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2019年8月。
1857年,87名華人礦工沿著河谷跋涉到這一片區域,一個月內,其中70人死於瘧疾和其它熱帶疾病,但世界錫都的歷史由此開啟。華人將這片區域稱為吉隆坡,意為「泥濘的河谷」。整整100年後,馬來半島獨立,吉隆坡成為新國家的首都。
無論是吉隆坡、檳城、馬六甲還是怡保,如果探究馬來西亞近代歷史,尤其是城市建設史,總離不開歐洲殖民者、下南洋的華人、印度勞工。將馬來半島帶入現代社會的歷程中,本地人的作為有限。殖民者和移民們帶來了科學技術與現代社會管理,也帶來了餐飲。這些葡萄牙早餐、印度菜和中餐進入馬來半島後,又隨著當地食材、氣候、需求等產生變化。肉骨茶就是中餐本地化的典型代表。
據說,肉骨茶誕生於馬來西亞第一大港口——巴生港。巴生港就是當年華人礦工登陸的地方,即所謂「泥濘的河谷」,逆河而上30多公裡就可到達吉隆坡市。看地形,這一片當年應是無盡的沼澤,蚊蟲肆虐、瘟疫流行。
品嘗馬來西亞肉骨茶是在檳城的一場中元節晚宴上。甫一落座,同桌的華人就請先喝湯,湯在不鏽鋼大盆子裡,看原料也就是肉塊、排骨、豬肚、皮肚、枸杞一類,湯色黃,油不厚。
盛上一碗嘗一口,咦?這什麼味道?再聞聞,肉湯?這明明是中藥湯。瞬間想起,這就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獨有的肉骨茶。
肉骨茶裡並沒有茶葉,是一種以豬肉為主料熬製的藥湯。稱其為茶是據說因為避諱「藥」這個字,也有說法是來源於其發明人。我倒是覺得,更大的可能性是華人對「茶」的泛稱。在中國南方很多地方,「茶」就是飲料,與茶葉並無必然聯繫,花草茶是茶,擂茶也是茶,甚至白開水也被稱為茶。在茶餐廳裡,喝什麼都是茶。
誕生於巴生港的肉骨茶也不能算飲料,它本質是粵式靚湯一類。用豬肉、豬排以及胡椒、當歸、川芎、肉桂、甘草等共同熬製,後者都是盛產於東南亞的各式香辛料,我們平常燒肉、做滷菜時也都放這些東西。然而,肉骨茶中還有一類,是我們平時烹飪時不會加入的——中藥,據說有瓜萎子、槐角、粉葛、刺五加等等,各家都有自己的配方。這麼說來,它到底是食品還是藥品,真搞不清楚。
國內沒有肉骨茶,即使有也是新馬回傳的。這是一種在口感是極為奇特的湯,有大塊的肉,卻沒有多少肉味,有濃重的中藥和香料味,卻依然還是一碗肉湯。除卻肉,這就是沒人愛喝的藥湯,去了藥,那也就是普普通通的豬肉排骨湯。仔細品位,箇中的調和搭配,必有其奧妙。
回想起在吉隆坡的茨廠街喝過的粉葛湯和何首烏湯(見《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粵式靚湯》,中藥味極濃,和肉骨茶同屬一類。初見不解,了解馬來西亞的歷史後,也就明白了。
都說肉骨茶健脾養脾、調理腸胃、滋陰補陰等等,反正好聽的詞彙隨便用。其實都是扯淡,你只要問問,這麼健康包治百病的東西為什麼北京、上海人不喝?在現代物流如此低廉快捷的條件下,某一食品只在某個區域備受歡迎而無法外擴必有其特別的地理因素。
回到本文的第一句:一個月內,87名華人礦工中,有70人死於瘧疾和其它熱帶疾病……這就是華人移民殘酷的歷史。非赤貧者焉能冒死出海下南洋?身體虛弱的他們作為外來者,在這瘴氣遍地的馬來半島水土不服,就只能藉助傳統的中草藥和本地辛香料調養身體、抵抗疾病。肉骨茶,是適應地理環境的選擇,也是經濟效益最優的平民的食物,一碗肉湯,既保證了營養,又包括抵抗疫病、溼熱的中藥湯,配上油條,就是早餐,配上白飯,就是主食。
現代衛生體系撲滅了瘴氣,屠呦呦的青蒿素解決了瘧疾,新馬華人的味蕾卻被肉骨茶一類的藥膳固定了。它是一百多年前華人移民帶來的,已成為中餐與當地結合的標誌,或將隨著華人種族的延續而永存。
後記:
這一篇又不是談吃,講的是吉隆坡市的歷史。我好像越走越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