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視覺中國
近期,多家央媒集體炮轟房企榜單注水,披露一些榜單發布機構和房企合謀,公然數據造假。至此,業內流傳已久的「花錢買榜」傳聞也終於浮出水面。
其實,房企榜單注水由來已久。幾乎每年,各類房企排行榜上總會出現幾匹黑馬,它們的排名似乎遠超實際的市場表現。業內人士似乎也心知肚明。
只不過,這一次某些機構的榜單,水注得實在是太過了,以至於引起公憤。最典型的莫過於深陷債務危機的泰禾集團,在新近公布的一份榜單上,赫然位列全國第31名。
今年以來,泰禾多地項目紛紛停工,維權之聲不絕於耳。事實上,泰禾的困境在半年報中已顯露無遺:2020年上半年,泰禾實現收入24.63億,同比下降83.02%;歸母淨利潤虧損15.81億。
一家半年銷售額不到30億元、虧損額超過15億元的房企,竟然位列全國31名,實在令人驚嘆。這是對中國百強房企的實力存在誤解呢,還是要公然侮辱社會公眾的智商?
而有的榜單,甚至會將一個合作項目的銷售金額算到每個合作方頭上,即如果一個樓盤銷售了100億元,有4個合作方,在榜單上就計入4個100億元,導致銷售額被大幅放大,完全失真。對於上市房企,人們還可以根據其業績公告進行比對,而非上市的所謂百強房企,數據失真可能更嚴重。
這一非同尋常的背後,是一條巨大的黑色產業鏈條。有需求就有市場,數據造假的雙方顯然都有利可圖。據央媒披露,房企通常會與第三方榜單發布機構進行合作,合作費用根據排名高低的不同,從幾十萬元到上千萬元不等。也就是說,所謂排名其實可以用錢來買。
房企為何願花巨資買排名?那是因為排名靠前,可以為房企帶來諸多肉眼可見的好處。購房者選擇樓盤時,房企的綜合實力自然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而在融資過程中,銀行、信託等各類金融機構往往會根據榜單排名,將房企分為三六九等。房企排名越靠前越容易獲得融資,與此同時利率也越低。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重大項目招標條件中會設置一些門檻,比如要求是中國100強房企、30強房企等,如此一來只有上榜才有機會拿到入場券,排名的價值顯而易見。
其實,也有很多房企對花錢買榜的行為嗤之以鼻。但是在榜單上,規矩老實的房企敗給了投機取巧的房企,長此以往導致更多的房企加入到花錢買榜的大軍,形成了強大的「劇場效應」。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發布榜單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對房企實力有一個公允的判斷,其公信力是第一位的。可如果榜單已經成為利益交換的工具,變得毫無公平公正可言時,它的價值早已不復存在。泰禾上榜可以說是撕下了最後一塊遮羞布,相信有關部門將以此為契機,大力整肅榜單造假,去汙除垢,恢復市場公平公正的本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