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中國紅,端午綠。當中國傳統節日與色彩對應起來的時候,能打開哪些想像空間?
作為全品類高端中國茶品牌的小罐茶,正在將色彩經濟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進行對應、嫁接。日前,小罐茶宣布與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攜手發布中國傳統顏色對應報告,意外發現中秋節在大眾的深層認知中是藍色的。基於報告結果,小罐茶首次推出「小罐藍」將藍色運用在產品上,這一作品的創新與延展,不僅為小罐茶的工藝設計和品牌注入新的活力,而且重拾國人對於顏色流行趨勢和對傳統節日儀式感的關注。
清華大學色研所副所長宋文雯與小罐茶市場中心總經理梅江共同揭幕研究報告
實際上,小罐茶此前已經對旗下多款產品做了色彩經濟學上變革與創新。為什麼小罐茶會想到用色彩來對應傳統節日?小罐茶相關負責人表示,其實這與小罐茶的一直以來的企業理念分不開,小罐茶一致以消費者為核心,以精品主義打造更好的產品,同時也將這美好寓意與節日的祝福傳遞給消費者,搭載中秋這個契機,小罐茶再創新運用顏色更好地展現中國茶及傳統文化的魅力,讓更多人重拾傳統節日文化的儀式感,愛上中國茶。
色彩創新——中秋藍激發消費新觸點
「從古至今中國傳統節日與色彩都具有很強的對應關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春節紅、端午綠,而中秋節作為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有其對應的『專屬色』:藍色。」清華大學色彩研究所的副所長宋文雯解釋說。
色彩作為潮流文化的一部分,與傳統節日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服飾到飲品、從家具裝飾到婚喪嫁娶的民俗民風,色彩從各個方面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尤其是在多個方面已經形成民眾對色彩「共識」:象徵著喜慶、吉祥的紅色成為春節「專屬色」。春節穿紅、掛紅、買紅、送紅的習俗,凝聚起14億中國人的民族自豪與民族認同。綠色的粽葉、龍舟呈現出的生機盎然,也能迅速喚起國人對端午的美好印象。
那麼,代表思念的中秋節,其「專屬色」究竟為何尚未獲得大眾的關注?應該用什麼顏色與之對應呢?
為此,小罐茶聯手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開展中國傳統節日與色彩對應關係的相關研究,首次將傳統節日與顏色進行關聯,希望讓曾經熠熠生輝的傳統節日重回大眾視野。雙方希望傳統節日通過建立色彩這一共同的溝通符號,更好向大家傳達節日本身的意義所在,更好地傳承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
該項研究通過文本相關性分析、內隱聯想測試、消費者大數據分析發現,傳統節日與色彩存在對應關係——春節紅、端午綠、中秋藍。同時研究指出,中秋對應的藍色,是一種飽和度高、明度低的藍。
在研究團隊看來,中國中秋節的很多活動都與夜空、月亮有關。古人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因此,中秋節所象徵的顏色,必然與「青天」、「明月」相聯繫。所有色相中只有藍色可以讓人聯想到廣闊的天空,而明度低、高飽和度的「濃」色調的藍色,更是代表了夜空的深沉與寧靜,由此可見,「濃」色調的藍色與中秋節的關聯性也最緊密。「濃」色調的藍具有分量感、深沉感,蘊含著浪漫,溫婉含蓄與深沉之美,傳承了中國傳統色調的濃鬱和深沉,獨特的色調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及特點體現了中國人精神性格的另一面。
根據這一結論,小罐茶研發推出了「小罐藍「詩月茶香·特別定製禮盒,呈現出的正是這種一種飽和度高、明度低的藍,是小罐藍與中秋藍高度契合的產品。
小罐茶中秋定製產品
該禮盒內含4位大師監製的5款高品質小罐茶,一對邀月對飲杯,一本《伴月茶香》詩集。罐體採用最能代表「中秋藍」的藍色——「小罐藍」,色彩飽和度高、明度低,配以獨特「開合」設計,打開時仿佛海面升起一輪明月,倍添溫馨典雅的美意。每個藍罐上都印有寓意團圓的詩詞,富有新意和內涵,實現茶與詩詞的創意結合。
「本次傳統節日與色彩對應關係的研究,為我們打開了很多靈感。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寶庫,小罐茶一向懷抱開放的態度,以消費者為核心,不斷創新和探索與消費者的更多觸點。」小罐茶負責人表示,未來如果有更多的傳統節日「專屬色」得到挖掘,我們也會順應市場和消費者需求,推陳出新,推出相應的產品。
產品創新:大師茶背後的工業化、智慧化升級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小罐茶第一次進行色彩經濟學的嘗試,以及進行跨界合作的嘗試。
此前,小罐茶與五芳齋連續五年聯手推出茶粽禮盒,主打綠色。此外去年也推出大團圓禮盒裝,圓形的內包裝盒以金色為主,象徵豐收寓意。而外方內圓的格局,則充滿了中國人對天圓地方的哲學思考。
對於小罐茶而言,這些色彩和包裝盒的創新和變化,更多的是體現在形式上,最核心的支撐還在於小罐茶的產品品質——這背後得益於工業化、智能化升級。
比如此次出品的中秋藍禮盒,是由4位大師監製5款茗茶,源自正宗原產地,誠意十足:王順明大師監製的大紅袍茶,林乃榮大師監製的茉莉花茶,高碰來大師監製的濃香鐵觀音茶,杜西銓大師監製的臺灣烏龍茶,今年7月新上市的創新品類小罐茶·金駿眉紅茶。
「大師傳統技藝加上現代化的制茶設備,更能確保生產出高品質高標準的好茶:大師用自己的制茶工藝和長年累月積累的經驗,共同來制定符合傳統制茶技藝高品質茶葉要求的產品標準,同時把關原料採購和生產過程,確保小罐茶產品達到優異的產品品質。產品加工後,大師和小罐茶審評人員參與茶葉的品質審評,只有符合小罐茶品質標準的產品才能進入市場。」小罐茶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此,小罐茶歷時2年多,耗資600多萬元,在2016年12月打造出一條茶葉全自動化鋁罐灌裝生產線,並加入充氮保鮮技術。抓罐、稱重、清潔,充填茶葉並完成充氮、蓋膜、熱封、修邊等動作,之後再次稱重、視覺檢測以剔除不符合國標的產品,最後裝盒、貼標、塑封,整個過程全部由智能化、全自動機械手臂完成。
此外,小罐茶還相繼引入了西門子、IBM的智能生產線,甚至於為了讓整個包裝「天衣無縫」,小罐茶的研發團隊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尋找解決方案,最終找到了相應的設備——價格百萬,小罐茶引進了這臺設備。
在小罐茶看來,中國名優茶的初制和精製加工雖然大部分已經實現了連續化、清潔化和機械化的生產,但離真正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還有很大差距,依然離不開匠人和大師的「看茶制茶」,對人的制茶經驗依賴嚴重。為此,目前小罐茶投入巨資聯合富士康上遊的智能設備製造商共同研發智能化的初制設備和精製設備,引入探測水分和茶多酚含量的在線檢測設備,利用傳感器技術將檢測結果實時輸送到設備的中央處理器,同時將大師的工藝要求數位化,在線自動校正設備的參數,實現大師工藝和智能設備的完美結合,真正做到從鮮葉投入到幹茶出來,全過程實現了智能化和自動化。
小罐茶智能工廠效果圖
《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副主編趙光輝表示,在傳統茶人的農業思維中,大師的價值就是他的手藝……但沒有工業化思維和工業化見識的我們,大都處於「夏蟲不可語冰」的境地。五年、十年後再回頭看這件事,一定會有更多人理解:這不過是茶產業在從農業思維向工業文明邁進時的一個小插曲!
品牌創新——標準化助力多元化發展
在行業人士看來,從茶樹到茶杯,茶葉產業鏈條的發展存在諸多掣肘,以及終端消費的痛點:「買茶時缺標準,喝茶時太繁瑣,送茶時無價值」,以及「老氣、土氣」的刻板印象等共性問題,缺乏現代化的強勢品牌。同時伴隨消費升級的大勢,不同消費者在待客、自飲、饋贈等不同場景下,對茶葉有著截然不同的需求點。
如今,小罐茶在創新實驗和品牌運營中,正著意於破解這些痛點和難題。
為豐富小罐茶的產品線,滿足不同場景的消費需求,除了推出諸如小罐藍、大團圓、天下第一福茶等特製產品之外,小罐茶正著力於推動多元化戰略:持續豐富產業鏈布局,不斷推出滿足不同人群的茶葉產品,創新消費體驗,讓不同人群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好茶。
小罐茶的多元化產品是在一套統一的產品思維指導下誕生的。區別於傳統茶葉的農產品思維,小罐茶強調消費品思維、工業化思維以及標準化產品,創新消費體驗。通過消費品思維和標準化的產品,重新建立起消費者對好茶的認知,讓更多人簡單方便喝好茶。通過工業化思維,推動茶行業工業化、智能化、標準化升級。
「我們期望為現代人及現代生活方式量身打造的標準化、科學化飲茶解決方案,讓傳統的中國茶重新煥發生機。」小罐茶負責人表示。