曾憲梓捐資助學的身影,出現在眾多校園裡。

曾憲梓科學館是暨南大學學子都非常熟悉的地方。1980年起,暨南大學復辦不久,曾憲梓就捐助經費港幣5萬元;1987年,為支持華僑高等教育發展,曾憲梓向暨南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100萬元港幣;1999年,捐贈1000萬人民幣興建暨南大學曾憲梓科學館;2013年,再向暨南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100萬元人民幣支持辦學。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圖書館、教學樓,廣州醫學院曾憲梓圖書館也都是他出資捐建的。

在家鄉梅州,他更是不遺餘力捐資助學,並積極發動海外鄉賢為教育事業作貢獻。去年11月8日,84歲的曾憲梓坐在輪椅上出席梅州曾憲梓中學25周年校慶,表示將再捐2000萬,用於支持梅州教育事業。他說:「我身體不好,但是我一定要來,因為我有好多話要跟你們說……」

教育基金資助學子

從貧困家庭中走出,得益於祖國的資助完成學業,對貧困學子,曾憲梓充滿關懷之情。

1992年,他捐資港幣1億元與國家教育部合作設立曾憲梓教育基金。2000年,基金會實施「優秀大學生獎學金計劃」,用於獎勵家境貧寒及在高等院校就讀的品學兼優學生,已資助獎勵優秀大學生30940人次,累計獎學金逾1.2億元。

截至2018年12月,據不完全統計,曾憲梓教育基金會用於資助內地教育事業的善款逾2.64億元人民幣。在尊師重教、扶困助學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為促進國家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其中,為資助家鄉教育事業,1990年起,曾憲梓先後捐贈廣東省教育基金、南粵優秀研究生獎學金近300萬元;先後捐贈廣州市教育基金近200萬元。

他說:「我若把產業只留給我的後代,只富了我一家;我要用我的產業來培養祖國後一代,將來就能使整個國家富裕起來。」


編輯:寶厷

相關焦點

  • 「領帶大王」曾憲梓的家國情懷
    他愛國堅定、愛港真誠,一生濃烈的家國情懷與拳拳赤子之心,溢於言行,令人敬仰。1934年,曾憲梓出生在廣東梅州一個貧苦家庭。他幼年喪父,新中國成立後,曾憲梓依靠國家資助,念完了中學和大學。上世紀60年代,他兩手空空來到香港,從白手起家到創立品牌,70年代就已成為香港的「領帶大王」。
  • 領帶大王曾憲梓病逝,白手起家捐款超10億,當火炬手高呼中國加油
    1934年,他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中。四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曾憲梓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拮据。12歲那年,因家中貧困,曾憲梓不得不輟學種地。新中國成立後,曾憲梓獲得助學金再次踏上求學路,勤學苦讀下考入廣州中山大學生物系,1961年畢業後進入廣東省農科院工作。當時曾憲梓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一家人生活簡樸而安穩。
  • 金利來領帶大王曾憲梓退休,三子曾智明接棒,白手起家捐款超10億
    早在2012年,中新社就報導稱,曾憲梓的動脈血管堵塞已達到70%,並且還有14年腎病史,腿腳因受到血脈不通的影響而走動緩慢,有時需藉助輪椅。而在接受採訪時,曾憲梓也敘述了自己曾在鬼門關走過兩遭的經歷。「有一次我都快停止呼吸了,中山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帶著一批專家搶救我,很多人都說難救,結果我又被搶救過來,死不了啦。」
  • 「領帶大王」曾憲梓逝世,曾創辦金利來多年熱心慈善
    來源:格隆匯9月20日,金利來集團發布訃告稱,原全國人大常委、金利來集團創辦人、香港著名企業家曾憲梓,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20日16時28分在家鄉廣東梅州逝世,享年85歲。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0日對曾憲梓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 專訪曾憲梓博士:「報效祖國這點上我永誌不忘!」
    傾力支持國家改革開放的香港著名企業家、金利來集團創始人曾憲梓博士榜上有名。  由於身體原因,曾憲梓博士昨日未能親臨大會現場,而是委託親屬到場接受表彰。本報記者在消息傳來的第一時間採訪了曾憲梓博士。在採訪中,記者隨著他的講述,切身感受到了他報效祖國、回饋社會的執著情懷。
  • 他12歲輟學,34歲用6000元起家,成為香港「領帶大王」,身家百億
    對於這一切,曾憲梓一直心懷感恩,他知道自己的所有都是國家給的,所以他決心要好好報效祖國。但在1963年,為了處理父親在泰國的遺產問題,他不得不帶著家人來到了泰國。由於做的領帶質量很高,曾憲梓為人又講信用,短短2年間,他所做的領帶就在香港小有名氣。他趁勢註冊成立了「金利來」公司,並且買下一塊地,專門建工廠做領帶。1974年,香港經濟大蕭條,很多製作、售賣高檔商品的公司都受到牽連,做領帶的曾憲梓和他的金利來也不例外。
  • 「領帶大王」曾憲梓逝世,中甲梅縣主場以其命名
    虎撲9月20日訊 今天下午,原全國人大常委、香港金利來集團創辦人曾憲梓因病在梅州離世,享年85歲。曾憲梓於1934年生於廣東梅縣一個農民家庭,1968年移居香港開啟經商之路,創立了金利來領帶品牌,成為了享譽香港的「領帶大王」。
  • 羊城晚報成了畢業班的良師益友
    >  文/圖 羊城派記者 張文 通訊員 董子龍 蔡仁銀 汪凡  視頻/羊城派記者 何奔  公益訂送的《羊城晚報》被掛在各個教室講堂邊,方便學生取閱;學校張貼通知,告知學生訂送報紙的愛心企業;學生反響熱烈,爭相傳閱報紙……5月15日至16日,愛心企業代表們隨羊城晚報公益訂報暨名師講堂校園行活動走進韶關南雄市第一中學
  • 梅州官員太太開診所鑑胎兒性別
    經過一個多月的明查暗訪,羊城晚報記者掌握了該小診所鑑定胎兒性別的證據,讓人吃驚的是,診所女醫生的丈夫還是五華縣委組織部一位副部長。 8日上午,五華縣衛生等有關部門採取行動,在五華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李發清的家裡查出了非法鑑定胎兒所用的藥品一批,但此前記者暗訪掌握到的B超機已被轉移。
  • 梓字起名:氣宇軒昂、頂天立地的男孩名字精選
    與梓字搭配意為旭日東升、錦繡前程、意氣風發。【強梓】強指的是健壯,有力,強者,強盛等意思。與梓字搭配意為身強體壯、能徵敢戰、所向披靡。成語推薦:【敬恭桑梓】比喻故鄉。熱愛故鄉和尊敬故鄉的人。梓沂 梓宸 梓凌 梓柏 梓同 梓懿梓亮 梓鬱 梓駿 梓浩 梓濠 梓杭梓昱 梓健 梓山 梓牧 梓曄 梓爍梓衍 梓安 梓奕 梓碩 梓昀 梓田梓鋮 梓文 梓堯 梓莘 梓煦 梓康梓榜 梓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