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距攝影中,手動對焦鏡頭與自動對焦鏡頭的區別是很大,首先微距身影本身就比較特殊,正常攝影的被攝主體一般都可以被自動對焦識別,但是到了微距攝影中,數位相機或者鏡頭就顯得沒有正常拍攝那樣強大了,可以在下面的文章中一步一步分析出微距攝影自動對焦與手動對焦的不同應用範圍,帶你了解和學習到微距攝影的相關知識
圖片中一個蜜蜂正在工作的時候,它處於在採蜜的過程中,這種正在飛的昆蟲就採用手持跟拍就可以了,要不很難對焦,在實際的拍攝過程中焦點是沒有變化的,只能通過蜜蜂的回來飛行去調整畫面的焦點,真實採蜜時候的蜜蜂運動速率是比較小的,而小範圍的活動一般都是採用自動對焦的方式。當蜜蜂相對靜止的時候再去用手動對焦的方式,細緻的去找蜜蜂頭上複眼的位置,當然要用到一倍的距離,再去拍攝更清晰的畫面
當然要是拍攝環境微距的話,就可以採用比較小的比例去拍攝它的真實狀況,在圖片中的環境下個人還是比較推薦使用百微來拍攝,去使用鏡頭的自動對焦,因為蜜蜂的體積在1-2釐米的情況下還不是太小,這樣的大小對於微距來說不是太小,所以在真實拍攝的時候自動對焦也是非常精準的,包括在手持相機拍攝的時候,效果也是非常顯著的,但是是在昆蟲不飛來飛去的前提之下
上面的圖片就是直接採用自動對焦去進行拍攝而產生的一個精度,圖片也是在拍攝大量圖片之後來進行選擇的,上面的圖片對焦還是比較清晰的,尤其是眼睛的部位
而這張圖片是自動對焦將焦平面放在蜜蜂的身後,眼睛的位置沒有被選上,只拿出了兩張圖片去說明對焦點的情況,在真實拍攝中對焦的準確程度是大概在60%左右,而這都是在蜜蜂不產生劇烈抖動的情況下,相對來說還是合焦率比較準確的。當蜜蜂在絕對靜止的時候,採用手動對焦和自動對焦都是可以的,在採用自動對焦的時候,在拍攝時是選擇環境微距並不是細緻的對細節進行刻畫是可以的,當要細節的刻畫時還是要手動的操作方式。
這種類型的圖片在後期調節的時候是直接可以將它的畫面亮度去提高的,提高之後也可以適當的加對比,但是不要太高,不能加太多的原因是在微距當中的昆蟲都非常小,對比加大的時候細節損失就會過於嚴重,在拍攝圖片的時候也沒有選擇太好的背景,主要是想分析一下對焦的方式,在背景方面是有待參考的
最好是採用這種圖片的背景方式,背景看起來就比較模糊,沒有過多的雜物進行對它的幹擾,在處理這種圖片的時候,要把光提亮,提亮之後再將對比加一點,著重將背景方面處理好
再來看一下採用自動對焦與手動對焦的切換方式,來拍攝的螞蚱圖片,首先螞蚱與蜜蜂是不太一樣的,蜜蜂與花的顏色是由很大區別的,而在拍攝螞蚱的時候,螞蚱融入背景中是很難分辨的,因為螞蚱是綠色的,而草地也是綠色的,同時它也容易受到驚嚇,在拍攝的時候要注意安靜,和它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就註定了只能拍攝環境微距,並不能拍攝特寫與蜜蜂是樣的。但是拍攝螞蚱的時候自動對焦就變得非常難以合焦,最主要原因是它基本與環境融為一體,相機有些識別不出來
圖片中就是拍攝完成之後的樣子,這張圖就是通過使用自動對焦,可以看出這是完全模糊一片,根本就發現不了拍攝的是什麼
而上面的這張圖片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螞蚱了,沒有看清的就要仔細找找了,螞蚱趴在了一根草上,包括光也是完全一樣的,可以想像一下在草地上尋找它的樣子,如果不趴下細緻的去查看,很難去找到它,其實它和蜜蜂的大小是一致的,都是兩釐米左右。
而這張圖是採用手動對焦的方式,而它的長度與大小是可以使用自動對焦的,但是顏色與環境太相容,相機就識別不出來了。因為是手持相機,拍攝的時候難免會發生抖動,即使感覺自己很安靜了,相對於昆蟲的大小註定是抖動著的,即使使用單點對焦方式,只要稍微錯位一點,對在螞蚱眼部的焦點就會跑到其他的位置,相機識別的時候瞬間就識別到其他的地方,或者完全沒有辦法識別,按下快門之後就是完全模糊的一張照片。
其實在放大圖片後就會發現,手動對焦也是不精準的,它的焦平面處在了身體中間的部分,只有能清晰分辨頭和尾的時候,才對焦正確的時候。而在拍攝蜜蜂的時候,自動對焦能夠識別的原因是因為蜜蜂的顏色與背景有巨大的差別
圖片上面的這個黃色小蟲就是拍攝的主體,連名字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只有4mm的大小,這種大小的昆蟲已經是百微鏡頭的極限,在自然光沒有打光的情況下,已經完全看不清細節了,而且在樹葉上面還有很多的幹擾小顆粒,這種大小的昆蟲在室外是完全拍攝不了的,只能將它帶到室內打著光才行
大概拍攝時的樣子就是圖中的擺放方式,鏡頭是採用1倍的鏡頭,鏡頭與小黃蟲的距離大概有15釐米,因為已經無法變得更近了,距離在近的話就無法合焦了,針對於這個鏡頭如果採用自動對焦的方式,是沒有辦法達到一倍的,只有將自動對焦關掉後,採用手動對焦才能達到一倍拍攝。此時採用的打光方式是左右各一盞燈,加上一個頂燈,上面的光偏硬,兩側為柔光,能夠有效的展現整個昆蟲的細節
這就是拍攝完成之後的效果圖,一倍鏡頭實際上是能拍攝出偏大的物體,而小昆蟲是很難去把細節表現的很好,在對焦正確的情況下,細節感不是很清晰。自動對焦與手動對焦的區別不光在於物體的動與靜,也要看倍率的問題,包括佳能的一倍百微頭,還有150和180的,甚至更長的鏡頭,更多是實現一倍的擴大。而一倍頭也能實現自動對焦,但是不夠清晰,出來的效果也不好,不過也有一定的銳利度,能看出這個4mm的昆蟲。這時候就需要採用二倍頭或者是更大倍數的鏡頭,在這樣的情況下完全是需要手動對焦的
加上自動對焦燈之後,而去使用手動的二倍鏡頭,採用手動鏡頭進行二倍拍攝就要距離非常近,只有距離近才能看得清晰,但是距離很近的情況下,鏡頭的進光量就會很少,基本是沒法看到蟲子,這時就需要額外加一個對焦燈,來幫助輔助照亮被攝體,能在鏡頭中看到它才能再去考慮拍攝的問題,如果都看不到的話就沒法進行拍攝。
能看出對焦的燈的位置在上方,將光線直接照射到昆蟲上面,這樣通過鏡頭就能很清晰的看到小蟲子,才能進行有效的對焦,而對焦的距離已經快貼上去了,而上面使用百微頭拍攝的時候是非常遠的,而此時的光圈要放到非常小才可以,否則更難對焦。
圖片中是二倍頭所拍攝的,與之前一倍頭帶來了不一樣的效果,簡單來說就是放大倍數了,能看到昆蟲的嘴已經明顯地出現在裡面,昆蟲上面的小毛髮也能清楚地展示出來
在蟲子上方有一根小小的白色毛髮,在拍攝想用牙籤拿掉,才發現它和牙籤一樣粗,拿牙籤是勾不下去的,足以看出這隻小昆蟲是多麼的精緻。同時也能看到樹葉上的細小毛髮。圖中光圈值已經縮小到了F14,才能拍攝出乾淨的畫面,暗部也沒有任何的噪點,而感光度也是在100的狀態,這種級別的昆蟲一定不能放太高
這次說的小蜜蜂,小螞蚱和最後的小黃蟲,通過不一樣的鏡頭去進行拍攝,它們是一直能採用手動對焦的,如果不是在拍攝小昆蟲特寫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自動對焦去拍攝偏大一些的蜜蜂或者蝴蝶,完全可以採用自動對焦只不過準確率會稍微下降一些,在拍攝蜜蜂的時候,有時候會對焦到尾巴上,或者對焦到翅膀上,但是很難對焦在頭部,只不過要相對多拍幾張
這些就是微距攝影的魅力,讓你在研究的過程中去發現微觀世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