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楨,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書畫家和戲曲家,浙江會稽(浙江諸暨)楓橋全堂人,楊維楨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為「元末三高士」。楊維禎的詩最富特色的是古樂府詩,既婉麗動人,格律優美,又雄邁自然、壯闊雄奇,被稱為「鐵崖體」,流傳很廣,備受歷代文人所推崇和讚賞。其一生著述頗豐,筆耕不輟,特别致力於詩詞的創作和更新,發揚和傳承了唐詩宋詞的體例和風格,著作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流傳後世。
楊維楨多才多藝,與宋代姜夔有得一比,他在詩、文、戲曲方面均有不凡的建樹,後世對他評價很高。楊維楨為元代詩壇領袖,因「詩名擅一時,號鐵崖(圖體」, 在元文壇獨領風騷40餘年。其詩文清秀雋逸,別具一格,長於樂府詩,多以史事與神話為題材,詭異譎怪,曾被人譏為「文妖」。其詩好比興迭出,奇想聯翩,所創《西湖竹枝詞》通俗清新。
楊維楨且其個性倔強,不隨波逐流,醉心於文學創作,自倚浪於形骸之外,遊藝於筆墨之間,使其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在七夕之夜詩人旅途中看女孩乞巧,觸景生情有感而作。
《乞巧詞》
元: 楊維楨
天上星重會,徵西客未歸。
殷勤乞方便,靈鵲度人飛。
「天上星重會,徵西客未歸。」由寫景轉到寫人,七夕之夜牛郎織女相會於鵲橋之上,天上牛郎織女星光熠熠,閃亮耀眼,在星光燦爛的銀河上一年一度的牛郎織女相聚,以慰相思之苦。而前往西部地區的心上人還在途中,事情還沒有結束,遲遲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異地過節,流露出濃濃的遺憾和失落。
「殷勤乞方便,靈鵲度人飛。」由情景轉到內心,描寫出女孩內心的希望。七夕之夜,女孩都乞求心靈手巧,蘭質蕙心,而自己不停祈求,乞求心上人能夠順利歸來,機敏聰慧的喜鵲能夠懂得我思念的情意,能為我搭建一座鵲橋,好讓我跨越空間飛回到他的身邊,和相愛的在一起團聚。
楊維楨的這首描寫七夕乞巧的詩,短小精悍,飄逸灑脫,不落窠臼,不同於女孩乞巧,而是以旅途中的角度來看待七夕,借鵲橋飛回家鄉,新意獨特,不入俗套。在詩詞陷於微末之際,繼承創新七夕詩的新寫法,不流於大眾七夕乞巧,以思念的人在旅途中的人為特定目標,寫景抒情,在滿是愛意的環境中透露出一絲絲失落、沮喪和遺憾,情感交織混雜,出人意外中顯示出其高超的詩詞創作和組織能力,情感真摯,畫面感人,為不可多得的描寫七夕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