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為神節,神來自乞巧;中秋為人節,人聚自團圓」是啥意思?

2020-12-17 老胡說三農

七夕節馬上就要到了,於是,在與老農的聊天中自然會多了一些關於七夕的內容。昨天,在與一位老農聊天的過程中突然聽到老農說了這麼一句俗語:七夕為神節,神來自乞巧;中秋為人節,人聚自團圓。但我不解其意,於是,便請求老農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老農見我迷茫,便解釋道:

一、七夕為神節,神來自乞巧

七夕節是我國一個非常傳統和浪漫的節日,也應該說是一個神話故事中的節日,因為神話故事中的牛郎和織女會在這一天的晚上深情相會,共訴分離之苦。

關於牛郎與織女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但這個節日在最早的時候卻不是為牛郎與織女而設立的。這個節日中的女主角是傳說中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因為這個女兒出生在七月七日的晚上,因此,這個女兒的名字叫乞巧。

乞巧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小仙女,深得玉皇大帝的寵愛。在乞巧一十二歲的時候,就能夠嫻熟地針織各種女紅,因此,無論是天庭中的神或是凡塵中的人都非常崇拜她,於是,賦予了她許多美麗的傳說。尤其在凡塵間,眾多女子都願意為她頂禮膜拜,都願意跟她學做女紅。而且,許多詩人也紛紛賦詩,稱讚她的美麗聰慧。比如,唐朝和凝就曾經在詩中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等等。

乞巧到了一十六歲的時候,情竇初開,竟然偷偷愛上了在御花園種植花草的一個農夫,於是,他們倆經常偷偷私會,演繹了一段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然而,他們倆的愛情是不會被玉皇大帝所接受的,當玉皇大帝得知他們偷偷私會後便大為震怒,並立即下令處死了農夫。當乞巧得知農夫被玉皇大帝處死之後,自然是悲痛欲絕,整日裡茶飯不思,神情恍惚,夜不能寐。由於思念情郎的心情非常迫切,乞巧便在一十七歲的七月七日晚上投入到御花園的湖泊中自殺身亡了。

玉皇大帝對於乞巧的自殺自然是心痛不已,但卻也沒有辦法再挽回乞巧的生命,於是,只好追封自己的愛女為「乞巧神」了。

後來,乞巧自殺的消息傳到了凡間,天下女子也皆為震驚。為了紀念乞巧,民間便把七月七日定為乞巧節。每到乞巧節的晚上,年輕女子們便紛紛來到戶外,並點燃香燭紙箔祭奠乞巧,同時,也希望通過祭奠讓「乞巧神」將她獨有的女紅技藝傳授給自己,從而使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起來。這就是「七夕為神節,神來自乞巧」的來歷。

至於說後來又有人演繹出了一出織女牛郎鵲橋相會的故事,也顯得頗為浪漫,於是,人們便把這兩個故事糅合在了一起,統統把乞巧節定為七夕節了。

二、中秋為人節,人聚自團圓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仲秋節、團圓節等,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時代的秋夕祭月而演變來的。到了漢代的時候,有一些文人雅士開始推動這個節日的設立,到了唐朝的時候這個節日開始定型,而到了宋朝的時候這個節日才真正盛行,並被皇宮貴族稱為「人節」,是祈求離散親人團圓的節日。因此,在中秋節的晚上,人們便「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吃月餅、賞明月、寄思念。如果離散的親人回到了家裡,就會皆大歡喜,共享團圓時光;如果離散的親人仍然沒有回家,人們只好請明月寄託相思之情了。這就是「中秋為人節,人聚自團圓」的來歷。

聽了老農的解釋,我才算是弄懂了這句俗語的含義。原來,這兩個節日都包含了一種濃濃的情懷啊!

相關焦點

  • 七夕的乞巧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七夕節叫乞巧節
    今天是2019年的七夕節(8月7日),你可知道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嗎?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七夕的乞巧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七夕叫乞巧節。  為什麼七夕節叫乞巧節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 穿針乞巧拜織女……七夕節的傳統習俗還有哪些?
    1、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 讀一首詩楊樸《七夕》,人間機巧已太多,猶年年乞巧,真過分
    ——宋代:楊樸《七夕》七夕,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天上人的相會,本也與下屆人間無關,地上的人偏要湊熱鬧去慶祝。慶祝也就罷了,還夾帶些私心,倒趕在這一天要向織女乞巧。地上的人未免太不通情達理,牛郎織女相會的時間一年中本就一夕,一年三百六十餘日,人們偏是選擇這一天,去攪擾他們。有感於此,唐代詩人羅隱曾寫了一首《七夕》詩:"月帳星房次第開,兩情惟恐曙光催。
  • 傳統七夕的美食文化 90%的人都不知道
    傳統七夕的美食文化,90%的人都不知道。中國美食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專屬食物,七夕也不例外。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麵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 一首描寫七夕乞巧的詩詞,短小精悍,殷勤乞方便,靈鵲度人飛
    楊維楨為元代詩壇領袖,因「詩名擅一時,號鐵崖(圖體」, 在元文壇獨領風騷40餘年。其詩文清秀雋逸,別具一格,長於樂府詩,多以史事與神話為題材,詭異譎怪,曾被人譏為「文妖」。其詩好比興迭出,奇想聯翩,所創《西湖竹枝詞》通俗清新。楊維楨且其個性倔強,不隨波逐流,醉心於文學創作,自倚浪於形骸之外,遊藝於筆墨之間,使其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 變味七夕節,鮮花和巧克力讓「乞巧節」變成「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又稱女兒節、乞巧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刨除牛郎織女的神人愛情故事之外,它更應該是一個女孩的節日,也更像一個單身女子的節日。說到七夕節的風俗活動,「乞巧」絕對是避不開的一個主題,而比較流行的遊戲有穿針乞巧、浮針取巧、喜蛛應巧等等。「」穿針乞巧」始於漢,在後世特別流行。
  • 「七夕」是古代情人節嗎?不好意思,這是女孩乞巧「購物節」
    農曆七月七日,被稱為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因此很多人認為「七夕」是中國情人節。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唐韓鄂《歲華紀麗》提到:「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此時,織女已經不再是一個星座,而變成仙女,演繹出一場悲歡離合,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代,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完善豐富細節,到明朝的時候方才形成了我們如今知道的完整版本。
  • 品美食聊節日:溯源你不知道的七夕節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夕節起源於牛郎織女神話。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對牛郎星、織女星的記載。東漢時,傳說天帝為媒,讓牛郎與織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銀簪劃河為界,規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鵲橋同織女相會,民間據此傳說形成了七夕節,並且一直保留下來。
  • 七夕習俗:古人不但悽美浪漫,還曬書曬褲,甚至曬肚!
    意思是天地開闢的時候,都是從牽牛星開始誕生(「初度」為誕生的意思),因而牽牛星的身份極高,這是古人對牽牛星崇拜的最早依據。牽牛星兩側各有一顆較暗的星(河鼓星),三顆星頗似一根長長的扁擔,俗稱「扁擔星」,牽牛星居中,就好像挑著扁擔。織女星在牽牛星北部,也是夏夜天空中最著名的亮星之一,在織女星旁有四顆暗星,組成一個小菱形,頗似女子用梭子在織布,於是人們形象稱之為「織女星」。
  • 七夕:金風逢玉露,勝卻人間無數
    7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七夕節,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七夕視為本土的「情人節」。牛郎織女的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主線,善良的人們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
  • 拜床神、崇蛇祭拜巡遊 福建各地七夕民俗知多少
    每年的七夕乞巧節,福州民間都格外熱鬧,《三山志》中就曾記載古時福州七夕乞巧盛況,早在清時便已為「分豆結緣」所全面取代。據悉,當時「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的特有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後傳入城中。節日裡,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並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裡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裡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雲散了。
  • 古時七夕節習俗之一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螞蟻莊園3月23日答案今日...
    螞蟻莊園莊園小課堂2020年3月23日的問題是【古時七夕節的習俗之一「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和【小雞寶寶考考你,小明發現自己在直播間買的商品是三無產品,他最好】。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答案,不清楚的朋友快來看看吧。2020年螞蟻莊園3月23日莊園小課堂答案
  • 「七夕節」:從「女兒節」到「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巧夕等,是中國民間別稱最多的傳統節日。牛郎、織女二星,分別代表耕作和桑蠶,而將牛郎織女轉化成神話故事則在漢代,漢武帝在長安打造的一對牛郎織女塑像如今還在。七夕逐漸成為以牛郎織女為背景的乞巧節日,初創於東晉,興盛於唐代,鼎盛於宋元,豐富於明清。
  • 舌尖上的七夕:讓美食也傳遞愛與浪漫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巧夕等,是中國民間別稱最多的傳統節日。牛郎、織女二星,分別代表耕作和桑蠶,而將牛郎織女轉化成神話故事則在漢代,漢武帝在長安打造的一對牛郎織女塑像如今還在。七夕逐漸成為以牛郎織女為背景的乞巧節日,初創於東晉,興盛於唐代,鼎盛於宋元,豐富於明清。
  • 古代的七夕有什麼講究,不同的禮物表達的寓意也不同
    風俗活動:1.穿針乞巧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 日韓如何過七夕 穿和服遊行許願供奉煎餅磕頭祈求
    看日本韓國如何過七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又到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天上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人間迎來「東方情人節」。不過,這一起源於中國的節日,在日韓仍保留著最本真的習俗——少女對月穿針,乞求心靈手巧。所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
  • 你真的了解「七夕節」嗎? 七夕節的由來與習俗介紹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你真的了解七夕節嗎? 七夕節的由來與習俗介紹 七 夕 節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   原標題:你真的了解「七夕節」嗎?
  • 古代七夕的美食讓人嘴饞!我們在現代也能做出浪漫又健康的大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 中國「七夕」用英文怎麼說?說「double seventh」你能聽懂嗎?
    許多中國人也在2月14日慶祝西方情人節,店主和花商們紛紛為心愛或心儀的人兌換鮮花和禮物,餐廳也已被預訂一空。七夕の關鍵詞①The Begging Festival:乞巧節。TVB劇中就經常出現七夕之夜女子祈求姻緣的橋段,不知道今年七夕,有多少人會在星空之下默默祈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